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品方: 99读书人
副标题: Escape from freedom
原作名: Escape from freedom
译者: 刘林海
出版年: 2015-6
页数: 200
定价: 2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弗洛姆作品系列
ISBN: 9787532769186
内容简介 · · · · · ·
《爱的艺术》作者 艾里希·弗洛姆
影响现代人精神生活最深远的社会心理学名著
要战胜极权主义势力,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极权主义者竭力逃避自由的原因。
—艾里希·弗洛姆
“极其重要且令人深思的著作!”
—《纽约先驱报》
“极为精彩地分析了当代文明社会的精神官能性病征。”
—《国家周刊》
“弗洛姆的思想值得所有关切人类处境及其未来者的高度重视。”
—《华盛顿邮报》
弗洛姆语录
自由是所有成长的基本前提。
自由虽然给人带来了独立和理性……个性为基础的积极自由。
思想能成为……才能变为现实。
我们不能丧失现代民主所取得的任何基础成就,无论是最基本的代议制政府(即民选且对人民负责的政府),还是《权力法案》赋予每位公民的所有权利。我们也不应该伤害下述这些新的民主原则:任何人不得挨饿,社会必须对所有成员负责,任何人不得因害怕失业和饥饿而臣服于他人或失去尊严。
如果人性...
《爱的艺术》作者 艾里希·弗洛姆
影响现代人精神生活最深远的社会心理学名著
要战胜极权主义势力,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极权主义者竭力逃避自由的原因。
—艾里希·弗洛姆
“极其重要且令人深思的著作!”
—《纽约先驱报》
“极为精彩地分析了当代文明社会的精神官能性病征。”
—《国家周刊》
“弗洛姆的思想值得所有关切人类处境及其未来者的高度重视。”
—《华盛顿邮报》
弗洛姆语录
自由是所有成长的基本前提。
自由虽然给人带来了独立和理性……个性为基础的积极自由。
思想能成为……才能变为现实。
我们不能丧失现代民主所取得的任何基础成就,无论是最基本的代议制政府(即民选且对人民负责的政府),还是《权力法案》赋予每位公民的所有权利。我们也不应该伤害下述这些新的民主原则:任何人不得挨饿,社会必须对所有成员负责,任何人不得因害怕失业和饥饿而臣服于他人或失去尊严。
如果人性不能适应自由所固有的危险和责任,它就很可能转向极权主义。这是艾里希·弗洛姆在1941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里程碑式著作《逃避自由》中所探讨的主题。
《逃避自由》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极权威胁着全人类的共同命运。《逃避自由》即是弗洛姆对两次大战之后社会政治现状的诠释,也是他从心理学角度对当代社会做出的系统而强烈的批判,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发人深思,被誉为精神分析运用在社会学的不朽名著。
弗洛姆开宗明义:要战胜极权主义势力,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极权主义者竭力逃避自由的原因。他在书中主要探索了历史进程中,“人性”和“自由”概念不定变化的关系。他提出,如果民主的兴起让某些人自由,那么与此同时,它也产生了一个个人感到孤立、无能为力的社会。
很少有一本著作像《逃避自由》这样深入地解释形成现代社会的力量、透彻地分析极权主义机制滋生的原因。也很少有心理学家像弗洛姆这样热烈地谈论自由的价值、社会的塑造、民主政治的真义,以及个体发自内心的爱。他努力教导人如何自由而不致孤独、自爱而不自私、理智判断而不找合理化借口、拥有信仰而不迷信于神学。
作者简介 · · · · · ·
艾里希·弗洛姆,著名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1900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犹太人家庭,1922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二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纳粹上台后,他于1934年赴美,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同时,在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术机构讲学,并先后执教于墨西哥国立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等高校。1980年弗洛姆病逝于瑞士洛伽诺。
弗洛姆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他认为人是各自所在的产物,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人变得越来越自我疏离,这种孤立感导致人们潜意识下渴望与他人结合、联系。
弗洛姆以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文笔,创造了大量学术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精神分析的危机》等。
目录 · · · · · ·
第一章 自由———个D理学问题?
第二章 个人的出现及自由的模棱两可
第三章 宗教改革时代的自由
第四章 现代自由的两个方面
第五章 逃避机制
第六章 纳粹主义心理学
第七章 自由与民主
附录 性格与社会进程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们多数人至少可以在瞬间察觉到我们自身的自发性,这时也正是我们真正幸福的时刻。在这些时刻,无论是看到美丽风景而由衷激动时,苦苦思索后发现某一真理时,体验新鲜的感官欢乐时,还是对某人萌生情不自禁的爱意时,我们都知道自发行为是什么,并可能想象,加入这些经历不那么罕见,不那么被人忽略,那生活该会多么美好。 为什么说自发活动是自由问题的答案?我们说过,消极自由本身把个人变成孤立的存在,他与世界的关系很遥远,也不信任它,个人自我很软弱,并时时受到威胁。自发行为是一种客服孤独恐惧的方法,同时人也用不着牺牲自我的完整性。因为在自我的自发实现过程中,人重新与世界连为一体,与人、自然及自我连为一体。爱是此类自发性的最核心组成部分,爱不是把自我完全消解在另一个人中的那种爱,也不是拥有另一个人的那种爱,而是在保存个人自我的基础上,与他人融为一体的爱。爱的动力特性恰恰在于它的两面性,一方面它处于克服分离状态的需求;另一方面,它又导致一体化,但并未消灭个性。劳动是此类自发性的另一个组成部分,劳动并不是为了逃避孤独的强迫活动,不是对自然的这种关系,即,一方面要通过劳动主宰自然,另一方面又崇拜自己用双手创造的劳动果实,甚至受劳动果实的奴役;而是另一种创造,人在创造过程中与自然融为一体。适用于爱和劳动的也使用所有自发活动,无论是实现感官快乐,还是参与共同体的政治生活。它肯定自我的个性,同时又把自我与人及自然连为一体。人的自发活动在更高的基础上解决了自由与生俱来的根本矛盾——个性的诞生与孤独之痛苦。 个人在所有自发活动中拥抱世界、他的个人自我不但完好无损,而且会越来越强大兼顾。因为自我活跃到什么程度,就会强大到什么程度。拥有物质财富,或者像情感或思想之类的精神财富,都不能算真正有力量。能使用或操纵某些对象,也不能算真正有力量。我们所用的并不是我们的,而仅仅因为我们在使用它们。只有在我们的创造活动中真正与之相...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74页 -
现代人生活在幻觉中,他自以为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什么,而实际上他想要的只不过是别人期望他要的东西。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70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逃避自由"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逃避自由"的人也喜欢 · · · · · ·
逃避自由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48 条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6 )
-
Holt Paperbacks (1994)8.9分 166人读过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2)9.0分 5183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9.3分 992人读过
-
工人出版社 (1987)9.0分 532人读过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逃避自由的评论:
feed: rss 2.0
207 有用 猞猁 2015-11-24 00:05:12
新旧精神分析学派我只读过老爷子和霍妮的一些著作,弗洛姆常被人引用,拜读却是首次。本书是他从心理学角度解读纳粹主义的经典之作,大概是学哲学出身,文章逻辑结构的完美性令我爱不释手,追溯精神生活从中世纪到资本社会转化的内容甚至会让人以为他是一位历史学家。弗洛姆的基本观点是纳粹的心理基础源于个人获得自由之后的孤独感,从而激发了三种作为应对手段的逃避机制,因而施虐-受虐就完全超越了老爷子的性现象解释范畴。弗... 新旧精神分析学派我只读过老爷子和霍妮的一些著作,弗洛姆常被人引用,拜读却是首次。本书是他从心理学角度解读纳粹主义的经典之作,大概是学哲学出身,文章逻辑结构的完美性令我爱不释手,追溯精神生活从中世纪到资本社会转化的内容甚至会让人以为他是一位历史学家。弗洛姆的基本观点是纳粹的心理基础源于个人获得自由之后的孤独感,从而激发了三种作为应对手段的逃避机制,因而施虐-受虐就完全超越了老爷子的性现象解释范畴。弗洛姆将社群统治看做是人类逃避消极自由投入到新束缚中的表现,而如何能够避免这种恶性循环,弗洛姆指明了他的人本主义观点:自我实现。作为实践这一观念的信徒,深感前进的困难,然而又确是避免坠入无边孤寂无助的良方。不过我并不认为弗洛姆所说的积极自由具有稳定性,而他对社会主义民主的期待则有点过于乐观,对于政治的 (展开)
14 有用 酒囊饭袋陳裝裝 2016-12-23 17:13:13
花了一個多月間歇讀完這本大薄書,重新審視自身發現果然自己依舊是「身在枷鎖之中」。年輕氣盛的時候,如王朔在《動物凶猛》里說「常常對微不足道的小事反應過分,要麼無動於衷,要麼摧肝裂膽,其縫隙間不容發。」對於自己被拋棄的孤獨感,往往只有選擇逃避自由來麻痺自己從爾扮演他人眼中的自己。如今意識到不能繼續如此,我不得不尋求別的改變了。
34 有用 ? 2016-05-26 21:53:31
这本书读的时间比较久 两天历时10小时多 因为书读的不多 比较费脑 弗洛姆反复强调的观点从中世纪宗教哲学上的缺乏安全感而导致臣服上帝 到文艺复兴后的个性解放 法西斯主义的臣服 纳粹主义的权威主义 施虐受虐性格导致渴望权利又渴望臣服 个人陷入失去原始纽带而逃避自由带来的孤立感提出的三种机制 1.放弃自我变成机器人2.实现自我 3.权威主义性格的逃避机制 社会文化和性格与经济和个人的性格辩证关系 还... 这本书读的时间比较久 两天历时10小时多 因为书读的不多 比较费脑 弗洛姆反复强调的观点从中世纪宗教哲学上的缺乏安全感而导致臣服上帝 到文艺复兴后的个性解放 法西斯主义的臣服 纳粹主义的权威主义 施虐受虐性格导致渴望权利又渴望臣服 个人陷入失去原始纽带而逃避自由带来的孤立感提出的三种机制 1.放弃自我变成机器人2.实现自我 3.权威主义性格的逃避机制 社会文化和性格与经济和个人的性格辩证关系 还有谈到家庭 教育 原创性 批判性思维 历史 人与人之间的物化关系把自己当作商品一样 伪感觉伪思想 伪愿望 自我活跃的程度和自我强大成正比 认识你自己 否认弗洛伊德的自我封闭的思想体系 强调心理学应该是与人与世界 他人 自然的一种经验联系 笔记太多了 此书要看几遍才能彻底消化 (展开)
238 有用 小薛 2017-07-06 18:50:28
关于人类心理行为的根源,弗洛伊德说,是性;阿德勒说,是自卑感;弗洛姆说,是孤独感。(在探索了解自己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丢丢)
20 有用 jj73浅之 2019-01-28 23:35:00
前五分之四都在讲人类有多糟糕多无能印证各种对人类物种的讨厌之情,最后五分之一却燃出泪来,即使是理想化的人性光辉仍然愿意去相信,可能就是真理了。心中带着日常工作生活里让人丧气的疑问去读的时候,发现总能遇到答案
0 有用 堂吉诃德不喝多 2023-03-27 18:02:38 湖北
人们总是在追求自认为是自己想要的事物,实际上那只是外界暗示他要得到的事物。极少数的人才能做到自由,大多数人都是屈服于各种形式的权威,从中获取安全感和满足感。值得看很多遍的书
0 有用 momo 2023-03-26 23:29:08 河北
读的第一本学术性很强的书
0 有用 西西_ 2023-03-26 18:40:56 北京
个体化进程日益加剧的一方面是自我力量的增长,更加free to发展并表达个人自我;另一方面是孤独日益加深,越来越free from为他提供安全和树立信心的世界。朝个体化加深方向每迈出一步,新的不安全感带来的威胁就更进一步。始发纽带一旦切断,无法重续。乐园一旦失去,无法返回。
0 有用 峙冰 2023-03-26 14:38:01 江苏
“用自发的爱与劳动,与世界联系起来”,得到了这句话作为消解孤独的秘方。最喜欢作者对于伊甸园是原始纽带的解释,我们以为自己和自然是一体,吃了果子之后明白了并不是,有了自我意识之后就是孤独的开始,就再也回不到天堂了,但是可以通过爱与劳动,重新建立自己选择的新的天堂。这本书解答了我关于自我和世界的很多疑问,接下来准备把弗洛姆的书都读一读,好喜欢弗洛姆呀!
0 有用 蓝天之约~ 2023-03-26 03:37:31 北京
读得比较糙,还是知识面太窄,很多不懂。但是最后一章写得好好呀!觉得社会学的书很适合这个学期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