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从迷惘中觉醒(2)
- 章节名:第二章 从迷惘中觉醒(2)
生命本无常,这样的接纳自己吧:
当我们受困于缺乏自我价值感的迷惘时,不仅无法看清内在的状态,也无法仁慈宽容。我们对自己的观感变得扭曲、偏狭,对生命麻木冷漠;但是,随着不断接纳当下的经历--放下自己编织的情节妄想、温柔地对待我们的痛苦或欲望--彻底接纳的过程就此开展。真正的接纳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清晰觉察(明见)我们的经历,二是慈悲地对待这些经历。 引自 第二章 从迷惘中觉醒(2) 觉察之后的包容
在佛法修持中,明见这一部分被称为"正念",这即是觉性的特质,意指能够明确辨认当下每一刻的经历。 例如,当我们对恐惧保持正念,就会意识到自己的念头纷飞、身体紧绷且颤抖不已,更恨不得抽身逃离--这时,要以正念觉察这一切,但不要试图控制这些经历,也不要企图逃离。这种关注是无条件且开放的--我们乐意跟当下生起的一切相伴,虽然我们还是希望这些痛苦会结束,还是希望能做点别的事,而这样的希望和念头同时也是我们当下接纳的一部分。 正念使我们得以如实认清生命的真实面貌,而彻底接纳的真正精髓便是:倘若不去看清所要接纳的一切,我们就无法如实接纳。 引自 第二章 从迷惘中觉醒(2) 用心感觉,观察,认识自己,然后不逃离,不批判,不控制。摆脱自责。
彻底接纳的另一翼--慈悲,指的是一种能力,能够以柔软心与同理心来看待我们所感受的一切。我们非但不抗拒恐惧或伤痛,反而以母亲拥抱孩子般的仁慈来拥抱自己的痛苦;我们既不妄加评断,也不耽迷于关注他人、巧克力以及对性的欲望中,反而温柔关爱地看待自己的执著。慈悲能让我们尊重自己的经历,使我们得以如实亲近当下的生命,也令我们全心全意地彻底接纳一切。 引自 第二章 从迷惘中觉醒(2) 温柔的善待自己,拥抱自己的痛苦,创伤,缺憾,不完美。
所谓彻底接纳,最基本的就是要接纳当下每刻的经历,包括当下的心念与感受、行为和事件。如此,我们就能更清楚觉察自己行为背后的动机,也更清楚行为的后果。佛教心理学中,这样的觉察就称为"明觉"。 既然"不接纳"即是迷惘的本质,我们不免纳闷,在最无法自拔的时刻,究竟要如何踏出第一步,迈向彻底接纳?若能谨记以下这点,就会带给我们信心:无论自己有多么迷惘,自身的"佛性"仍旧是完好无瑕的。我们觉性的本质就是能够知晓正在发生的一切,而心的本质则是能够关爱。我们就像浩瀚无垠的大海,当生命的浪潮汹涌翻腾之际,我们当然有能力容纳它们;即使大海被自我怀疑之风扰动,我们依然找得到回家的路;也即在这波涛汹涌之中,我们依然能够找到自己宽广且觉醒的觉性。 陷入批判、抗拒或执著的习性时,假使我们能清楚认知自己正在陷入,并且认清我们不断企图控制痛苦或愉悦的程度,认识到折磨、苛责自己只会制造痛苦,接着忆起热爱生命的初衷,我们也就打下了彻底接纳的良好基础。随着不断放下"自己有毛病"的情节妄想,我们于是逐渐能够以清明且仁慈宽容的观照,去接触当下真实发生的一切;我们于是逐渐摆脱远期忧虑和虚妄幻想,坦荡大度地经历当下的一切。无论是喜乐或痛苦,接纳之翼使我们得以尊重并珍惜无常生命的本来面貌。 引自 第二章 从迷惘中觉醒(2)
46人阅读
妮妮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一章 缺乏自我价值感的迷惘
我们都有佛性。而心灵觉醒即是一个体认自身之根本良善、本初智慧以及慈悲的过程。 活在抽象莫...
-
第二章 从迷惘中觉醒(1)
或许,生命中最大的悲哀就是,明明有可能得到自由,我们却把自己困在旧有的模式中,让时光从...
-
第二章 从迷惘中觉醒(2)
-
第二章 从迷惘中觉醒(3)
彻底接纳并不表示接受"自我"的存在。有时当我跟学佛的学生谈到要接纳自己、爱自己时,他们就...
-
第二章 从迷惘中觉醒(4)
传统观念要我们力争上游,不断追求完美的境界,但心理学家荣格却告诉我们,心灵之道是迈向健...
> 查看全部10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