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庐山岳母墓:相公河北一农夫耳 007
闻夕felicity (此时正是修行时)
读过 真假南宋
曾几何时有中华四大贤母(孟轲母、陶侃母、欧阳修母、岳飞母)之说,又因为其中的陶侃、欧阳修、岳飞均与江西有关,江西九江还于2011年兴建了占地1100亩的中华贤母园。不过王曾瑜先生早已指出,岳母应该并不识字,刺字更是专门手艺,并非普通妇女在家中所为之事。岳母刺字的故事非但宋代文献中没有,最早出现已晚至清康熙年间(1622—1722)的《如是观传奇》。《宋史》记载岳飞背上确实刺有四个大字,并在受审时“袒而示之”,不过那四个字是“尽忠报国”,而非“精忠报国”。 置于今天中产阶级对亲子教育极度焦虑的背景中,虚构的岳母刺字、教子习字的情节更像是功利主义及“鸡娃”式教育观的体现,名将的成长之路更应该理解为岳母没有束缚岳飞天性的结果。当然这也是强作解人,事实上岳飞最初的工作是在权贵家中打零工(庸耕)、在市场上当保安(游徼),实在走投无路,才应募充当军队中没有编制的、危险的临时工(敢战士)。这些职业大概会让今天的母亲们集体“社会性死亡”,如果不是发生悲惨的靖康之难,岳飞或许没有多少社会垂直流动的机会,很可能沦为失败者与社会边缘人。 引自 一、庐山岳母墓:相公河北一农夫耳 007 崇宁二年(1103),也就是宋徽宗与蔡京立起元祐党禁碑的那一年,已经三十六七岁的姚氏在汤阴生下第五个儿子岳飞。不过,《说岳》中“因黄河决口,姚氏抱着尚未满月的岳飞在巨瓮中漂流”的故事是子虚乌有。据说,岳飞的家中本来也有“瘠田数百亩”,他有过比较殷实的生活,但由于天灾人祸,年龄稍大时,便不得不背井离乡出外谋生。 岳飞接受过严格的技击训练并粗通文墨,这对于不准备参加科举的农家子弟而言是非常合理而充分的教育程度。岳飞早年两次参军,宋金战争爆发后,岳飞的军队于靖康元年(1126)被打散,他回到家乡交代家事,然后投入到康王的军队中。康王就是后来的宋高宗赵构,岳飞这一次从军便与家人失去联系,临走时他交代妻子刘氏照顾老母与幼子岳云、岳雷。 赵构的军队一直南逃,中原经历持续的战乱。与岳飞失联后,刘氏一人无力照顾老小,不得已改嫁他人。此后,岳飞费尽周折,才将老母与幼子接到军中。 所以岳母去世时,岳飞对高宗说,我跟随陛下渡河,我的母亲却沦陷于河朔,我十八次派人进入沦陷区才寻访到母亲,虽然接到军中,母亲却惊悸致疾,从此长期患病。因为战事我从未有一天在母亲身边侍奉汤药,现在母亲去世,每次想到这些就觉得生不如死,所以希望陛下能同意我为母亲守孝三年。 岳飞接回母亲与幼子,刘氏却早已改嫁,岳飞一边派人给刘氏送了三百贯钱,一边向朝廷报告实情,以免“有弃妻之谤”。等到金军连续攻破建康、临安,高宗亡命海上前后,岳飞又续娶了比他大两岁的李娃为妻,并生岳霖、岳震、岳霭三子。 引自 一、庐山岳母墓:相公河北一农夫耳 007 绍兴十一年(1141)十二月二十九日,岳飞、岳云父子及张宪遇害,事后炮制的判决书最后一段称,“岳飞、张宪家属分送广南、福建路州军拘管,月具存亡闻奏”,岳飞、张宪的家业也被籍没入官。于是岳飞续妻李娃带着幼子在岭南生活了二十余年。直到绍兴三十一年(1161)完颜亮再次南侵,宋廷重新组织抗战,宋高宗下达一道诏令解除“蔡京、童贯、岳飞、张宪子孙家属”羁管,李娃这才带着儿子北归回到江州家中。第二年高宗索性将皇位传给宋孝宗赵眘,宋孝宗就是当年岳飞奏请立为皇太子的赵伯琮,他对坚持抗金的岳飞十分敬重,即位后便下令追复岳飞官职。 隆兴元年(1163),经岳飞的孙子岳甫奏请,宋廷归还岳飞生前在江州所置产业,又过了十五年,宋廷确定岳飞的谥号为“武穆”。这时,被封楚国夫人的李娃已去世两年,安葬于距岳母墓不远的太阳山。嘉泰四年(1204)岳飞被追封为鄂王,宝庆元年(1225)岳飞又改谥“忠武”,因此李娃墓也被称为“岳忠武王妃李夫人墓”。 岳飞遇害后,遗体被狱卒隗顺偷出钱塘门外葬于九曲丛祠(今杭州青少年宫)旁,假称“贾宜人坟”。宋孝宗为岳飞平反后,宋廷寻访岳飞遗体,隗顺之子告知官府,于是朝廷起岳飞枯骨于九泉之下,以一品官之礼改葬于杭州栖霞岭南麓,1979年重修岳飞墓时出土两具石俑,当即南宋遗物。岳飞子孙又奏请以显明寺为岳飞功德院,结果因另有功臣停灵于此而作罢。 此后五十余年岳飞墓始终没有功德寺,直至嘉定十四年(1221),岳飞孙子岳琦乞朝廷赐岳飞墓邻近的下智果寺充岳飞功德寺。虽然朝廷赐额“褒忠衍福禅寺”,但当时寺内十分破败,岳琦自行出资也不过修成几间住屋。直至岳飞曾孙岳通在咸淳三年(1267)年重建该禅寺,岳庙始成规模,这时蒙古军已开始进攻当年岳飞收复的襄阳,距南宋彻底灭亡不过十余年时间了。 元明期间,岳庙屡毁屡建,其中以明景泰年间(1450—1457)杭州府同知马伟主持的重建规模最大,朝廷又赐额“忠烈”。现在所知汤阴最早修建岳飞庙也是在明景泰元年(1450),至于九江岳母墓最早建祠已是正德年间(1506—1521)。清康熙、雍正年间(1723—1735)杭州知府李铎、浙江总督李卫的两次重修,奠定了杭州岳王庙今天的规模,“碧血丹心”石牌坊也由李卫重建。 引自 一、庐山岳母墓:相公河北一农夫耳 007
129人阅读
闻夕felicity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一、庐山岳母墓:相公河北一农夫耳 007
-
五、杭州通玄观:左右虚皇友三真 084
如果高宗的三茅真君崇拜与建炎三年的扬州渡江有关,那么合理的解释就是他渡江后又从镇江行至...
-
六、嘉兴杉青闸:上圣载育之地 098
杉青闸是古代大运河上的著名水闸,位于嘉兴城北运河段,为“运河入浙第一闸”。杉青闸大概始...
> 查看全部4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