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府兵/刘裕与孙恩/第286页
回顾东晋之初,门阀政治尚不稳定,王敦、苏峻叛乱相仍。由于建康没有较强军事力量的支持,叛乱者动辄下都,威胁东晋朝廷的存在,而且扰及三吴地区。这种历史背景,导致北府重镇的建立。广陵、京口及其左近定居的以及不断南来的北方流民和他们之中的流民帅,是北府兵的主力。郗鉴是北府兵最早的组织者和指挥者。郗鉴以来,北府兵经历了并不完全衔接的四个阶段: 一、郗鉴首创并受郗鉴后人控制和影响的阶段,从咸和三年到太和四年(328一369)。这个阶段的北府兵是一支门阀士族兵,从战略上说来,它的主要作用是支持建康朝廷的门阀政治,维持几家当权士族力量的平衡,消除已形成的和潜在的军事叛乱,稳定东晋政局。有时这支军队也用于外战,但这不是它的主要作用。桓温逼走郗愔后,这个阶段遂告结束。 二、谢玄组建并由谢氏家族人物指挥,由谢氏豫州旧人刘牢之实际统领的阶段,从太元二年至十二年(377一387)。这个阶段的北府兵仍然是一支门阀士族兵,领兵者有的是前一阶段的北府旧将,有的是新应募而来的流民帅。它的主要作用是从事外战,包括淝水之战和淝水战后的北伐战争。同时,它也起着支持建康执政,维持政局稳定,保持与上游桓氏势力平衡的作用。谯王恬在北府时,北府兵性质尚无变化,以后则越来越多地介入东晋内争。 三、刘牢之为统帅的阶段,自隆安二年至元兴元年(398一402)。这个阶段的北府兵,正经历着由门阀士族军队向次等士族军队的转变。它虽在军事上取得了独立性,但政治方向不明确,行动无准则,朝秦暮楚,东倒西歪。它想在门阀政治的斗争中取得近利,但摆脱不了对门阀士族的政治依赖,终于在几经挫折以后归于失败。 四、元兴三年(404)刘裕在京口重组的北府势力,完全是次等士族的武装。它摧毁了以桓玄篡晋形式出现的门阀士族统治,也就是门阀政治的回光返照;它压平了由另一些次等士族领导的农民反抗斗争;它又取得了多次的外战胜利。然后,出现了刘裕代晋自立。这一支本来是次等士族的力量,转化为刘宋皇权,终于恢复了中国古代皇朝的权力结构形式和统治秩序。中国历史上的门阀政治时期,也就是皇权变态时期,基本上宣告结束。由此至南朝之末,门阀士族仍然存在并起着相当的政治作用,但已不是决定性的政治力量了。 引自 一 晋末的北府兵/278
104人阅读
dreamoner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南北战争/淝水之战/第242页
通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南北战争,似乎可以归结为如下一种认识。由于中国历史具有统一的传...
-
门阀政治终场/门阀政治终场/第275页
在门阀政治终场的过程中出现了桓玄的兴废,这只能视为门阀政治的回光返照,已如前论。桓玄终...
-
北府兵/刘裕与孙恩/第286页
-
东晋佛道差别/刘裕与孙恩/第298页
东晋佛教和道教的传播,也有重要的差别之处,即佛教较重思想信仰,道教则偏于法术。 道教由于...
-
魏晋士族/后论/第315页
魏晋士族,是历史地形成的一个社会阶层。东汉所见世家大族,是魏晋士族先行阶段的形态。这两...
> 查看全部29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