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页
VeraTulips
读过 沉重的肉身
- 页码:第32页
痛苦成為無神論的砥柱,完全是有神論自己惹來的麻煩:神與至善至福相表裡,有神在,就不應該有痛苦。如果無神,也就無至善至福,痛苦就只是自然秩序中的“適偶”,不可能成為什麼的“砥柱”。 丹東和歐泊斯皮爾提出了無神論的砥柱,基於相同的身體痛苦。他們的分歧僅在於不靠神意而靠人儀來克服痛苦的方式:自然性的個體享樂或者公意道德的恐怖革命。這不正分別是尼采思想和馬克思思想的作案方向?妓女瑪麗昂和丹東是尼采的先驅,要求以享樂克服痛苦的消極自由,羅伯斯皮爾是馬克思的先驅,要求以積極自由建立的道德公意的社會制度克服痛苦。 享樂的個體道德拒絕用超自然之理來克服偶在的受傷。 引自第32页
54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