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综论
吉登斯谈到,耻感和罪感是引起自杀的主要心理原因。在周流的故事中,“面子”既涉及耻感,也涉及罪感。他从一个知名企业家到穷光蛋,连媳妇都跑了,觉得很丢人,这就是一种耻感;而他因为对不起老媳妇,最后在她面前拾不起头来,可以算作一种罪感。不过,真正导致周流自杀的,既不是耻感,也不是羞感,而是面子感或人格价值。按照于成言的理解,周流之所以自杀,还是因为他是个烈性人。在人们看来,耻感和羞感固然难受,但自杀并不是对它们的接受和默认,而是看重人格的人在没有别的出路时一种激烈的反抗,是对耻感和罪感的坚决拒绝。对耻感的拒绝,大体相当于金耀基等所说的“社会面子”;对羞感的拒绝,大体相当于“道德面子”。而二者都可以理解为人格价值。因为丢人自杀,并不是在失去尊严之后的无奈之举,而是在无法保全人格时一种消极的抗拒。 引自 8.3 综论 和赌气一样,爱面子也是成就人格的一种方式。喜欢赌气的人也常常是爱面子的人。于成言说周流是烈性人,这话不仅可以用于爱面子的人,也可以用于喜欢赌气的人。椒兰就说,她是一个爱面子的人。但爱面子的人未必都会因赌气而自杀。像周流的两次自杀,都不能算赌气。 赌气涉及的更多是内在的尊严,往往是针对某个人的反抗,赌气的人往往不过多考虑赌气的后果,采取任性的行为;面子涉及更多的是外在的地位和权力游戏中具体的道德资本,常常基于对总体状况的不满,甚至包含着后悔。所以因面子问题自杀的人往往会经过长时间的考虑,而且往往不是针对某个人,所以因面子自杀的人,大多报了必死之心。从于成言和如意老师的叙述中,我们知道,周流应该早就想到要死了,而且在不同的场合透露过他的想法。对于他而言,最后的自杀和以前的开大额发票、修桥补路、资助小学等的意义是一样的,即都是为了成就他的人格价值,只是因为这时已经太丢人了,整个的情况已经到了非常绝望的程度,他已经不可能积极地成就人格,而只能消极地完善人格,即:消极地否定已经一塌糊涂的人格状况,使自己不至于过于丢人。 因丢人导致的自杀,往往涉及绝望的问题。但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烈性的人之所以自杀,并不是因为被绝望所压,而恰恰是对绝望的反抗。丢人者可能比赌气者表现出更多的抑郁症的症状,但其自杀的心理动因仍然是对人格完善的追求,虽然这样的人往往很难有完善的人格了。 归根结底,面子之所以重要,在于它不仅是人格价值的外在象征,而且是它的重要组成因素。人格价值是在与他人的权力游戏中得到认可的,而权力游戏的胜负,往往取决于道德资本的有无和多少。无论道德 面子,还是社会面子,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们要么本身就构成道德资本,要么会影响道德资本的作用,从而影响到权力游戏的结果。 由于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人群而存在,也不可能完全脱离权力游戏,所以,任何人那里都存在人格问题,因而也就存在面子问题。哪怕是再低贱的人,只要和他人交往,面子在他身上就会起作用。可以不夸张地说,人只要活着,就是在实现自己的人格的过程中,因而就在塑造自己的面子。孟陬人会把乞丐、疯子、傻子、“小姐”这些边缘人看得非常低贱,因为他们没有家庭这个最基本的生存环境,没有过日子这种最基本的生活方式。但他们毕竟仍然是在人群中生活,仍然在与人的交往中型塑自己的人格,因而也存在面子问题。 面子与社会道德规则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因为面子总是涉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所以它总是和道德规则联系起来。但周流在破坏一些道德原则时,却仍然可能获得道德资本,来为自己赢得更大的面子。规则总是由人制定的,总有可能出现反例。但在家庭问题上,周流对规则的破坏却不可能没有代价。到了最后,他对家人的伤害都遭到了惩罚。之所以如此,根本上还是在于,家庭是所有人际关系的根源,也就是人格价值的根源。而要塑造面子,家庭政治仍然有决定性的作用。 引自 8.3 综论
9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