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设计到底是什么?”
- 章节名:第一章“设计到底是什么?”
读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带给我读本雅明《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一样激动和愉悦。像是遇上一位充满灵气和洞见的智者,还循循善诱地愿意为你历数古今,评点实例。他说的你静下来想想感觉都能领会,而且恰好戳中了心中最为困扰的几个问题,引着人向着找到答案迈出了一大步。 所以,这本书刚读完两章,脑子里就已经翻腾着各种想法了。趁着还没忘掉赶紧写下来,跟后面的感想一起写成一个系列。 第一章“设计到底是什么?”应该是对全书提出问题的基石。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会再回过头来,把这一章再读一遍。 原研哉一路轻盈地从现代设计先驱John Ruskin和William Morris讲到包豪斯,再到现代和后现代,不紧不慢牵引着欧洲,美国,日本三条脉络,串起过去一百多年来现代设计的起源发展和世界变革的史实。这是在设计本身之上向地域范围,影响深远程度和时间推演三个维度上的俯瞰,以“哲学是关于思考的思考”一样的姿态带领读者走入这本《设计中的设计》。正如原研哉在自序的第一句话中写的“将设计以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也是以一种设计。” 回望是为了反思,以有益于当下和将来。设计和消费的关系从来就密不可分,但正如艺术诞生于宗教,却不局限于宗教,好的设计应该具备超越消费诉求的更高层面的自觉。原研哉一直强烈地感觉到,技术产业发展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越了人们对其的思考和理解。我们在尚未完全认识技术更纯化的特性和更深刻的内涵之前,就开始急急忙忙地对它进行消费。
如果设计的用力之处总是停留在“让今天的东西明天看起来更显旧”以及给好奇的餐桌提供“新奇果实”,那么它遵循的就无非是技术本身的形式。更关键的一点在于,设计的加入日益加强了这种倾向。 引自 第一章“设计到底是什么?” 他清醒地感觉到“技术不是工具而是素材”,在我们对其充分了解之前就深陷于对它的消费,是一种危险的倾向:
如果要将某一种素材当成优秀的素材,第一步就是要把这种素材的特性无限纯化。对于雕塑而言,黏土是隐藏着无限可能性的素材,但这种可能性的实现是与黏土作为雕塑素材的纯粹分不开的。如果黏土中藏着钉子或者金属片的话,人们就不能随心所欲地塑造它。我们能满手是血的和泥吗?很难想象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出来的东西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富足。 引自 第一章“设计到底是什么?” 跟原研哉一样,我和一些朋友们都有一种身处“过去和未来的夹缝中间”,能感知时代前进的钟摆却还是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周遭更多的人们,更是忙着活在当下,沉溺于勾画细节和短期利益,却对周围正在发生的重大变革无动于衷。更不用说站到更高的层面,用更高的智慧来思考文明的走向是什么,未来需要的是什么,在这样的环境里自己能做些什么,能改变些什么。 我们中文里会用“成器”这个词来形容一个人的前途发展,尤其是职业上的。这也是一种设计的人生观。简单而言,用原研哉的话来讲,设计是“形式与机能的研究”。对自己人生的“形式与机能”的规划正完美地符合“成器”这个比喻。 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增进对自我的认识,剥除掉其中的“钉子和金属片”,纯化自性;另一方面,我们不断地在根据这份认识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工具塑造自我。 这么来想,跟这个时代一样,我们往往也太着急了。纯化和塑造自我的过程都急匆匆的,被消费他人同时自我消费的欲望和铺面而来的信息挟卷前行,在熙熙攘攘中顾不上观察,回顾和思考。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