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日中开战
明治天皇是一位惯于投石问路的慎重论者。他所做的判断,背后存在着对祖先“万世一系”的帝位与国家将入险境的恐惧。而且他已年过四十,正步人壮年期,自然会渴望提出自己的想法。正因如此,他才会对伊藤博文、陆奥宗光隐瞒重要情报,发动战争后不经汇报便要求自己批准宣战诏书的态度感到愤怒。这或许就是他宣称“此非朕之战争,乃大臣之战争”的原因所在。十年以后,明治天皇的性格在日俄战争的开战决议中又一次表现了出来。他当时咏颂的那句“四海之内皆兄弟,缘何风波乱人间”,正是其内心不安的真实写照。 引自 三 日中开战
14人阅读
米兰之花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二 日本与中国的军备扩张
时任参谋本部管西局局长的桂太郎,在1879年考察华北后制定过一份《斗清策案》。其中提出了短...
-
一 甲午农民战争与日中两国的出兵
1894年2月,东学异端派的领导人金琫准在全罗道谷仓地带的古阜率领民众揭竿而起,反抗地方官的...
-
三 日中开战
-
一 平壤之战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的主要马种是体格贫弱的本国马,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难以获得足够的保...
-
一 平壤之战
回顾战斗经过可以发现,9月15日的战局对于日军来说并非有利。无论是第五师团主力,还是混成第...
> 查看全部16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