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页 第一篇 外国造园艺术散论
- 章节名:第一篇 外国造园艺术散论
- 页码:第2页
大凡人们对眼前的世界总不大满足,有所向往,向往一个理想的地方。这地方,顶顶完美的,就升华成宗教里的天堂。 照基督教的说法,人类的祖先,在未有一切罪孽之前,是住在”伊甸园“里的。那里”各样的树从地里长出来,可以悦人的眼目,其上的果子好做食物……“(《旧约全书·创世纪》) 伊斯兰教的真主,”所许给众敬慎者的天园情形是:诸河流于其中,果实常时不断;它的阴影也是这样“(《古兰经》) 再看佛教的理想。南朝梁文学家沈约在《阿尼陀佛铭》里据《阿弥陀经》描写净土宗的”极乐世界“:”于惟净土,既丽且庄,琪路异色,林沼焜煌……玲珑宝树,因风发响,愿游彼国,晨翘暮想。“ 所有这些引游人修心养性,争取到里面去过逍遥日子的天堂,正是一所园林。 在中国,从汉到清,整整两千年的时间,皇家园林里总要仿造蓬瀛三岛,那是神仙居住的地方,长满了长生不老之药。 总而言之,在全世界,园林就是造在地上的天堂,是一处最理想的生活场所的模型。 凡理想都有它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历史不同,文化不同,理想就不同。因此,造园艺术的变化,就并非仅仅决定于对自然美的不同认识,而且主要不决定于对自然美的认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造园艺术,集中地反映了当时在文化上占支配地位的人们的理想、他们的情感和憧憬。所以,有人说,法国的路易十四时代最鲜明地反映在它的造园艺术里,是园林,比其他各种文学艺术样式都更典型地映照出那个”朕即国家“的绝对君权制度。至于英国,历来也公认,只有见到它乡间的园林风光,才能了解它18世纪中产阶级的性格、感情和道德教养,了解他们当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飞黄腾达。在被《古兰经》当做”天国“蓝本的伊斯兰国家园林里,分明可以见到阿拉伯人在干旱荒瘠的沙漠里游牧生活的艰辛,和由此而来的对富足、慵懒生活的羡慕。中国私家园林所标榜的”归来“和”遂初“,其实是一种政治态度和相应的道德评价。”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失意的士大夫们在山水之间又重新肯定了自己。他们坐在亭榭里听橹声、赏荷风,哪里只是一种淡泊之极的逸兴?宁愿在繁华的苏扬歌吹之地封闭在搞搞的围墙里,这就透出了所谓的田园之乐的真意。那些小小的园林里,回荡着整个封建时代士大夫的进退和荣辱、苦闷和追求、无奈和理想。 所以,不能只从自然美的审美关系去理解造园艺术。只有分析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一定文化背景下的全部理想,才能完全理解造园艺术。 15世纪意大利造园艺术的主要理论家是阿尔伯蒂,这也是一位出奇地热爱自然的人。瑞士历史学家布克哈特说:”他看到参天大树和波浪起伏的麦田就为之感动地落泪……当他有病时,不止一次,因为看到了美丽的自然景色而霍然痊愈“ 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们建造人工化的园林? 意大利人并不需要欣赏园林里的自然,而是要从园林欣赏四外的广阔的大自然。 相反,明清以来,中国江南一带的私家园林大多造在拥挤的城市里,围着搞搞的粉墙。偶然在墙头可以见到一角山峰半截佛塔,就成了宝贵的“借景”。因此,为了慰藉对自然美的渴望,就只好在园林里剪裁提炼,片断地再现典型化了的山水风光。心机纵然很巧,但局促闭塞,离自然的真趣毕竟是相去很远了。 意大利的别墅园林在真山真水之间,当然没有必要在园林里象征性地模仿自然。它要考虑的问题是:第一,要把花园当做露天的起居场所;第二,要把它当做建筑跟四周充满野趣的大自然之间的过渡环节。 至于把花园当做建筑与自然的过渡环节,这里面的道理是:首先,意大利建筑是砖石造的,相当封闭,沉重。它不像中国江南建筑那样,用木料造,门窗虚敞,玲珑剔透,又便于进退曲折,化整为零,因而很容易跟花园互相穿插渗透。其次,砖石建筑的几何性很强,跟自然形态的树木,山坡,溪流等等也不大协调。然而,使各部分协调统一,造成和谐的整体,却一直是欧洲人的审美理想。 引自 第一篇 外国造园艺术散论
124人阅读
Tumis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1页 序言
我们真心不想偷懒,真心不想马马虎虎。两年过去,望着亲手开辟的肥沃农田,亲手造起来的村子...
-
第2页 第一篇 外国造园艺术散论
-
第一篇 外国造园艺术散论
意大利人并不需要欣赏园林里的自然,而是要从园林欣赏四外的广阔的大自然。 相反,明清以来,...
-
第二篇 意大利造园艺术
整理一下小普里尼的两封信,看到他的花园别墅(塔斯干)的基本特点是: 花园别墅造在风光优美...
> 查看全部7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