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8
我给他们讲了一个几乎没有提及发生了什么,或者实现了什么的故事。外人可能会不得要领,但平原人能懂。这是他们自己的小说家、剧作家和诗人会喜欢的那种故事。平原上的读者和观众很少被情感的迸发、激烈的冲突或突发的灾难所打动。他们认为,呈现这类事物的艺术家不过是被人群的嘈杂声,或被平原之外的那个世界,那个被透视法缩小了的世界里,过于丰富的表象迷惑了。无论在生活还是艺术中,平原人的英雄都会是这样一个人,他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每天下午回到不起眼的家中,房子的草坪平整、灌木萎蔫,他会一直在家坐到深夜,试图决定一条他可以沿着走三十年的旅行路线,那条路线最终将抵达他坐着的地方——或者那样一个人,他从不敢走上任何一条会偏离他那孤立一隅的农舍的道路,因为他怕站在别人的视角遥望自己的农舍时,他会认不出那个地方。 引自第8页 第一部的开始,像是开篇宗旨的表述,每一段密度都很大,所以我差不多需要逐段做笔记。
这一段似乎也在谈论作者自己的作品和故事,“没有提及发生了什么,或者实现了什么的故事”。他所说的平原人,更像一个精神乌托邦的居民,既是艺术家又是鉴赏家,而且属于某种特别的类型。前面提到过《淡之颂》这本书,其中也讲到相近的美学(作者将之归于中国古典),大概言之就是不寻求刺激,而寻求刺激的消除的一种美学体验(我记得《淡之颂》也提到罗兰·巴特的“中国纪行”中对中国平原的印象:淡而无味。【没查原书,不确定】)。在一个缩小的世界里,人们在艺术中寻求刺激:情感的迸发、激烈的冲突或突发的灾难;或者他们对刺激的追逐令世界变得局促和急促;也许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而平原人,一群被理想化的隐士,在一个广大空间内,感受什么也没发生、什么也未实现的乐趣。他们的英雄,是那种在三十年中每天回家坐到深夜的奥德赛,是卡夫卡笔下那种不敢偏离自己道路一步,对去邻村一趟都感到不可思议的人。最后一个句子比较长,但这也是对它所传达的那种迂回、淹留、复返体验的显示。“外人可能会不得要领,但平原人能懂。”这本小说本身也是如此。
89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