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自由 摘抄
前言 1、 自由虽然给他带了独立与理性,但也使他孤立,并感到焦虑和无能为力。他或者逃避自由带来的重负,重新建立依赖和臣服关系。 2、 要战胜极权主义势力,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极权主义者接力逃避自由的原因。 第一章 自由——一个心理学问题? 1、 佛洛依德接受了传统的人与社会基本冲突对立的观念及传统的性恶论。他认为人基本上是反社会的。社会必须驯化他。 2、 本书的分析与佛洛依德的观点相反。心理学的关键问题是个人与世界的那种特殊联结关系问题。人的倾向,并非人性固定的生物部分,而是创造人的社会进程的产物。 3、 区分“静态适应”和“动态适应”似乎很有裨益。所谓静态适应只不过采纳一种新习惯,比如西式刀叉。来美国的中国人自会适应这种方式,但它本身并不影响性格。所谓动态适应是指,譬如,一个孩子屈服于他严厉可怕的父亲,从而变成一个“好”孩子。他在自我适应时发生了某些内在变化。他对父亲可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敌意,但又必须压制它。每位神经症患者都是这种动态适应的例子之一。 4、 人需要与自身之外的世界相联系,以免孤独。这些东西给他一种共同感和“归属”感。反之,他或许生活在芸芸众生中,但却完全感觉孤独,如果超过一定限度,其后果便是患以精神分裂症为典型代表的精神病。 5、 巴尔扎克在《发明家的苦难》:在所有的孤独中,精神孤独是最可怖的。高级隐士们与上帝同在,他们居住的世界热闹非凡,是个精神的世界。 6、 除非他有所归依,除非他的生命有某种意义和方向。否则,他就会感到自己像一粒尘埃,被个人的微不足道感所压垮。 第二章 个人的出现及自由的模棱两可 1、 我想称这些先于个体化进程而存在、并导致个人完全呈现的纽带为“始发纽带”。他们意味着缺乏个体性,但同时又赋予个人以安全和导向。它们是联结母与子、原始共同体成员与其部落及自然、中世纪人与教会及其社会阶级的纽带。 2、 个体化进程的另一方面是孤独日益加深。于是,为了克服孤独与无能为力感,个人便产生了放弃个性(individuality)的冲动,要把自己完全消融在外面的世界里。儿童可能在意识上感到安全和满足,但在潜意识里,他却认识到其代价便是放弃力量与自我完整。因此,臣服的结果是物极必反:既加剧了儿童的不安全感,同时又制造了敌视与叛逆情绪。 3、 然而,臣服并非避免孤独和焦虑的唯一方式。还有另一种,即,与人和自然的自发联系。本质体现就是爱与劳动。 4、 如果整个人类个体化进程所依赖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条件没能为刚才所说的意义上的个体化的实现提供基础,人们同时又失去了为他提供安全的那些纽带,这种滞后感便事自由成为一个难以忍受的负担。于是它便等同于怀疑,等同于一种缺乏意义与方向的生命;于是人便产生了逃避这种自由的强烈冲动,或臣服。 第三章 宗教改革时代的自由 1、 由于自降生起人便在社会体系中有了一个确定的、不可变更而毋庸置疑的位置,所以他扎根于一个有机整体中,没必要也无需怀疑生命的意义。 2、 用布尔克哈特的话来说,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便是“现代欧洲的长子”,是第一个“个人”。 3、 文艺复兴只是有权势的富裕上层阶级的文化。广大民众没有分享统治集团的财富与权力,他们失去了原有的安全感,成为一群乌合之众。 4、 现代资本主义的根基、经济结构及其精神,并不在中世纪晚期的意大利文化中,而在中西欧的经济社会形势及路德、加尔文的教义中。 5、 文艺复兴代表的是一种由少数富有权贵统治的社会,宗教改革基本上是一场城市中下层阶级和农民的宗教运动。 6、 16世纪初,耕种土地的人已不再是独立的土地所有者,地方议会中也不再有代表农民的议员了。绝大多数农民沦为佃农,必须按照协议服役纳租。佃农是农民暴动的中坚力量。 7、 中世纪来,人们普遍觉得生活缺乏安定感。现代意义上的时间概念开始发展起来。每一分钟都变得有价值了。 8、 路德是下文将描述的那种“权威主义性格”的典型代表。他憎恨权威,所以反抗权威,但同时又崇拜、服从它。他的一生总有两个权威存在,一个是他所反对的,一个是他所崇拜的。因此,路德在将人从教会的权威中解放出来的同时,又使他们臣服于一个更加暴虐的权威——上帝。路德的“信仰”就是坚信投降是被爱的先决条件,它与个人完全臣服于国家和“领袖”的原则有很多相同之处。 9、 赎罪券的实践和理论似乎是对资本主义影响日渐强大的最好的说明。不仅人可以用金钱买得自由免受惩罚的思想体现了一种金钱万能的新观念。 10、 中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困惑与不安全感滋生蔓延;但同时强调一致与人的努力之趋势越来越明显。 11、 路德认为,为人不但要服从世俗权威,而且要使自己的生命服务于经济成功这个目的的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今天,法西斯分子鼓吹生命的目的便是为“高级”权贵,为领袖或民族共同体而牺牲,便是这种趋势发展的巅峰。加尔文的神学对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国家的重要性,不亚于路德的神学对德国人的重要性。 12、 加尔文的信徒主要来自保守的中产阶级,包括手工工匠和小商人。加尔文的预定论认为,上帝不但预定某些人得恩典,而且还决定其他人注定受永罚。在现代加尔文主义并没有完全销声匿迹。那种鼓吹人因种族的不同而基本上不平等的理论完全是同一原则的翻版。 13、 新教义认为,只要彻底臣服,就能为上帝所爱,至少能有希望跻身上帝欲救者之列。恰恰是那些植根于这个性格结构中的特质——强迫自己的劳动、力行节俭、甘愿把自己的生命当成他人达到目的的工具、禁欲主义以及强迫性的义务感,已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第四章 现代人自由的两个方面 1、 资本在中世纪制度下是人的奴仆,但在现代制度下它却成了主人。中世纪世界的经济活动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人精神上的得救才是目的。在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中,成功、获得物质利益成了目的本身。 2、 一个人与他人的具体人际关系已失去了其直接性与人情味特征,而呈现出一种操纵精神与工具性的特点。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关系,双方都是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都是对方的工具。这并非两个人类间的关系。 3、 同其他商品一样,市场决定了这些人类特质的价值,甚至他们的存在。正像一件有实用价值的滞销商品毫无价值一样,如果一个人所具有的特质没有用处,他便毫无价值。因此,自信、“自我感”只不过是别人评判的一种指示,使他确信自己价值的不是自己,而是声望和在商场的成功。这种“人格“成功成了自我评论的依托。它不但决定了一个人在实际事务中是否能够领先,而且决定了一个人能否保持对自己的自我评价或是否跌入自卑的深渊之中。 4、 该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便是垄断资本权力的不断增大。而旧式商人不仅仅是独立的,而且还需要技术、个人化的服务、知识与活动能力。 5、 今天,投票人面对的是大党派,它们像大工业组织那样遥远、那样惹人注目。投票程序非常繁琐,各种方法更是使人如坠雾里。 6、 人像机器那样流畅自如,而个人却被湮没了。他能活动,但独立感、意义感已不复存在。 7、 下一章试图表明在努力逃避孤独与无能为力感时,我们是如何或通过臣服于新式权威或通过强迫接受公认的模式,随时准备除掉个人自我的。 第五章 逃避机制 1、道路之一是沿“积极自由”前进;他能够自发地在爱与劳动中与世界相连。另一条道路是退缩,放弃自由,试图通过弥合个人自我与社会之间的鸿沟的方式来克服孤独。它并非一个解决方法,不能带来幸福与积极自由。它避免了恐惧,使生活成为可能。但它并未解决根本问题,所谓的生活常常只是些机械的强迫劳动。 2、逃避机制(一)权威主义:这种机制更明确的形式在于渴望臣服或者主宰,即我们所说的受虐-施虐冲动。人们常常用对他人的过分友善、过分关心来掩盖施虐倾向。一些最常见的推理是:“我统治你是因为我知道什么是对你最好的”。事实上,大部份德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下层中产阶级的典型性格就是受虐-施虐性格,后面还将表明,纳粹意识形态吸引的正是有这类性格结构特征的人。权威主义性格的人羡慕权威,并欲臣服于它,但同时又想自己成为一个权威,要别人臣服于他。权威主义性格从来不是“革命者”,我更喜欢称之为“叛乱分子”。权威主义性格喜欢那些限制人类自由的条件,喜欢被迫臣服于命运。 3、逃避机制(二)破坏欲 4、逃避机制(三)机械趋同:这是现代社会里大多数常人所采取的方式。个人不再是他自己,而是按文化模式提供的人格把自己完全塑造成了那类人,于是他变得同所有其他人一样。“我”与世界之间的鸿沟消失了,意识里的孤独感与无能为力感也一起消失了。催眠实验表明,我们可能在主观上觉得思想、情感、愿望甚至肉欲都是我们自己的,但是,虽然我们体验到了这些思想与感觉,可实际上它们都是从外面灌输给我们的,是外在的,根本不是我们的所想所觉。现代社会里个人自动与他人趋同,这加剧了普通个人的无助感与不安全感。 第六章 纳粹主义心理学 1、君主的权威是无可争议的,下层中产阶级依赖它,与它保持一致,他们获得了安全感和自恋般的骄傲自大。 2、反对《凡尔赛和约》的基础是下层中产阶级,民族主义反抗情绪只是一个“合理理由”,是社会地位自卑转化为民族自卑的一个投射。 3、权威主义性格的本质就是同时具有施虐和受虐冲动。施虐冲动的目的在于拥有和控制另一个人无限权力,其中多少夹杂着破坏欲;受虐冲动的目的在于把自己完全消解在一个强大权力中,借此分享它的力量与荣耀。施虐与受虐倾向的原因都在于个人无法忍受孤立,需要借共生关系克服这种孤独。 4、遁入共生可暂时减轻痛苦,但不能消除痛苦。 第七章 自由与民主 1、最早要压抑的感觉之一便是敌视和厌恶。教育过程的根本目的之一便是除掉这种敌对反应。 2、个人陷入数据的迷宫中,觉得无助,只好傻呆呆地静等专家来告诉他如何做、去向何方。这种影响的结果是双重的,一是怀疑讽刺所有宣传的或印刷的东西,二是天真地相信权威所说的话。 3、自发活动就是自我的自由活动。所谓活动并非指“做某事”,而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特征,它能够在人的情感、理性、感觉经历及意志中起作用。 4、爱是此类自发性的最核心组成部分,爱不是把自我完全消解在另一个人中的那种爱,而是在保存个人自我的基础上,与他人融为一体的爱。劳动是此类自发性的另一个组成部分。 5、个人在所有自发活动中拥抱世界,他的个人自我不但完好无损,而且会越大越强大坚固。因为自我活跃到什么程度,就会强大到什么程度。 6、我们视我们个人的特性及努力的结果为商品,借此可以换来金钱、声誉及权力。所以,重心转移了,由重视创造活动本身给人的具体是在的满足转移到只看重成品的价值上去了。因此,人失去能够给他真幸福的唯一满足——活动过程中的实在体验,转而去追求一种幻觉——被成为成功的虚幻幸福。 7、积极的自由还意味着,除这个独一无二的个人自我外不应再存在更高的权力。 8、作者支持民主社会主义,支持民主,支持计划经济。 9、出于策略需要打折社会主义字眼招摇撞骗的国家社会主义并算不了什么。比如,俄国,实际上一个强大官僚机器操纵了广大群众,这必然妨碍自由及个人主义的发展。除非社会生命之流不停地自下达上,否则计划经济必将成为操纵人民的新形式。如何解决集中与分权的矛盾,这是社会的重大任务之一。 10、法西斯主义,无论打什么旗号,都是一种使个人臣服于外在目的,削弱真正个性发展的制度。 附录 性格与社会进程 1、 思想能成为强大的力量,但只有在它们答复了某一既定社会性格中最突出的某些特俗需求时,才能变成现实。 2、 人通过自我适应社会环境,发展起那些使他不得不做之事变成他自己的渴望的性格特质。社会性格把外在必然性内在化了,从而驱使人把精力用在某一既定的经济和社会制度的任务上。 3、 教育的社会功能在于使个人具备将来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之功能,即,把个人的性格塑造得与社会性格相近,使个人的欲望与其社会角色的必然欲求相一致。 4、 意识形态和文化一般是植根于社会性格中的,社会性格本身是由某一既定社会的生存模式塑造的,占主导地位的性格特质反过来又变成塑造社会进程的生产力。 5、 社会性格源于人性对社会结构的动态适应。 前言 1、 自由虽然给他带了独立与理性,但也使他孤立,并感到焦虑和无能为力。他或者逃避自由带来的重负,重新建立依赖和臣服关系。 2、 要战胜极权主义势力,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极权主义者接力逃避自由的原因。 第一章 自由——一个心理学问题? 1、 佛洛依德接受了传统的人与社会基本冲突对立的观念及传统的性恶论。他认为人基本上是反社会的。社会必须驯化他。 2、 本书的分析与佛洛依德的观点相反。心理学的关键问题是个人与世界的那种特殊联结关系问题。人的倾向,并非人性固定的生物部分,而是创造人的社会进程的产物。 3、 区分“静态适应”和“动态适应”似乎很有裨益。所谓静态适应只不过采纳一种新习惯,比如西式刀叉。来美国的中国人自会适应这种方式,但它本身并不影响性格。所谓动态适应是指,譬如,一个孩子屈服于他严厉可怕的父亲,从而变成一个“好”孩子。他在自我适应时发生了某些内在变化。他对父亲可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敌意,但又必须压制它。每位神经症患者都是这种动态适应的例子之一。 4、 人需要与自身之外的世界相联系,以免孤独。这些东西给他一种共同感和“归属”感。反之,他或许生活在芸芸众生中,但却完全感觉孤独,如果超过一定限度,其后果便是患以精神分裂症为典型代表的精神病。 5、 巴尔扎克在《发明家的苦难》:在所有的孤独中,精神孤独是最可怖的。高级隐士们与上帝同在,他们居住的世界热闹非凡,是个精神的世界。 6、 除非他有所归依,除非他的生命有某种意义和方向。否则,他就会感到自己像一粒尘埃,被个人的微不足道感所压垮。 第二章 个人的出现及自由的模棱两可 1、 我想称这些先于个体化进程而存在、并导致个人完全呈现的纽带为“始发纽带”。他们意味着缺乏个体性,但同时又赋予个人以安全和导向。它们是联结母与子、原始共同体成员与其部落及自然、中世纪人与教会及其社会阶级的纽带。 2、 个体化进程的另一方面是孤独日益加深。于是,为了克服孤独与无能为力感,个人便产生了放弃个性(individuality)的冲动,要把自己完全消融在外面的世界里。儿童可能在意识上感到安全和满足,但在潜意识里,他却认识到其代价便是放弃力量与自我完整。因此,臣服的结果是物极必反:既加剧了儿童的不安全感,同时又制造了敌视与叛逆情绪。 3、 然而,臣服并非避免孤独和焦虑的唯一方式。还有另一种,即,与人和自然的自发联系。本质体现就是爱与劳动。 4、 如果整个人类个体化进程所依赖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条件没能为刚才所说的意义上的个体化的实现提供基础,人们同时又失去了为他提供安全的那些纽带,这种滞后感便事自由成为一个难以忍受的负担。于是它便等同于怀疑,等同于一种缺乏意义与方向的生命;于是人便产生了逃避这种自由的强烈冲动,或臣服。 第三章 宗教改革时代的自由 1、 由于自降生起人便在社会体系中有了一个确定的、不可变更而毋庸置疑的位置,所以他扎根于一个有机整体中,没必要也无需怀疑生命的意义。 2、 用布尔克哈特的话来说,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便是“现代欧洲的长子”,是第一个“个人”。 3、 文艺复兴只是有权势的富裕上层阶级的文化。广大民众没有分享统治集团的财富与权力,他们失去了原有的安全感,成为一群乌合之众。 4、 现代资本主义的根基、经济结构及其精神,并不在中世纪晚期的意大利文化中,而在中西欧的经济社会形势及路德、加尔文的教义中。 5、 文艺复兴代表的是一种由少数富有权贵统治的社会,宗教改革基本上是一场城市中下层阶级和农民的宗教运动。 6、 16世纪初,耕种土地的人已不再是独立的土地所有者,地方议会中也不再有代表农民的议员了。绝大多数农民沦为佃农,必须按照协议服役纳租。佃农是农民暴动的中坚力量。 7、 中世纪来,人们普遍觉得生活缺乏安定感。现代意义上的时间概念开始发展起来。每一分钟都变得有价值了。 8、 路德是下文将描述的那种“权威主义性格”的典型代表。他憎恨权威,所以反抗权威,但同时又崇拜、服从它。他的一生总有两个权威存在,一个是他所反对的,一个是他所崇拜的。因此,路德在将人从教会的权威中解放出来的同时,又使他们臣服于一个更加暴虐的权威——上帝。路德的“信仰”就是坚信投降是被爱的先决条件,它与个人完全臣服于国家和“领袖”的原则有很多相同之处。 9、 赎罪券的实践和理论似乎是对资本主义影响日渐强大的最好的说明。不仅人可以用金钱买得自由免受惩罚的思想体现了一种金钱万能的新观念。 10、 中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困惑与不安全感滋生蔓延;但同时强调一致与人的努力之趋势越来越明显。 11、 路德认为,为人不但要服从世俗权威,而且要使自己的生命服务于经济成功这个目的的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今天,法西斯分子鼓吹生命的目的便是为“高级”权贵,为领袖或民族共同体而牺牲,便是这种趋势发展的巅峰。加尔文的神学对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国家的重要性,不亚于路德的神学对德国人的重要性。 12、 加尔文的信徒主要来自保守的中产阶级,包括手工工匠和小商人。加尔文的预定论认为,上帝不但预定某些人得恩典,而且还决定其他人注定受永罚。在现代加尔文主义并没有完全销声匿迹。那种鼓吹人因种族的不同而基本上不平等的理论完全是同一原则的翻版。 13、 新教义认为,只要彻底臣服,就能为上帝所爱,至少能有希望跻身上帝欲救者之列。恰恰是那些植根于这个性格结构中的特质——强迫自己的劳动、力行节俭、甘愿把自己的生命当成他人达到目的的工具、禁欲主义以及强迫性的义务感,已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第四章 现代人自由的两个方面 1、 资本在中世纪制度下是人的奴仆,但在现代制度下它却成了主人。中世纪世界的经济活动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人精神上的得救才是目的。在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中,成功、获得物质利益成了目的本身。 2、 一个人与他人的具体人际关系已失去了其直接性与人情味特征,而呈现出一种操纵精神与工具性的特点。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关系,双方都是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都是对方的工具。这并非两个人类间的关系。 3、 同其他商品一样,市场决定了这些人类特质的价值,甚至他们的存在。正像一件有实用价值的滞销商品毫无价值一样,如果一个人所具有的特质没有用处,他便毫无价值。因此,自信、“自我感”只不过是别人评判的一种指示,使他确信自己价值的不是自己,而是声望和在商场的成功。这种“人格“成功成了自我评论的依托。它不但决定了一个人在实际事务中是否能够领先,而且决定了一个人能否保持对自己的自我评价或是否跌入自卑的深渊之中。 4、 该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便是垄断资本权力的不断增大。而旧式商人不仅仅是独立的,而且还需要技术、个人化的服务、知识与活动能力。 5、 今天,投票人面对的是大党派,它们像大工业组织那样遥远、那样惹人注目。投票程序非常繁琐,各种方法更是使人如坠雾里。 6、 人像机器那样流畅自如,而个人却被湮没了。他能活动,但独立感、意义感已不复存在。 7、 下一章试图表明在努力逃避孤独与无能为力感时,我们是如何或通过臣服于新式权威或通过强迫接受公认的模式,随时准备除掉个人自我的。 第五章 逃避机制 1、道路之一是沿“积极自由”前进;他能够自发地在爱与劳动中与世界相连。另一条道路是退缩,放弃自由,试图通过弥合个人自我与社会之间的鸿沟的方式来克服孤独。它并非一个解决方法,不能带来幸福与积极自由。它避免了恐惧,使生活成为可能。但它并未解决根本问题,所谓的生活常常只是些机械的强迫劳动。 2、逃避机制(一)权威主义:这种机制更明确的形式在于渴望臣服或者主宰,即我们所说的受虐-施虐冲动。人们常常用对他人的过分友善、过分关心来掩盖施虐倾向。一些最常见的推理是:“我统治你是因为我知道什么是对你最好的”。事实上,大部份德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下层中产阶级的典型性格就是受虐-施虐性格,后面还将表明,纳粹意识形态吸引的正是有这类性格结构特征的人。权威主义性格的人羡慕权威,并欲臣服于它,但同时又想自己成为一个权威,要别人臣服于他。权威主义性格从来不是“革命者”,我更喜欢称之为“叛乱分子”。权威主义性格喜欢那些限制人类自由的条件,喜欢被迫臣服于命运。 3、逃避机制(二)破坏欲 4、逃避机制(三)机械趋同:这是现代社会里大多数常人所采取的方式。个人不再是他自己,而是按文化模式提供的人格把自己完全塑造成了那类人,于是他变得同所有其他人一样。“我”与世界之间的鸿沟消失了,意识里的孤独感与无能为力感也一起消失了。催眠实验表明,我们可能在主观上觉得思想、情感、愿望甚至肉欲都是我们自己的,但是,虽然我们体验到了这些思想与感觉,可实际上它们都是从外面灌输给我们的,是外在的,根本不是我们的所想所觉。现代社会里个人自动与他人趋同,这加剧了普通个人的无助感与不安全感。 第六章 纳粹主义心理学 1、君主的权威是无可争议的,下层中产阶级依赖它,与它保持一致,他们获得了安全感和自恋般的骄傲自大。 2、反对《凡尔赛和约》的基础是下层中产阶级,民族主义反抗情绪只是一个“合理理由”,是社会地位自卑转化为民族自卑的一个投射。 3、权威主义性格的本质就是同时具有施虐和受虐冲动。施虐冲动的目的在于拥有和控制另一个人无限权力,其中多少夹杂着破坏欲;受虐冲动的目的在于把自己完全消解在一个强大权力中,借此分享它的力量与荣耀。施虐与受虐倾向的原因都在于个人无法忍受孤立,需要借共生关系克服这种孤独。 4、遁入共生可暂时减轻痛苦,但不能消除痛苦。 第七章 自由与民主 1、最早要压抑的感觉之一便是敌视和厌恶。教育过程的根本目的之一便是除掉这种敌对反应。 2、个人陷入数据的迷宫中,觉得无助,只好傻呆呆地静等专家来告诉他如何做、去向何方。这种影响的结果是双重的,一是怀疑讽刺所有宣传的或印刷的东西,二是天真地相信权威所说的话。 3、自发活动就是自我的自由活动。所谓活动并非指“做某事”,而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特征,它能够在人的情感、理性、感觉经历及意志中起作用。 4、爱是此类自发性的最核心组成部分,爱不是把自我完全消解在另一个人中的那种爱,而是在保存个人自我的基础上,与他人融为一体的爱。劳动是此类自发性的另一个组成部分。 5、个人在所有自发活动中拥抱世界,他的个人自我不但完好无损,而且会越大越强大坚固。因为自我活跃到什么程度,就会强大到什么程度。 6、我们视我们个人的特性及努力的结果为商品,借此可以换来金钱、声誉及权力。所以,重心转移了,由重视创造活动本身给人的具体是在的满足转移到只看重成品的价值上去了。因此,人失去能够给他真幸福的唯一满足——活动过程中的实在体验,转而去追求一种幻觉——被成为成功的虚幻幸福。 7、积极的自由还意味着,除这个独一无二的个人自我外不应再存在更高的权力。 8、作者支持民主社会主义,支持民主,支持计划经济。 9、出于策略需要打折社会主义字眼招摇撞骗的国家社会主义并算不了什么。比如,俄国,实际上一个强大官僚机器操纵了广大群众,这必然妨碍自由及个人主义的发展。除非社会生命之流不停地自下达上,否则计划经济必将成为操纵人民的新形式。如何解决集中与分权的矛盾,这是社会的重大任务之一。 10、法西斯主义,无论打什么旗号,都是一种使个人臣服于外在目的,削弱真正个性发展的制度。 附录 性格与社会进程 1、 思想能成为强大的力量,但只有在它们答复了某一既定社会性格中最突出的某些特俗需求时,才能变成现实。 2、 人通过自我适应社会环境,发展起那些使他不得不做之事变成他自己的渴望的性格特质。社会性格把外在必然性内在化了,从而驱使人把精力用在某一既定的经济和社会制度的任务上。 3、 教育的社会功能在于使个人具备将来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之功能,即,把个人的性格塑造得与社会性格相近,使个人的欲望与其社会角色的必然欲求相一致。 4、 意识形态和文化一般是植根于社会性格中的,社会性格本身是由某一既定社会的生存模式塑造的,占主导地位的性格特质反过来又变成塑造社会进程的生产力。 5、 社会性格源于人性对社会结构的动态适应。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