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治学的路径
momo
读过 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在博通与专精的关系方面,一个学者要尽力避免两种偏向:第一,不能只埋头于自己的领域,对于其他问题没有兴趣,否则研究中缺乏宏大的背景,提不出新问题,也没有深刻的见解;第二,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不能热衷于做“通人”的工作,自己没有做过深人的专题研究,最好不要涉猎宏观课题,那种用编教材的方式“组装”出来的宏观综合之作,很难说有什么学术价值。 初学者在打基础时要着眼于博,广泛吸收各种知识,尽可能多地掌握治史的工具和技能,培养良好的学术素质;在治学实践中则应从专开始,选择一个范围明确、时段具体和问题集中的课题,做专深的研究。待到在专题研究方面有所成就,就可以涉猎较大的课题,逐步扩大范围,开展宏观综合的研究。 引自 二 博通与专精 专业书籍的范围应当放宽,不妨通盖古今中外各个历史领域,根据前人的定最,研究中国史的人,无论专于哪一朝代、哪个领域,都应当精读《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读通鉴论》和《日知录》等古代史籍,涉猎陈垣、陈寅格,顾颉刚、唐长孺等现代大家的著述;如果还能读一些欧美史学名著当然更好。 研究外国史的学者,除重点研读外国史学名著外,还应接触中国史学典籍。具体到美国史领域,不论研究什么课题,都有必要系统研读乔治•班克罗夫特、弗朗西斯•帕克曼、查尔斯•比尔德、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理查德•霍夫斯塔特、丹尼尔•布尔斯廷、赫伯特•格特曼、尤金•吉诺维斯、伯纳德•贝林、埃里克•方纳等人的著作。读专业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了解史学史的脉络,更在于吸收前人学术的精华,丰富自身的学养。即便单纯为了查找资料而读专业书,也要注意揣摩其研究方法和写作技巧,取人之长,补已之短。 读书时要随手作摘录和札记,日积月累,可成规模,不仅有助于记取知识,而且可以为研究储备资料。文史专家姜亮夫自觉记忆力不好,读书时注重“三到之功”,他做的读书卡片分为三种:大号卡片记录一书的提要,中号“写上一个问题、材料目录”,小号抄录资料。'有的外国学者也提到,为了掌握一本书的主要内容,可以逐章列提纲,促使自己思考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读外文书时,还可以选择重要的段落进行翻译,以帮助理解和记忆。 初学者直接阅读外文原著,开始时可以选择已有中译本的书对照阅读,将重点段落译为中文,并与译本对比,找出自己理解上的偏差,如此反复,读书能力就会逐渐提高。开始读外文书时一定要慢,要逐字逐段读懂。 引自 五 读书与治学
22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