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追寻生命的意义
如果我们所谓的“意义”是建立在自然界架构和人类经验之上,并适用于每一个人的目标,那么人生确实没有意义可言,但这并不表示我们不能赋予生命意义。文化与文明大多是人类在艰困无比的条件下,为自己和子孙后代创造目标、奋斗不解的成果。承认生命不具有意义是一回事,但单凭这个事实就决定一切听天由命,却是另一回事。前一个认知和后一个反应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正如同人虽没有翅膀,却不见得不能在天上飞翔一样。回来,处福款商同 引自 第十章 追寻生命的意义 终于看到了最后一章
何谓意义
意义可以做三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指涉一个目标或重要性,例如在“人生有什么意义”这句话中,“意义”一词反映一种假设,即事件之间基于一个最终目标而互有关联,它们有一种现成的秩序和联系。这一假设的前提是,各种现象都不是随机发生的,都遵循一种可辨识的模式,指向一个最高的目标。第二种解释指的是个人的企图,例如“她通常都是好意”,这句话里的“意”已经认定,一般人会在行动中泄露他们的目的,通过可预测的、表里一致、有秩序的方式,表达真正的目标。最后一种解释指的是一种有秩序的资讯,例如,“耳鼻喉学意即从事耳朵、鼻子、喉咙等方面的研究”,或“黄昏时满天红霞,意即明天会有个晴朗的早晨”,这两句话里的“意即”赋予不同字句对等的地位,界定事件之间的相关性,有助于澄清不相干或互相矛盾的事件,并确立其间的秩序。 引自 第十章 追寻生命的意义 找到心流的人会肯定人生有意义,因为他会凝聚所有精力去追寻这个目标。
拿破仑与特蕾莎修女
总之确立目标后,即使遭遇挫折和失败,都不要把精神能量浪费在怀疑、后悔、罪恶感及恐惧之上,精力用在有益的方面。
培养方向感
个人感觉,就是认定自己所做的事情即可,不用管他人怎么想。所以说,作者用拿破仑和特蕾莎修女举例。所以这里其实也应该指出,这种自以为高尚的事情不能伤害他人或以他人性命为代价。
文化三阶段
第一个阶段,知觉阶段
知觉阶段的文化对现实的观念,以满足感官为整合的主轴。这类文化倾向于享乐主义及功利主义,并以具体的需求为主要考量。这一阶段的文化中,艺术、宗教、哲学以及日常行为模式,都以实际体验的目标为圭臬。(guinie) 引自 培养方向感 第二个阶段,观念阶段
观念阶段文化的组织原则,与知觉文化阶段恰好相反:它们轻视具体事物,全心追求非物质及超自然的目标。他们强调抽象的原则,主张禁欲,并超越对物质的关心。艺术、宗教、哲学、日常行为模式的正当性,都附属于精神秩序的实践之下。一般人的注意力都投注在宗教或观念之上,如何生活得更好对他们而言并不构成挑战,心灵的澄明与坚定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目标。 引自 培养方向感 知觉、观念文化的差异
三者各有利弊
第三种文化阶段,理想文化阶段,它保存了前两者的的优点,弥补两者的缺点。
一个人是物质主义者还是观念主义者,或许并不重要,如何区别与整合自己的目标才最重要。前面我们已经谈到,复杂性取决于一个体系如何发挥它的特色与潜力,还有不同特色之间的关系。从这一点来看,基于感官享乐的人生观,若能经过精心策划,对各种多姿多彩的具体人生经验做出反应,具备内在的一致性,就比未经深思熟虑的理想文化更好。 引自 培养方向感 建立复杂意义
最初:求生、求舒服、求享乐
身体安全得到保障后:扩张意义系统,包括价值观、世界观等
个人主义的反省:从自我寻求权威与价值标准的新基础
最后再一次脱离自我,认同他人及宇宙共同的价值观。
这章才是重点介绍了如何达到最高心流的过程和方式,但是也止步于简单介绍。
这套建立复杂意义系统的过程,说来好像注意力会不断在自我和他人之间转来转去。首先,精神能量投注在个体的需求上,精神秩序就是享乐的同义词。这一层次完成以后,注意力就可以转移到社群的目标上,亦即在团体价值观中具有意义的事,这时宗教、爱国心、别人的接纳与尊敬,都成为内在秩序的变数。这套辩证过程的下一个动作又回到自我:一个人对较大的人群体系产生归属感以后,开始觉得发掘个人极限变成一项挑战,这促使他追求自我实现,并尝试不同的技巧、观念与训练。在这个阶段,乐趣已取代享乐,成为主要的“报酬”。但因为一个人在这个阶段又成为追寻者,中年危机很可能随之出现,他可能转业,个人能力的极限也构成越来越沉重的压力。从这时起,个人已准备最后一次改变精力的方向:他已知道什么事自己能做,什么事光凭一个人的力量做不到,最终目标是跟一个超乎个人的体系——一种主义、一种观念、一个超越的整体合而为一。 引自 培养方向感 所以书中在这里也指出
并非每个人都能沿着这个复杂性渐增的“螺旋梯”爬到顶。 引自 培养方向感 能做的是
着个人渐趋成熟而改变。复杂性需要我们投注精力,培养与生俱来的技巧,学习自制与自立,意识到自己的独特与极限。同时,我们也需要投注精力去认识和了解个人疆界之外的力量,并设法与之配合。当然我们大可不理会这些事情,但如果不行动,多半的情形下,你迟早会后悔的。 引自 培养方向感 就是还是要开始行动,而不是什么都不做。
下定决心
目标决定努力方向
言。所有的心流体验也是如此:目标与努力之间有对应关系。开始时靠目标证明努力的必要,到后来却变成靠努力证明目标的重要性。 引自 下定决心 认识你自己
剔除旁枝目标
“行动式生活”和“反省式生活”
行动式生活的人,以无比的决心追求一个目标,无暇其他。但是可能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个目标会影响到自己的家人,因而不能赋予整个人生意义。这时候反省式生活就有好处。
行动、反省相辅相成
最理想的方法其实应该是,行动与反省相辅相成。行动本身是盲目的,光靠反省又流于缺乏行动力。在为一个目标投下大量精神能量之前,应该先提出几个基本问题:我真的想做这件事吗?做这件事会有乐趣吗?在可预见的将来,我仍然能从中得到乐趣吗?我和其他人,必须为它付出的代价值得吗?完成这件事以后,我还会喜欢自己吗? 引自 下定决心 重获内心和谐
快乐的野蛮人?
重获清明之心
一贯的人生主题
撰写人生的脚本
人生主题也有类似的区分:“发现性”人生主题是一个人基于个人经验和选择的自觉,自行撰写行动的脚本;“接受性”人生主题则是按照别人写就的脚本,扮演分配在自己头上的角色,照本宣科。 引自 一贯的人生主题 这两者都有缺点,
接受性人生主题在健全的社会体系下,能运作得很妥善,但社会体系一出问题,个人就很可能陷入变态的目标,不能自拔。把数十万人送入煤气室的纳粹刽子手艾希曼,把官僚体制奉为至高无上。 引自 一贯的人生主题 “发现性”人生主题的弱点属于另一类型:因为它是个人自行界定人生方向,奋斗之下的产物,所以往往缺乏社会的认可,它的创新和与众不同常被世俗视为疯狂或具有破坏性。 引自 一贯的人生主题 从另一个角度切入
文中举例:受访者E,把痛苦的经历转变成帮助他人的方法。
对痛苦的阐释
绝处逢生
从弗洛伊德开始,心理学家一直希望能说明,童年所受的伤痛如何引起成年后的精神官能障碍。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不难理解,真正难以解释而更值得注意的是,与这种预期相反的结果:受苦刺激使一个人奋发向上,成为伟大的艺术家、英明的政治家或杰出的科学家。 引自 一贯的人生主题 佛洛依德的原因论在此处的因果关系容易得到理解,但是这提到的“与预期相反的结果”,让我想起《被讨厌的勇气》中提到的阿德勒心理学的目的论。
超越前人智慧
这一方法主要是从前几代建立的秩序中吸取经验,找到一个避免自己内心被扰乱的模式。 引自 一贯的人生主题 伟大的音乐、建筑、艺术、诗歌、戏剧、舞蹈、哲学、宗教,都是以和谐克服混沌的好榜样,任何人都可以仿效。但很多人都忽视它们的存在,只想靠自己的力量创造生命的意义。 引自 一贯的人生主题 从书中获得启发
《神曲》中的中年危机
但丁早已看清,所有精神修炼体系一旦与教会这样的世俗机构结合以后,就开始受到精神嫡的困扰。因此,为了从信仰体系中汲取意义,首先就得拿这个体系包含的资讯跟自己的具体体验比较,只保留合理的部分,把剩下的一股脑儿抛弃。 引自 一贯的人生主题 信仰的力量
进化掌握在我们手中
朴实无华的阳光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八章 人际之乐
独乐、众乐各有情趣,不论在沉寂的阿拉斯加边陲,还是喧器的纽约市中心,若能享受独处时分,...
-
第九章 挫折中如何自得其乐
不消说,本书彻头彻尾都反对以上这种论调。主观体验不只是人生的一个面,它就是人生。物质条...
-
第十章 追寻生命的意义
-
第十章 追寻生命的意义
绝处逢生 超越前人智慧 从书中获得启发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