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结尾
托克维尔的文笔简练清晰。他擅长提炼一组人性要素和社会风俗的特征,分析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做层层递进的推理,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判断未来的发展。这种写法给人凝望湖水清澈而深邃的感觉。
比如,下卷第十一章,“为何有些美国人痴迷于唯灵主义”,是一个表现托克维尔风格的简短样例。乍看起来,这种现象和“美国人热爱物质享乐”的一般结论冲突,托克维尔却解释得很好。首先他指出,爱好永恒和爱好物质享乐一样,都禀之于天,不是人力能凭空变出或消除的。而且,人们认识到,自己的心极易被外界左右,耳目之娱常常摇荡心灵。因此,在社会风俗倾向于物质享乐的地方,认识到自己对永恒的爱好的人,更容易痴迷于唯灵论,有甚于无此倾向的社会中的人。推此理而广之,托克维尔说,古代信徒进沙漠苦修,因由不在罗马的迫害,而在罗马的声色犬马。他又预言,等到美国社会爱好享乐的风俗改易,趋于极端的唯灵论者也会变得温和。
这种文风很优美。我常觉得,与其说自己服膺托克维尔的思想,不如说沉醉于他的文笔。很多英美学人批评托克维尔的分析抽象,尤其下卷,抓住几个要素特征进行推理,并不能服人。如今托克维尔的文风可能又稍显简单,中学生都能看懂,甚至高考题都未必会选择他做材料。但我偏爱下卷犹胜于上卷,给推论的骨架附会上经验材料并不难,而且他是有意把文章雕琢得易懂的。这种写法让人很难把他笔下的美法英俄德各国看成忠实的描写,更像是一个个展示人性要素与社会风俗如何互动的模型。
安克斯密特说隐喻是历史学家写作的重要手段,托克维尔是少见的几乎不用比喻的历史学家。他组织文章的方式没给比喻留下空间,而上卷结尾的宏大比喻就相当引人瞩目了。“我独自走上一条攀登郊外山峰的路,城市的细节渐渐模糊,而整个城市尽收眼底,一个宏伟的景象变得清晰……”用谢尔顿•沃林的话说,托克维尔用这个比喻唤醒了理论与看在古希腊词源里的联系。看见离不开理论模型。我甚至觉得,模型不仅用来认知,也用来建立信念。
紧接着这段比喻的,是托克维尔最有名的预言。美俄各为世界一半之主,一凭平等,一凭专制。雷蒙·阿隆在1960年代说,30年前,马克思的预言是准确的,现在,托克维尔是准确的,问题是,30年后,谁是准确的?
都不准确。在时间长河里,一个预言时灵时不灵,可灵可不灵。太过认真地看待预言,增添自己的暗昧,减损先知的荣耀。托克维尔从没把中国当成一个选项。托克维尔的“美国”“俄国”只是一组模型。
1946年,卡尔·施米特也谈过这个预言。这个预言既非模糊的神谕,亦非先知的幻象,也不是历史哲学的大而化之。它是明确的诊断。纯凭推理得到这样的结论,在二战战后太震撼人心了。施米特在文章里对托克维尔推崇备至,标题也看得出托克维尔这一个预言的影响:《片言居要的史学家》(Historiographia in Nuce)。要想得到这种预言并不容易,施米特说,托克维尔能有此成就,离不开欧陆思维大胆的构想力——也就是抽象——很多人不见得有层层递进做推论的思维勇气,也离不开法国精神的清晰明确。
施米特这篇文章很有感染力,刚柔并济,绰有余味。劈头说,“历史由胜利者写就”是尽人皆知的格言。一转而谈托克维尔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结合了实证研究、道德家的文笔和哲学家的精思,超然于那个时代的历史主义之上。再说托克维尔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是贵族阶层的失败者,是个人经历的失败者,是国家的失败者,是信仰的失败者。基佐和圣伯夫都讽刺他是个承认失败的败者。又一转,天意让这一切失败变成意义的豁然呈露,深邃而不自知。天意让托克维尔说出这个伟大的预言,说出欧洲衰落的自我意识。
文章最后宕开一笔,转而谈一个南斯拉夫的民间故事,说德国占领巴黎的时候,他和云格尔都为这个故事感动不已。一位勇士打败了一个强大的敌人,敌人的尸体窜出一条一直被他制服的蛇。蛇说:你真有幸,在我熟睡时赢了一场战斗。勇士说:呜呼,比我强的人被我战胜!
施米特并不只说托克维尔的好话,他也认为托克维尔太聪明,太善于妥协了。欧洲不仅需要一个失败者显露它的自我意识,也需要一位坚毅的守卫者(ὁ κατέχων)。在1940年,谁是勇士,谁是勇士打败的敌人,谁是蛇呢?在1946年,又是谁呢,谁又是这个坚毅的守卫者呢?施米特可比托克维尔聪明多了。托克维尔的外祖父在大革命前,为民众在国王面前辩护;大革命后,为国王在民众面前辩护。托克维尔用更柔和的方式秉承祖先的遗志,从不讨好任何人。施米特为了他的理念,可以讨好任何人。若令信念不断地符合现实,那它定然柔软模糊得不能再叫信念。有一组清晰的信念,相信它们已经抓住人性的精要,从此坚定不移,我认为这可以称作信念的模型。海登·怀特说托克维尔用意志力扶住了他的悲观主义,我倒觉得托克维尔并不悲观。他相信对永恒无限的爱好是人的天赋,理想是人类恒在的需求,人类历史可以一直发展下去。这比施米特乐观。
Juvenalis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648页 诗的源泉
傻子玩泥巴~ 董译: 我要探讨的是,在民主国家人民的行动、感情和观念中,有哪些可以和应当成...
-
第597页 第17章,诗
董译:“他们自身绘出的这幅壮丽的图景,不仅逐渐进入美国人的想象,而且可以说印在每个人的...
-
上卷结尾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