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城墙
- 章节名:第一部 城墙
世界上,没有哪个大学的哪个学者以长城作为专门的研究领域。中国的历史学家一般把注意力放在文本研究上,他们做的研究,通常是那些可依据某个朝代或某个政府的史料记载进行查询的政治制度。在田野考察方面,考古学家则喜欢发掘古墓。就长城而言,它跟这两大传统都不沾边:它既不在地下,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成文记录,研究者需要把田野考察和文献阅读结合起来。 引自 第一部 城墙 的确是没什么人研究长城,来北京的游客普遍去八达岭、慕田峪长城,户外爱好者去去司马台和箭扣长城。在国知局下属单位工作那年,局内还有几个人在野长城游玩被雷劈下山摔死,可见接触长城也是需要野外生存技能的。后面,何伟又提到,长城是翻译过来的概念,这着实令我感到惊讶。其实这种感觉在我看《冰与火之歌》时就有了,为什么临冬城以北的北境长城的原型,即英格兰的哈良德长城,也叫Great Wall。
在中国北方,我开着车越往前走就越不明白,这些村庄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对于城镇,要预测未来不算太难,至少从发展这个角度来说是这样——它们的未来轨迹已经在新修建的一条条钢筋水泥路上明摆着。可是,在乡下,几乎不敢想象,一代人的时间——也就是二十来年——之后,谁还会住在那些地方。我在各个村庄停车的时候,看到的只有老年人、残疾人,还有就是年龄很小的小家伙。那些人进城务工后,把孩子留在家里,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抚养。打工者们在城市里仍旧没有安顿的感觉,尽管城镇照例总要发生变化。将来,他们可能会想办法把家安在离上班比较近一点的地方。对北方的很多村庄来说,那么多小孩子仍旧需要在农村长大,他们可能是在这些地方住过的最后一代人。 引自 第一部 城墙 最欣赏的就是何伟将其视角伸向了农村,它可能算是我们的大众历史伤痕,也或许是因为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一定距离,所以大家都很少去谈它,去考虑它,遑论去谋划它的命运安排。虽然媒体会时不时关注“农村留守问题”,但是城里人很少认真关心其来龙去脉。
在我看来,花了那么多年的时间满足政府和军事需要之后,《中国地图》还是没怎么抓住这样的概念——为私人和个体推出一种具有开放特点的工具。 引自 第一部 城墙 何伟大概指的是具有清晰比例标尺的详尽地图?可个性化的那种?以往每走过一个城市都会买一张地图,但是这些地图的确是不够详尽,地标不清是个大问题。好在现在有电子地图。
如果这些建筑物在修建之初破坏了环境,那么随着岁月流逝,它的边角已经磨平,看上去跟周围融为一体,几成天然了。实在奇怪得很,人类曾经以为从月球上可以看见长城——我从来没有看到过哪个人造建筑物,跟周围环境如此精妙细微地融合在一起。在有些地段,即使你就站在那个东西上面,也可能懵然不知。 引自 第一部 城墙 论及长城的象征,就不得不感谢家驹,让我在更早的小时候,就已经懵懂地明白了长城所代表的多重意义。
97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