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影戏和《劳工之爱情》
《劳工之爱情》是一个诸多文本和语境交汇的十字路口,它讽刺了包办婚姻,由此可以看出,早期中国电影并非完全同“五四”新文化运动脱节。
早期中国电影一些有趣的方面:(1)主题和风格偏好传统艺术;(2)倾向于戏剧改编;(3)与摩登话题相结合的趋势。
个体文本通常会显示出“在处理个体生产的诸多细节与体制的合理性之间的矛盾时,所产生的张力”。蕴含着新旧表现方式冲突的过渡文本,更是昭示着某个特定情境之下“历时性轴线”与“共时性切片”互相影响与渗透的范本。
对于明星电影公司以至整个中国电影工业来说,这一时期正发生从“吸引力电影”向“综合性叙事电影”的转变——观影快感动态平衡的不断变化是这一转型的一大特点。
电影提供了一种“感官反应场”,从中小市民们身居大都市的身份得到确认。
《劳工之爱情》的风格介于吸引力电影和整合型叙事电影之间,后者是一种“内在化”。(托马斯·艾尔萨瑟)
郑木匠位于左下角的楼梯,对于受伤者来说是“隐形的”,这种“假定性的平面空间”通过将原因和结果放置在同一画面之中,使得观众对于人物行动的因果关系一览无余——是一种镜头内部的蒙太奇,实际上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劳工之爱情》讽刺了城市有闲阶级地位的“滑落”,也讽刺了摩登都市空间中兴盛但混乱的茶馆文化。
退步主义者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白话现代主义及其影像体现
白话现代主义(Vernacular Modernism)是由美国电影学者米莲姆·汉森(Miriam Hansen)于1999...
-
世俗上海与大都会观众
“洋泾浜”一般意义上指上海居民所说的一种混杂语言(皮钦语),意味着空间和语言实践发生的...
-
茶馆、影戏和《劳工之爱情》
-
娱乐与教化:兴建一个电影王国
电影的内向化转型既体现为日趋内在化的观影体验,也表现在内地市场的逐步成熟,这些都呼唤着...
-
剧本写作、“诡术”摄影和情节剧中的因果报应
剧本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一方面有效沟通了文字概念和银幕上呈现的视觉形象,也激起了当时的人...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