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p.101
优绩制与文凭主义歧视。这里桑德尔引用介绍了一个很有趣的心理学研究:
Kuppens, T., Spears, R., Manstead, A. S., Spruyt, B., & Easterbrook, M. J. (2018). Educationism and the irony of meritocracy: Negative attitudes of higher educated people towards the less educated.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76, 429-447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22103116305509#ks0005
研究人员调查了受过良好教育的欧洲人对一系列典型受歧视对象——穆斯林、在西欧体面生活的土耳其人、穷人、肥胖者、盲人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的态度,结果发现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最不受欢迎。
研究人员在美国做了一项类似研究,调查列出了一份修订后的不受欢迎群体名单,包括非裔美国人、工人阶级、穷人、肥胖者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美国人的回答也把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排在了最后。该研究还得出了几个有趣的结论。
首先,这项研究挑战了人们熟悉的观念,即受过教育的精英在道德上比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更开明,因此也更宽容。研究者得出的结论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的偏见并不比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少,只是“(他们)抱持偏见的对象是不同的”。此外,精英们对自己的偏见并不感到尴尬。他们可能会谴责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对自己对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的消极态度却毫无歉意。
其次,精英对自己瞧不起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这与强调个人责任的优绩至上原则有关。精英不喜欢那些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而不是穷人或工人阶级,因为他们认为贫穷和阶级地位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个人无法控制的因素造成的。相比之下,他们认为受教育程度低代表了个人努力的失败,因此是那些没能上大学的人自己的过错。“与工人阶级相比,人们认为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更应该为自己承担责任,更应受到指责,他们更容易引发愤怒,也更不受欢迎。”
再次,这种对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的负面判断并非精英独有,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受访者自己也有同感。这表明,优绩至上的成就观已经深深地渗透到社会生活中,对那些没上大学的人来说,优绩至上的成就观会让人意志消沉。“没有迹象表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会抵制对他们的负面评价。”相反,他们甚至似乎内化了这些对自己不利的判断。“即使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自己,也认为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对自己的处境负有责任,应该受到谴责。”
最后,作者认为,在优绩至上的社会中,不断强调上大学的重要性,强化了对那些没有大学文凭的人的社会污名化。“教育是解决社会问题的通行办法,这种说法可能会增加社会经济地位低的群体受到特别负面的评价的风险,同时强化优绩至上的意识形态。”这让人们更愿意接受不平等,更愿意相信成功反映了人们的所作所为。“如果教育被视为个人的责任,那么人们可能不会那么苛责源于教育差异的社会不平等……如果教育成果被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应得的,那么社会不平等的后果也是应得的。”
"Meritocracy beliefs are related to higher ratings of responsibility and blameworthiness, indicating that the processes we study are related to ideological beliefs. Th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in light of the role that education plays in the legitimization of social inequality."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