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页 人为什么会失去温良?
- 章节名:人为什么会失去温良?
- 页码:第320页
托克维尔问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即过去的几个世纪以来,为什么人类慢慢告别野蛮,变得温良? 在书中,托克维尔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因为人类慢慢走向平等。而且,“身份平等的逐渐发展,是事所必至,天意使然。”这是他美国之行的最大发现。同样,民主的精髓,首先也是身份的平等。 在他看来,平等之所以能使人来告别野蛮,走向温良,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当大家在地位上近乎平等,在思想和感情上大致一样的时候,每个人都可立即判断出其他一切人的所想所感。尽管在民主时代很少有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尽忠的现象,但人人都有人类共通的同情心。谁也不会让他人受无谓的痛苦,而且在对自己没有大的损害时,还会帮助他人减轻痛苦。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因为有着相同的身份,有了命运共同体的观念和情感,凡事便会由人及己、由己及人。当你见到他人的不幸,你会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当然,前提是你要把他人当人看。否则,这种同情心将无异于养猪场给猪喂食,不是出于爱,更不是处于对自己命运的同情心。 人类从来就不缺少某种高尚的情感。问题只在于,这种高尚情感常常受制于种种关于人群的分门别类。不是么?假如塞文涅夫人在雷恩所见证的是一群贵族被杀,她给女儿写信时一定会惊恐万分,因为她在死者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命运,看到自己优雅的生活随时可能朝不保夕。同样,希特勒当年之恶,不正在于他从人类中还区分出不同的物种,进而对后者进行剿杀?历史上之所以有奴隶主对奴隶的残暴,现实中之所以有城管对瓜农的殴打驱逐,制定政策者丝毫不体恤民情,不正是因为他们的身份有着不平等么?也正是因为这种不平等,2010年的两会上,“地产政协委员”张杰庭会大言不惭北京房价两年内该涨到4万一平米,而且“老百姓有老百姓的活法,政府有政府的活法,有钱人有有钱人的活法”。 事实上,平常人也会不自觉地这样自我分类。比如,一个人,在看到与他穿着相同制服或有着相同肤色的人受侮,难免将这种侮辱与自己联系在一起。除此之外,你甚至还会发现,即使是一位温良可人的姑娘,有着天使一般的面容,也会在网上张贴美食图片,炫耀自己刚刚吃过的某只动物的肉,而无半点愧疚怜悯之心。但是,如果她在餐厅看见有人踩着了一只小猫,伴着那一声痛苦的猫叫,这善良又让人怜惜的女人可能自己先晕过去了。“真是慈悲得令人发指啊!”在另一端,有人又可能对这种反应表示不满。 关于这种同情心的相悖,就像托克维尔在书中同样谈到的:即使是在罗马文化最灿烂的时期,也充满了种种始于不平等的暴虐。在那里,罗马人不仅把被俘将领拖在战车后面以炫耀胜利,然后才把他们杀掉,还会将囚犯投进斗兽场,让犯人与野兽搏斗,以供群众娱乐。甚至连滔滔不绝的哲学家也会表现出人格分裂:“西塞罗一谈到一个公民被钉在十字架上,就义愤填膺,慷慨陈词;但他对罗马人胜利后对战俘的那种暴行,却缄口不言。”究其原因,无外乎是西塞罗没把一个外国人和一个罗马人归属于同一人类。 明白以上这些分析,读者或许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世界上至今仍有残暴的事情发生了。回到现实,不得不说的是,尽管中国社会在20世纪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革命,然而真正的平等精神并没有得到普及。而且,牺牲一部分人以满足或成就另一部分人,也成为许多不幸的根源。即使我们不在这探寻人类或者国民的种种不平等的起源,仍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不平等,恰恰是一个社会告别温良走向暴虐的根源。
邋遢流~~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314页 故乡之斯巴达
如此情景,与小岗村村民当年写学术分田单干亦颇有些神似。回想上文提到的种种刀光剑影,以命...
-
第316页 故乡之斯巴达
甘地说:以眼还眼的结果是全世界都成为瞎子。和过去相比,无论是改革开放之初,还是一百年前...
-
第320页 人为什么会失去温良?
-
第334页 第五大发明
个人对此观点表示质疑~受领导人归属村落影响,容易造成村庄与村庄之间的对立,就跟现在中东逊...
-
第328页 有不公,为什么没有大动荡
这种“亲酬”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重组社会关系的一种动力源与粘合剂,是转型期中国的稳...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