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每章要点总结
#乡土中国 1、乡土本色:乡土的本质是“土”,生于斯长于斯,土就是命根子,离了泥土,无法谋生。土是不流动的,这就造成了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在一块土地上。周围的人和事,传统和习俗,变化极慢。这所有的一切,构成了乡下人在融入流动快的城市生活时的“土气”。 #乡土中国 2、文字下乡:乡下人在城市设施面前的“愚,就犹如城市人在农村活计面前的“笨”,这是知识的问题、是训练的问题,不是智力的问题。至于乡下人文盲多,是由于在一个熟人社会,有更高效的面对面交流方式,听声识人是常态,对文字的需求极少,毕竟“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为什么要舍弃面对面接触这种完善高效的交流方式,而用文字呢? #乡土中国 3、再论文字下乡:乡土社会的本质是“同一戏台上演着同一的戏”,是定型的社会,走的路都是先人走过的路,世代变化很小。而文字是庙堂性的,是变化较快的社会需要的工具,而在乡村,有语言就够了,毕竟大部分经验都是一代代口口相传的,不需要求助于文字。 #乡土中国 4、差序格局:中国的社会是以“己”为中心的,每一个“己”都有一圈又一圈、或近或远的社会关系。而西方社会的个体,都是一捆火柴的一部分,有着团体属性。 #乡土中国 5、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在“团体格局”中,有一个共同的团体架子,每个人在这个架子上发生关联,个人需要遵守这个“架子”的规范,同时也要维护架子上成员的权利。而在“差序格局”中,构成社会的是一根根私人的联系,每个人都是这个联系的主干,每个人都是一个架子的主体,同时又属于其他一些架子,每个架子都附着有一种道德要素,或者称之为私人的道德。 #乡土中国 6、家族:西方的家庭团体以夫妇为主轴,子女成人后即离开这个团体。而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主轴是父子,夫妻只是配轴,是男方这一边的单向关系。这也是传统乡土家庭重事业而轻感情,两性之前真情不在表面流露的原因。 #乡土中国 7、男女有别:乡土社会中,同性关系比异性关系更重要,夫妻只是按一定规则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组合,缺少追求感情的这种不稳定探索。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种探索会破坏秩序,因此社会也会打压这种探索,传统男女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来迁就社会。 #乡土中国 8、礼治秩序:乡土社会既不是法治也不是人治,而是礼治。“礼”是一代代积累下来的传统,个人必须要遵守,失礼是社会所禁止的。这种礼治,只有在相对变化较小的社会才能维持,如果社会变迁很快,礼治就无法约束众人了,只能靠“法”了。 #乡土中国 9、无讼:在现代社会,法律本质上就是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而在乡土社会,打官司就是有伤风化,就是不讲礼法。礼法社会不承认基于个人平等主义的统一规则,因此推行现代法律比较困难。 #乡土中国 10、无为政治:权力有两个属性,一是偏重社会冲突,另一个是偏重社会合作。现实中,常常是两种权力并存,冲突里有合作,合作里有冲突。人对权力的痴迷,说白了是对利益的痴迷。如果无法从一类人中获取价值,或者能获得的价值很小,拥有权力的人就会减少对这群人的干预,这就是无为政治。在乡土社会中,权力结构就属于无为政治。 #乡土中国 11、长老统治:乡土社会的权力,本质上是教化权力,犹如父亲说教儿子一样,长者可以用一套固有的文化传统说教年轻人。这其中有两个本质,一是年长,另一个是稳定的文化。 #乡土中国 12、血缘和地缘:乡土社会靠血缘维持关系,而血缘关系讲究稳定,排斥冲突和竞争。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这种稳定严重影响现实生活的时候,就会将关系由血缘转向地缘。血缘重感情,地缘重实际。 #乡土中国 13、名实的分离:当社会结构不能满足人的需要,或者说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就是社会结构需要改变的时候。在长老权力(教化权力)中,不容许公开反对权威,但允许口是心非,只要表面上说的过去就行。这就是名与实,狭天子以令诸侯就是其中的典型。 #乡土中国 14、从欲望到需要:乡土社会人的行为是由欲望决定的,而这个欲望是自然选择、是时间积累的结果,与人类的生存条件相吻合。而在急速改变的社会,人会选择由需要来指导行动,也就是用客观规律、科学知识去指导行动。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