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不像牛、马、猪、鸡、蟋蟀、山羊、蜘蛛、鸽子、鳟鱼、老鼠,甚至野猪、鹿或狼;几乎对每个人来说,大象都是神奇的动物之一,比如狮子、老虎、龙、独角兽、犀牛、半人马、鬣狗、猿猴等,人们很少见到它们,但偶尔会听说或在插图中看到。大象在学术著作中有所记载。这些记述流传下来,几个世纪以来被复制、精简和扩充,但只有为数很少的能见到稀见手抄本的人能读到这些记述。然而,这些记载成了所谓“动物志”(bestiaries)的来源,它们通常有不少插图,流传更广,滥觞于10世纪。这些动物志结合了自然历史与道德说教,解释动物的生活如何反映了上帝的存在,呼应《圣经》中的故事,或者只是反映日常生活中老生常谈的教训。但即使动物志也不是那么常见。正如艺术史学家威伦·B.克拉克(Willene B. Clark)所指出的,已知存世的用拉丁语和欧洲方言所写的动物志手抄本不足150部。尽管如此,这些作品中呈现的大部分内容很明显是以口头形式传播到欧洲各地的,包括演出、布道和讲故事。例如,据动物志中的记载,夜莺的歌声帮助我们度过黑夜,夜莺歌唱还提醒了一位母亲用自己的歌声来缓解孩子们的悲伤和穷困;这种故事通常会由牧师或村里的智者分享,并且世代流传。引自 如此伟大的陌生者尽管亚里士多德和埃利安等古代作者已经注意到大象躺下和起身时很困难,但大象腿不能弯曲的观点直到古代晚期才开始流传开来,它最早出现在公元6世纪卡西奥多鲁斯(Cassiodorus)的信件中,比莎士比亚和多恩早一千多年。这个说法之所以能够存世流传,是因为它在当时是说得通的。这只是关于大象的许多说法之一,这些说法被保留下来,是因为它们很难被反驳,并且有助于解释世上方方面面的重要现象。
动物志中关于大象的记载长约千言,是较长的一篇,这多少成了一种标准形式。它汇编了一些经过1 500年累积和筛选的观点,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并包括更晚些的作者的描述,如普林尼、埃利安、圣安波罗修(St. Ambrose)和塞维利亚的伊西多尔(Isidore of Seville)。它简要描述了大象的身体,讨论了其在战争中的用途——大象可以驮起一个象舆甚至塔楼,背上搭载着弓箭手或长枪手(图2.2);还指出大象害怕老鼠,并且寿命为三百年。它说大象天性贞洁,只有在东方一座特别的森林里秘密食用一种稀有的水果后才会交配,一生只能交配一次,并在水中分娩,以保护幼仔免受蛇或龙的伤害。它声称大象没有膝关节,因此倒下后就无法站起来,但又补充说,如果大象摔倒了,它会呼喊,其他大象会迅速前来相助;一头大个儿的象率先赶到,然后又来了12头,最后还有一头小象,因为它太小了,所以可以钻到倒下的大象身子底下,将其托起。这些记载认为,虽然大象强大并且可能致命,但它们天性温和,富有思想,聪明又公正。这些观察连缀起《圣经》中的一系列故事,包括亚当、夏娃和智慧果,摩西(前来拯救摔倒大象的那头巨象),旧约中的先知(随后赶到的12头大象),还有基督(谦卑的小象,它最终能够托起倒下的大象)。与《圣经》的这些联系表明,大象的“自然历史”反映了基督教的教义。即使人们不熟悉动物志中关于大象的完整记载,但片段信息无疑流传广远。大象背上有塔楼或城堡的形象成为教堂内外流行的装饰品样式。人们认为大象是巨大的,尽管有些形象显示它们大约和一头大猪一样大小,而大多数则暗示它们与一匹马的块头差不多。人们还知道大象有象牙(其被描绘的形象各异,要么从上颚向下弯曲,要么从下颚向上弯曲,或者同时从两颚长出),腿像柱子,耳朵大小不一,最具特色的则是它们的鼻子。引自 如此伟大的陌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