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和民众的关系问题
- 章节名:知识分子和民众的关系问题
…… 鲁迅接着谈到了俄国平民知识分子的危机。他说,俄国知识分子确实“能替平民抱不平,把平民的痛苦告诉大众”,“因为他们与平民接近,或自身就是平民”。但俄国的平民知识分子也有危险,因为他们为平民说话,平民欢迎他们,他们的地位就升高了,从而脱离了平民,“变成一种特别的阶级”,他们“不但不同情平民,或许还要压迫平民,以致变成了平民的敌人”。——这是一个深刻的观察。 其实中国也出现了不少平民出身但反过来压迫平民的官僚知识分子。他们来自底层,所以想拼命往上爬,有于连情结。他们也自有逻辑:中国没有权力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所以要争取权力来为家乡父老做好事。开始这可能是一个善良动机,但爬的过程中就变了,爬上去之后刚开始可能为父老乡亲做了一点好事,但做着做着自己就忘了,“以至变成平民的敌人”了。在现实社会里,这样的悲剧发生的太多太多了。许多大贪污犯都是平民出身,他都经历过这样一个历程。因此来自平民不等于就能成为“平民知识分子”,真正为平民说话。 鲁迅正是根据他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弱点的分析,和对俄国知识分子经验教训的总结,提出了“真的知识阶级”的概念,其核心有两条:永远站在平民一边,永远不满足现状,是永远的批判者。鲁迅指出,这样的“真的知识阶级”是必然要和“实际的社会运动”相结合的。《关于知识阶级》,《鲁迅全集》卷8,页223—227。这两者之间是有着内在联系,相互支持的:因为坚持自己的彼岸理想,永远不满足现状,就永远站在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平民这一边,因为站在弱势的平民群体立场上,自然就对社会保持永远的批判态度。 也还是鲁迅说得好:“由历史所指示,凡有改革,最初,总是觉悟的智识者的任务。但这些智识者,却必须有研究,能思索,有决断,而且有毅力。他也用权,却不是骗人,他利导,却并非迎合。他不看轻自己,以为是大众的戏子,也不看轻别人,当作自己的喽罗。他只是大众中的一个人,我想,这才可以做些大众的事业。”《门外文谈》,《鲁迅全集》卷6,页104—105 引自 知识分子和民众的关系问题
100人阅读
anaQ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知识分子自我独立性与主体性问题
……以上两个方面:自我奴化与自我践踏,正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通过对文革的反思,...
-
知识分子和民众的关系问题
-
关于启蒙主义的反思
…… “堂吉诃德式的专制”提醒我们注意:有一种“专制”是以“热情澎湃的理想主义”的形态表...
-
关于理想主义的反思
首先,我们需要的理想,是自发的,是我们内在生命所要求的,独立自主选择的真正的信仰、信念...
> 查看全部4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