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130页
不论在当时还是在事后,任何明眼人都很容易看出,上山下乡的真实动因决非如主流话语机器所喧嚷的那样,出自“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战略宏图,而是基于不能拿上桌面的急功近利的考虑。第一,当初为了动员红卫兵冲击”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即老于部,不惜把他们捧上了天,毫不吝惜地把“革命先锋”“闯将”之类的桂冠戴在他们头上,并严厉告诫工人农民不许干涉、反对他们,要支持和向他们学习,但到了运动后期,如何处置这批任务完成,居功自傲,有组织的学生,却成了令政治家头痛的问题。于是,先是有“小将犯错误”之说,接着把他们从城市的政治活动场所一股脑地扫到农村。金光灿灿的革命词句,掩盖不了最传统和陈旧的权谋数术。第二,“文革”中学校关门,各种工矿企业正常工作秩序被破坏和打乱,长期得不到恢复,数百万中学生既无升学的希望,又无安排就业的可能,“面向农村”是惟一拿得出的办法,也是在政策失误之后,国家解决人员安排方面燃眉之急的一贯作法。“为接班而锻炼”,“再教育”云云,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招牌。 引自 知青经历和下乡运动
35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