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的改革
传统的历史学家在描写女主时,总是说她们“牝鸡司晨”。其实,女主的出现,常是政治制度、社会风气和个人性格等好几种因素互动的结果。晚近的学者不再只从“礼教沦丧”的角度评断她们,反而对她们在制度上的兴革建树大感兴趣。 自古以来,从皇亲国戚到平民百姓,从学者士绅到匹去匹妇,似乎人人承认母子情深、母恩当报。然而,倘若不是女主当朝,“父在为母”的丧期,乃至为出母服三年之丧的想法,是否有机会在历史上首次成为制度性规范,不无疑问。尽管,母权是不是女权的问题,至今仍有争论,然而,做母亲却是女性的特殊经验。女主倘若由自己的生命经验出发,以女性的角度重新看待父系礼法,对于其中“夫尊妻卑”、“父尊母卑”和“夫家认同”的各种原则,想必有不同的观感和态度吧!这么一想,不论是武则天改变丧服、灵太后维护公主,或是谢安夫人刘氏的不平之鸣: 周公是男子,相为尔,若使周姥撰诗,当无此也。似乎就不那么奇怪了。
61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