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页
广胜寺创建于东汉建和元年(149年),原名阿育王塔院,又名俱含寺。唐时汾阳郡王郭子仪牒奏代宗皇帝修葺建寺,以「佛法广大于天,此地胜名于世」而赐名广胜寺,并沿称至今。元代又建下寺,现存均为元明两代建筑。整个景区分上寺、下寺和水神庙三组古建筑群,起伏变化又一气连贯。 登上一座近800米的高高山巅,眼前倏然一片谷头峰尾的坡形开阔地,东西峻峰苍莽,西边直下川原,而四周松柏参天,绿翠遍地。置身于这样一个钟灵毓秀的风水宝地,真有一种如临仙境的感觉。远望太霍山,在晨夕风雨雾霭苍茫中,更透出一派幽深旷渺的山川神秘之气。风俗学家观察说,上寺的山顶,平坦开阔,东高西低,高远峻拔,岗峦莽苍;而西部山坡则一泻而下,无有屏障,古人谓此乃「二龙戏珠」的地形,风水极佳。 足下有祥云到此者必带几点仙气, 眼前无俗障坐定后似生一份禅心。 这幅意蕴深长的对联,道出了到此游观的心境,也如实地表现了广胜上寺的仙风神韵。 站在寺外的高岩上鸟瞰全寺,但见其气势雄伟,规模宏大,显示了寺庙景观与山水景观的有机结合。 上寺的山门、飞虹塔和弥陀殿、大雄宝殿、毗卢三大殿由南而北依次列于中轴线上,与东西两侧的韦驮殿、地藏殿和观音殿等配殿,组成了前、中、后三个主要院落。中国的古庙大致分为两大类别,寺、堂、禅、庵、院归为佛教类,而宫、观、庙则归道数类。「广胜禅院」是入编了《中华名匾》的匾额,为古魏体楷书,遒劲大方。 大门两侧的金刚是元代所塑,外形为彩绘,岁月的风雨和山顶的大风已使它们剥落得颇有了几分沧桑,但观其举手投足,面部表情,其威风凛凛之势,仍有降妖驱魔、舍身护法之精神;再看其发髻、双眸、牙齿、肌肉、披肩、衣着纹饰,可见出当初雕塑的精细和彩绘的精到。 进入山门即到了宝塔雄踞的塔院,著名的飞虹宝塔就矗立其中。飞虹塔的后面即为弥陀殿,因正中供奉着阿弥陀佛而得名。五开间的弥驼殿内施六根大斜梁,在古建结构上有独到之处。20世纪30年代闻名于世的《赵城金藏》就存在此。被佛教尊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的阿弥陀佛的铜像高达5米有余,佛像五官圆润,慈眉善眼。据说念一声「阿弥陀佛」便可消万劫生死之罪,得无量之功德。人若临终时念弥陀,就会被接引至极乐世界,故阿弥陀佛又叫接引佛。于是,「阿弥陀佛」也成了佛教僧众挂在口边的口头禅。主像东西两侧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泥塑立像。两菩萨丰盈端庄,笑容可掬,宛然普度众生的真善美化身。东壁及扇面墙上满绘壁画,内容为三世佛及诸菩萨。 阿弥陀佛像后佛龛中,有弥勒佛坐像,袒胸露脐,笑容灿然,憨态可掬。传说这尊佛像的形象是据五代时身背干粮袋、四方化缘、弘扬佛法的一位和尚而来。它胸怀博大,笑口常开,一副大彻大悟慈善智者的形象,人称布袋和尚。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这副流传天下的对联携刻于佛像两边,表达了佛之大度,又在教化着世人。此刻,旅人的脑海里会不由地浮出一个布袋和尚衣衫褴楼、四处求乞的形象。他为了心目中的理想,忍辱负重,行走在漫漫的化缘之途,多少人误认为他是个乞丐,而侮辱他,多少不怀好意者骂他,唾他,甚至动手打他,放狗咬他,他笑呵呵的,从无烦恼,从不伤感,口中念念有词: 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 补破能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只睡倒。 涕液唾脸上,随它自干了。 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 若知这一切,何愁道不了。 …… 引自 上寺览胜 在中院,大雄宝殿巍然雄踞其中。五开间,悬山式。殿前两棵树纹相背旋扭的唐代柏树蔚为奇观,亦为千古难解之迷。释迦牟尼和文殊、普贤木像供奉于砖台上木栏佛龛的「殿中之殿」内,并称「华严三圣」。释迦牟尼像雍容华贵,威严慈祥,光彩夺目;十大弟子中的阿难和迦叶侍立两侧。文殊菩萨手持宝剑坐于左边青狮背莲座之上,表示着智慧和威猛;普贤菩萨坐于右边大象背莲座之上,亦各有侍从分立两边。释迦佛像后的佛龛中有观世音菩萨像、善财童子和龙女、龙王太子和护法韦驮两对侍从分立两侧,形象逼真,生动有趣。东西山墙两佛龛中各有九尊共十八尊铁罗汉坐像,金刚怒目,形象生动。 毗卢殿是后殿,又名天中天殿。五开间,庑殿式。殿内须弥座莲花台上奉毗卢、阿閦、弥陀三佛。像后有金光闪烁的三组火炬,显示出无所不在,无所不应,佛光普照,佛法无边的至大法力。三佛前侧自东而西列侍观音、文殊、普贤、地藏四大菩萨,均系站立之姿,体态匀称,面貌端肃。 释迦牟尼铜像下千佛台上有1000个小佛像,为释迦牟尼千百亿化身。墙边神龛列坐35尊铁佛,墙上绘有53幅佛像,合称「八十八佛」。佛龛四角有东方持国、南方增长、西方广目、北方多闻四大天王,传说各守须弥山一峰,各护一天。据称四天王各有八大名将,代为管理所属各处山、河、森林及其他地方的小神。 毗卢殿建筑的奇异在于它将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减柱、移柱、斜梁、横额等手法并用,给大殿内部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与环境,是元代建筑艺术富有成就的实例,在我国古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外,这个殿的槅扇棂花,雕刻精巧,亦是中国古建筑中难得的珍品。在大雄宝殿的西侧,可见佛教韦驮、道教老子、儒教孔子三尊神像列坐龛上,因三教并尊,故又称「三教殿」。韦驮菩萨为南方增长天王手下八大神将之首,是释迦牟尼佛的忠实守护,佛寺里常将韦驮像塑于释迦佛对面,而这里专为韦驮建一殿宇,置于大雄宝殿一侧,这是区别于其他佛殿的一个显著特点,也反映了广胜寺古代僧侣十分注重护法神韦驮的重要作用。 看那韦驮塑像,细腻逼真,头戴武士帽,身穿甲骨衣,手握金刚杵,双目炯炯,胸有成竹,威严中透出一些恬静,显示了佛教仁慈宽厚的一面。 道教祖宗老子之像很有特色,头戴明代员外帽,面部有一种欲发现重要问题的思索表情,表现了这位道教祖师李聃的智慧和慈祥,也是中国古代有城府的文人领袖形象。 第三尊是儒教领袖孔子的塑像,可是,孔子像在「文革」中给毁掉了。在如此冷静而优美的地方,那历史上最不堪入目的阴影也遮掩到这里。 从整个殿宇的塑像看来,能看出佛教徒的那种自信。在他们看来,佛教「佛法无边,惟佛独尊」。至于道教创始人老子和儒教创始人孔子所宣扬的思想主张以及他们本人,只不过在佛教中起着像护法神韦驮一样的作用,这种作用与韦驮相比不过是从属位置。这是韦驮殿区别于外地佛殿的关键所在吧。 在上寺的后院,有一座送子观音殿。这里,常常是虔诚的善男信女求儿求女最热闹红火的佛殿,面容慈善的观世音菩萨左手抱男婴端坐龛中,善财童子和龙女分侍左右。佛经称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法力无边,变化无穷,神乎其神,有求必应,善度众生。遇难众生只要诵颂观世音名号,「菩萨即时现其音声」,前往拯救解脱。史载犯人念了观世音经,「枷锁自开」、「牢门自合」。传说东魏孙敬德临刑前念了观世音经,会刽子手被刀折三段,北齐武帝身患绝症也诵经而痊愈。 引自 上寺览胜 与观世音殿相对的是地藏殿,救度地狱众生的地藏菩萨端坐于20余尊泥像之中,手拿明珠,以示要把地狱照亮,地狱度空,誓言「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萨两端各坐五尊神像,即十殿阎王,各掌管一种刑罚。南北山墙下的「判官」龛,设「六曹」或「三曹判官」。手持生死簿,一个个或郑重其事,或交头接耳,或神态自若,或怒发冲冠,生动逼真。房梁上佛道鬼神,「金桥」、「银桥」、「奈何桥」等地狱景象的悬塑图案,渲染了阎罗殿阴森恐怖气氛。后大殿东侧的神仙洞传说是道教八仙吕洞宾游经之处,塑有吕洞宾像。顺洞而入,如临仙境,可观广胜上寺地下奥妙,满足旅游者的猎奇心理。 在上寺,百看不厌的还是飞虹塔,让我们回到塔院,仰首带着钦佩敬羡的感情,细细阅读飞虹塔吧…… 引自 上寺览胜
24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