第223页
20世纪60年代的航拍影像图中还能清晰展示三北平原非常规则的地貌格局,纵向的河网与横向的海塘形成棋盘格局的农田、河道、海塘综合景观。推动这种景观格局形成的动力机制有自然环境演替的作用,但人在景观形成中的作用居于主导地位。宋元时期大古塘修筑,奠定三北平原水土环境演变的基本格局。在大古塘内,湖泊蓄水环境、土壤环境也在发生改变,也促使当地产业结构的转型与调整,完成了海塘内由盐渔业向农耕业的转变,而民众之生计也因此而发生改变。早期湖泊与海水分离过程中,海塘的作用极大;但当海塘体系逐渐稳固后,湖泊又渐被垦废。故大古塘南的湖泊与海塘关系密切,探讨塘内湖泊演变过程,必须将海塘因素纳入考虑。 明代以后大古塘以北的海塘推进速度加快,特别是清代中期以后。海塘推进的前提是北部泥沙的大量淤涨,这些淤涨的沙地在经过海塘御潮及内部河道构建后,完成由滨海涂田向沙田的转变。而由于沙田区基本没有自然河流,灌溉不便,一遇干旱,即禾苗枯萎,生长发育停滞,即使施肥,也不能解缺水之害。而一旦长期降雨,若无河道蓄水,雨水又无处宣泄,必酿成水灾。因此,沙田区的水旱较普通民田为多。河道开浚,其重要性不低于海塘等大型工程。此外,由于沙田含盐量重,依赖自然降水洗去咸性,也需要有河流宣泄,排水也要开浚河道。横河与纵浦的搭配,既解决了筑塘时的所需泥土、材料运输等问题,又同时具有养淡、泄水、灌溉功能。盐作区的沟港早期为潮水上溯沙地通道,为制盐重要基础。后期随着沙地不断外涨,盐作区的沟港则逐渐演变成为断头河,又成为沙田区河道重要组成部分。 以三北平原水土环境为改造对象而进行的人类活动,在时间堆叠过程中,逐渐完成各种景观要素的构建,并最终完成了三北平原滨海区景观塑造,而这种景观是水利工程、盐业开发与农田垦殖迭次推进的结果。 引自 小结
24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