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部 十三
关键词 贵族 社交 钱 看到现在,觉得安娜的处境很大程度是自己作来的。她觉得卡列宁乏味,所以大胆追求爱情,婚外情在当时贵族圈内稀疏平常,甚至一开始还被当做伏伦斯基的美谈。关键在她作为贵族既要又要,她既要爱情,又要贵族的社交生活,但她的行为已经是反社交圈的,当然没人愿意和她来往。婚内光明正大出轨,离婚还想要孩子,你放现代社会都不占理,这也是她的既要又要,而且她生完女儿不愿意离婚的态度其实也是既要又要。 刚出场的安娜和第七部的安娜形象改变很大,刚出场的时候参加宴会,呗伏伦斯基喜欢上她是窃喜,但对吉娣感到抱歉,但第七部使出浑身解数让列问倾倒,她只想证明自己的魅力,一开始谈到彼得堡的社交圈时,她会注意和卡列宁保持一致,哪些反对派的社交圈不能去,是爱情改变的她吗,我觉得并不是,应该是环境吧。她的爱情就像是稻草一样脆弱。 放在书中各人的观念不谈,今人看古人自然是不一样的,书中这些贵族的生活均靠借钱来维持,伏伦斯基书中说擅长解决问题,没钱了,他就直接借高利贷。列文结婚也是借钱,在莫斯科生活,手中积蓄了无,卖麦子。岳父家也写了存款分无。至于斯基华一家更是典型,家徒四壁,还是租房,已经要穿补丁衣服了,还要维持贵族体面。 谈谈最后的社会背景,本书发表于1877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在1861年,书中已经是农奴制改革后的时间线的,书中提到了铁路,但基本没有工人阶级出场的空间,即使是列文治下的农民也和农奴区别不大,没有自己的土地,干什么全看地主安排。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想起达洛维夫人,达洛维夫人成书于50年后,但我觉得完全可以拿来做对比
9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