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以故乡村庄为立足点,考察百年来中国乡村的命运,乡村的沦陷与希望。其中有作者三十年生活的阅历与见证,六十年中国农村建设的荣辱与沉浮,并由此折射反映出近代百年中国历史的若干重要问题与玄机。一部大历史与小历史的结合,大时代与小细节的交织,延续着作者明辨,理性,温暖,悲悯,关乎心灵与真实的写作之路,堪称熊培云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作者简介 · · · · · ·
熊培云
1973年生于江西农村。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主修历史学、法学与传播学。思想国网站创始人。
过去或现在与熊培云写作相关的职业主要有:《南风窗》杂志驻欧洲记者;《新京报》首席评论员;《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东方早报》、《亚洲周刊》、《凤凰周刊》等知名媒体专栏作家、社论作者及特约撰稿人;南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其文字沟通理性与心灵,自由、明辨、宽容、温暖。近年来在海内外华文媒体发表评论、随笔千余篇,致力于建设一个人道的、人本的、宽容的、人人皆可自由思想的中国与世界。
代表作有《重新发现社会》(新星出版社)、《自由在高处》(新星出版社)《思想国》(中国友谊出版公司),译著有《中国之觉醒》(法文,香港田园书屋)。
目录 · · · · · ·
自序 我的村庄我的国 1
第一章 万物生长
1. 谁人故乡不沦陷? 3
2. 墓畔回忆录 12
3. 为什么不是农民拥有土地? 19
4. 为什么是土地拥有农民? 48
5. 讨伐李四喜 62
6. 幸福的自留地 68
7. 六畜兴旺周杰伦 77
8. 生育的故事 89
9. 摸着石头进城 96
10.几户人家 116
第二章 前线与后方
1. 会开枪的农具 139
2. 到农村去 145
3. “不建设,毋宁死” 156
4. 计划政治下的“盲流” 168
5. 革命的水稻田 175
6. 识特务者为俊杰 187
7. 几位乡镇干部的心里话 198
第三章 阴阳界
1. 鬼子来了 205
2. 刺刀下的公民课 211
3. 阴阳界上的乡村 219
4. 农民为什么消极抗日? 229
5. 两位县长的故事 244
6. 地方如何记忆? 257
第四章 隐忍、混乱与抵抗
1. 城乡不平等的起源 279
2. 无权无势者如何抵抗? 294
3. 第二颗子弹 301
4. 故乡之斯巴达 309
5. 人类为什么会失去温良? 318
6. 有不公,为什么没有大动荡? 325
第五章 乡村民主
1. 第五大发明 333
2. 为什么要有乡镇精神? 338
3. 从民选省长到民选村长 343
4. 村治与县政 350
5. 答案就在风中飘 356
6. 民主日记摘录 365
第六章 生活与信仰
1. 乡村“拉斯维加斯” 381
2. 麻将与宪政 388
3. 德先生、赛先生,还有一个无小姐? 396
4. 以家为事业信仰 404
5. 农民怎样修行? 421
6. 山坳上的赞美诗 429
7. 沦落风尘的村姑 439
8. 保卫乡村,守护灵魂 450
结语 推土机年年作响,回不去故乡? 461
后记 有故乡的人心存敬畏 473
附录一 两千分之一的改变 487
附录二 没有土地,就没有灵魂——熊培云专访 493
· · · · · · (收起)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试读 · · · · · ·
还是从十年前说起吧。2001年春节,我回江西老家过年。基于岁尾年关的一些观察与感悟,以及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我写了一篇题为“一个村庄里的中国”的田野调查,浮光掠影地讲述了当地农民几十年来的生存状态与生活变迁。这些文字随后发表在《南风窗》上。 之所以有此文章,得益于两方面的推动,一是因为偶然发现当时的《南风窗》上有不少关于中国底层社会的调查与评论,这些鲜活且有责任感...
丛书信息
喜欢读"一个村庄里的中国"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55 条 )
-
作为一个时代的观察者与书写者,我所能希望的是有更多的人能够关心农民,关心每个具体的人的命运,了解这片土地,以谋求一个村庄乃至一个国家的改变。 徐志摩说:“所以不曾经历过精神或心灵的大变的人们,只是在生命的户外徘徊,也许偶尔猜想到几分墙内的动静,但总是浮的浅的,不切实的,甚至是完全隔膜的。” 1946年5月时,内战即将爆发,迫于国民党的大举进攻,毛泽东开始采取激进的土改。据美国学者胡素珊分析,“共产党人... (5回应)
2011-12-15 20:00:50 27人喜欢
作为一个时代的观察者与书写者,我所能希望的是有更多的人能够关心农民,关心每个具体的人的命运,了解这片土地,以谋求一个村庄乃至一个国家的改变。 徐志摩说:“所以不曾经历过精神或心灵的大变的人们,只是在生命的户外徘徊,也许偶尔猜想到几分墙内的动静,但总是浮的浅的,不切实的,甚至是完全隔膜的。” 1946年5月时,内战即将爆发,迫于国民党的大举进攻,毛泽东开始采取激进的土改。据美国学者胡素珊分析,“共产党人从未正式宣布战争是他们改变土地政策的原因,但他们在1946年开始表达态度,只有土改才能动员农民拥护他们反对国民党。 这场“流血土改”之所以反对地主自动献出田地,同样是因为经过公开的斗争可以起到动员的作用。 当合作社最终享有对土地、耕畜等的所有权时,公有制便新屋落成了。就这样,土地“变戏法”式地重新回到国家之手,到1985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人民公社制度解体时,土地最终也没有回到农民手里。 1955年9月,七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发表了“让资本主义绝种”的讲话:我们现在有两个联盟:一个是同农民的联盟,一个是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我们现在搞一个同资产阶级的联盟,暂时不没收资本主义企业,对它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也就是为了搞到更多的工业品去满足农民的需要,以便改变农民对于粮食甚至一些别的工业原料的惜售行为。这是利用同资产阶级的联盟,来克服农民的惜售。同时,我们依靠同农民的联盟,取得粮食和工业原料去制资产阶级。资本家没有原料,国家有原料,他们要原料,就得把工业品拿出来卖给国家,就得搞国家资本主义。他们不干,我们就不给原料,横直卡死了。这就把资产阶级要搞自由市场,自由取得原料,自由销售工业品这一条资本主义道路制住了,并且在政治上使资产阶级孤立起来…… 单干加自由市场,等于猪肉加香油,肥上加肥;合作社加统购统销,等于咸菜加稀饭,越吃越没味。”(《新华半月刊》,1957年第21号) 中国“富不过三代”的现象也表明中国没有大地主,而是孙中山所说的那样,中国最真实的情况不过是只有小贫和大贫之分而已。中国是“自由买卖,诸子平分,没有世袭”。与欧洲的长子继承制完全不同。而且,以他对革命与社会主义的路径分析,“耕者有其田”可能只是权宜之计,政府最终有可能将一切土地社会化,即收归国有,而国家(政府)变成独占全国土地的大地主。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农民的这种用脚投票很多具有逃难的性质。而这种用脚投票的传统在中国历史上也并不少见。 一个多世纪以来,上溯到更遥远的年代,无论农民所为何由走出乡村,最真实的理由也许只有一个,那就是每个人都有逃避灾祸、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而且,他们也有这方面的动力。 由于认识上的局限,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央政府反复强调失业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问题,所以不顾一切追求“全民就业”,到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中国政府很快宣布彻底消灭了失业现象,以至于在以后的19年间取消了关于城镇登记失业者的统计和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公布。 由于大量的非正常死亡已经发生,考虑到不可能继续挖夺农民的口粮,中央政府决定精简城市人口以减少商品粮的供应。这些措施主要包括:一是鼓励职工返乡,三年间有近2000万人转回到农业生产,也就是上文提到的2000万人迁出城市, 只不过由于不能公开否定“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之三面红旗,这项涉及几千万人的大精简在当时执行得非常低调,没有作任何公开的宣传报道。二是开辟新的生产服务部门,使得城镇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有所发展;三是限制农民进城,劳动部门规定凡在城市的企业、事业单位用人,只能从符合条件的城市青年中招收,1961年之后,要成为国营企业工人一般首先要有城市户口;四是鼓励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962-1966年有万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其中插队的为万人,到国营农场就业的为万人。 反市场的集体化教条主义把农民锁在村里。 对于中国的城乡隔离,秦晖先生写过一篇《南非,中国的前车之鉴》,将中国与南非历史上的暂住证做了简要的比较:“中国的市场竞争力,来源于中国的低自由、低福利、低人权。中国如果不搞全球化,就相当于朝鲜,不可能有什么奇迹;如果不是低人权,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东欧国家,也不会有太大的奇迹——全球化和低人权这两个加在一起,就有了奇迹。中国经济奇迹的终极因素,就是两个:圈地运动,农民工——如果没有这两条,就无法想象爆炸性的城市化和世界工厂地位。”两国有个共同的景观,就是大批的城管在街上巡查,可以将没有暂住证的人抓走。 户口制度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很快在城乡之间建立起一种基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等基础上的全方位不平等,农业人口因此沦为“二等公民”。 对于此时的中国农民来说,这种“政治权利”却是生而未有,连被剥夺的机会都没有。即使有朝一日进城打工,也像是这个国家的临时公民,不得不“暂住”在自己的国家里。 当农民成为被驱赶的一群,只能服从而不能自主选择,所谓“政治觉悟”其实是和他们无关的。 革命的目的不是革命,而是生活本身。任何高蹈理想的政治最终还是要回到可以感知的现实的大地上来。毫无疑问的是,每个人对幸福的体验源于切身感受,而非一堆有关主义与幸福的公式或者推理。 及至年长,有了些阅读与阅历,渐渐了解了那个时代的真实背景以及曾经发生过的饿殍遍野的惨剧,我才知道自留地对于当时的农民来说,更像是一个个搁置在夜航船上的救生圈。
5回应 2011-12-15 20:00:50 -
不打算买这本书来看了,网上只连载了一部分,就说这一小部分的三点感想。 一是文笔尚欠清晰、简洁,不是有力的文字。众多好评中那些看似说圆了的赞美,换个角度想想,未尝不是暗示缺陷。比如:[而在当时,村长就像“中了邪”,村民都像马铃薯一样散落一地,无依无靠、无人组织,三三两两的抗议,也都方生方死,寂寞如烟花。] 二是后面说49前后农民如何获得土地又逐渐失去土地的过程,梳理反而清晰,紧密结合立论。作为新闻人的... (16回应)
2012-01-09 16:35:04 12人喜欢
不打算买这本书来看了,网上只连载了一部分,就说这一小部分的三点感想。 一是文笔尚欠清晰、简洁,不是有力的文字。众多好评中那些看似说圆了的赞美,换个角度想想,未尝不是暗示缺陷。比如:[而在当时,村长就像“中了邪”,村民都像马铃薯一样散落一地,无依无靠、无人组织,三三两两的抗议,也都方生方死,寂寞如烟花。] 二是后面说49前后农民如何获得土地又逐渐失去土地的过程,梳理反而清晰,紧密结合立论。作为新闻人的语态相对成熟,作为写作者或曰创作者或曰作家的语态相对简陋。结构上的碎片化,消减了一部分从抒情散文到客观叙事的生分割裂感。但是再往后,对各种素材的运用就有点失控。作者在序言中的目标很生动、诚恳,可专栏写作始终伤害人啊,素材类型越多,驾驭越捉襟见肘,弄得格局很大的样子,实则架子空空。 三是确定了这本书的定位,流行读物罢,无怪乎登上了那么多榜单。读之前我还假想,那些赞誉、提携的前辈大牛,一定是欣赏作者的田野功夫。毕竟案头工作者多,走访调查者少。但看了连载的这一小部分后,基本没读到什么田野的内容,大部分还是图书馆功夫,但也没沉进去啊。 所以结论是,专栏体害死人。 UPDATE:又看了一下目录和书评,田野功夫应该是铺到比较后面的部分了。先持保留意见吧。
16回应 2012-01-09 16:35:04 -
吃咸梅干變超人 (云在青天水在瓶)
时常有人会问,为什么你能够平心静气地去做一些事情?...无外乎两点:一是“要那么收获,先那么栽”(胡适语)...;二是我同时坚持了一个原则,即在什么年龄做什么年龄最重要的事情,非你不可的事情。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这里永远是世界的边缘、新闻的盲点。P3 甘地曾说:“就物质生活而言,我的村庄就是世界;就精神生活而言,世界就是我的村庄。”P6 幸福,首先源于可以选择。 不能离开的天堂是地狱。 P48-492012-06-01 10:30:41 5人喜欢
-
作者深入乡土与历史,文字简练而富思想,值得推荐: 国民党的军队有能力将苏区的红军赶到陕北,却没有能力赶走自己在土地政策上的漫不经心。 P167 此时,你更能体会,这糟糕的世界,不是人坏,是关系坏。我们着力改造一个社会,首先需要坐的是改造关系,改造制度,而非改造人性。 P172 卢作孚率先提出了“乡村现代化”的口号。在他看来,"中国的根本办法是建国而不是救亡,是需要建设成功一个现代的国家,使自己有不亡的保障",...
2012-10-25 08:22:07 3人喜欢
-
everone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1、“在每一个村庄里都有一个中国,有一个被时代影响又被时代忽略了的国度,一个在大历史中气若游丝的小局部。” 2、“是的,这样一个村庄不足以成为先进或落后的典型,但正是它的平凡打动了我。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这里永远是世界的边缘、新闻的盲点。生活在这里的一代代人,他们的生命从不被人注意,他们像草木一样见证四季,又似屋檐飘雨,小径风霜,自生自灭。尽管这些人也会迫不得已卷入时代的风潮,然而他们...2011-11-18 16:02:49 1人喜欢
1、“在每一个村庄里都有一个中国,有一个被时代影响又被时代忽略了的国度,一个在大历史中气若游丝的小局部。” 2、“是的,这样一个村庄不足以成为先进或落后的典型,但正是它的平凡打动了我。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这里永远是世界的边缘、新闻的盲点。生活在这里的一代代人,他们的生命从不被人注意,他们像草木一样见证四季,又似屋檐飘雨,小径风霜,自生自灭。尽管这些人也会迫不得已卷入时代的风潮,然而他们又都是无名氏,具体到每一个人的命运,幸与不幸、恩恩怨怨却也总是孤零零的,仿佛与世界无关。他们从不曾在自己所处的时代里呼风唤雨,即使是那彻夜欢笑与啼哭,也难被外人听见。所谓“芸芸众生”,还有比这更具代表性的吗?” 3、““每个人的家乡都在沦陷”。我时常为自己生长在杏花春雨的江南乡下而庆幸,然而不幸的是,当我怀着乡愁游学归来,再次回到我的村庄时,发现我梦中的精神家园近乎无存。” 4、“有些你熟悉的东西再也找不到了……你在家乡完全成了个陌生人”。 5、“近一百年前的中国,那是一个多么似曾相识的时代!我常常想,今日中国人若想找到中国的前途,不妨从当年被日军侵华中断的诸多时论中去找,去那个开放而真诚的年代里找,许多观点足够自由与深刻。” 6、我实在无法用行话来写作,正如我过去无法用新华体去写新闻。现在同样做不了那种只讲枯涩道理而淹没自己个性,甚至隐藏写作情感的学问。我只能一如既往,坚持我所坚持,一方面在材料与逻辑上做足工夫;另一方面也要让读者看到我的写作不只是一种理性的思考,还是一种关乎心灵的生活。 7、“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让我爱到绝望的十六个字,仿佛浓缩了我在江南乡下的所有美好记忆,甚至包括一些并不存在的记忆。 8、“带一本书回家乡,也算是了却平生一个心愿。愿我的故乡和所有人的故乡永远阳光明媚,空气清新,万物生长;也愿我几年来的这点思考与写作,能够为读者呈现更多真实的大历史与小历史,打开一段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9、“望着童年的老房子,无论在外面的世界有多少挫折困苦,即使失去一切,都有信心从头再来。又因为,我原本一无所有,或者我并不需要那么多。不幸的是,2000年以后,当老家的房屋被移民建镇的风潮彻底淹没时,我栖居乡村的信心与骄傲已荡然无存。曾经生养我的村庄如今变成一片废墟,我从此成了一个在心灵上既没有城市又失去了村庄的流浪汉。” 10、“我曾经因为自己在乡间自由无拘的生长而骄傲于世,无论漂泊到怎样的天涯水涯、异国他乡,终有一方灯火可以眺望,一片土地可以还乡。然而,因为这些古树的逝去,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时常无限伤感。” 11、“如今每当我在城里看到哪个地方突然多了一棵古树,我首先想到的便是——这是谁的故乡被拐卖到了这个角落?而我的故乡又被那些唯利是图的家伙拐卖到了何方?” 浓烈的情感,真挚的笔触,深沉的爱隐没的乡愁,对乡村命运的前后追溯和思考。 读来,叫人无比动容。
回应 2011-11-18 16:02:49 -
作为一个时代的观察者与书写者,我所能希望的是有更多的人能够关心农民,关心每个具体的人的命运,了解这片土地,以谋求一个村庄乃至一个国家的改变。 徐志摩说:“所以不曾经历过精神或心灵的大变的人们,只是在生命的户外徘徊,也许偶尔猜想到几分墙内的动静,但总是浮的浅的,不切实的,甚至是完全隔膜的。” 1946年5月时,内战即将爆发,迫于国民党的大举进攻,毛泽东开始采取激进的土改。据美国学者胡素珊分析,“共产党人... (5回应)
2011-12-15 20:00:50 27人喜欢
作为一个时代的观察者与书写者,我所能希望的是有更多的人能够关心农民,关心每个具体的人的命运,了解这片土地,以谋求一个村庄乃至一个国家的改变。 徐志摩说:“所以不曾经历过精神或心灵的大变的人们,只是在生命的户外徘徊,也许偶尔猜想到几分墙内的动静,但总是浮的浅的,不切实的,甚至是完全隔膜的。” 1946年5月时,内战即将爆发,迫于国民党的大举进攻,毛泽东开始采取激进的土改。据美国学者胡素珊分析,“共产党人从未正式宣布战争是他们改变土地政策的原因,但他们在1946年开始表达态度,只有土改才能动员农民拥护他们反对国民党。 这场“流血土改”之所以反对地主自动献出田地,同样是因为经过公开的斗争可以起到动员的作用。 当合作社最终享有对土地、耕畜等的所有权时,公有制便新屋落成了。就这样,土地“变戏法”式地重新回到国家之手,到1985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人民公社制度解体时,土地最终也没有回到农民手里。 1955年9月,七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发表了“让资本主义绝种”的讲话:我们现在有两个联盟:一个是同农民的联盟,一个是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我们现在搞一个同资产阶级的联盟,暂时不没收资本主义企业,对它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也就是为了搞到更多的工业品去满足农民的需要,以便改变农民对于粮食甚至一些别的工业原料的惜售行为。这是利用同资产阶级的联盟,来克服农民的惜售。同时,我们依靠同农民的联盟,取得粮食和工业原料去制资产阶级。资本家没有原料,国家有原料,他们要原料,就得把工业品拿出来卖给国家,就得搞国家资本主义。他们不干,我们就不给原料,横直卡死了。这就把资产阶级要搞自由市场,自由取得原料,自由销售工业品这一条资本主义道路制住了,并且在政治上使资产阶级孤立起来…… 单干加自由市场,等于猪肉加香油,肥上加肥;合作社加统购统销,等于咸菜加稀饭,越吃越没味。”(《新华半月刊》,1957年第21号) 中国“富不过三代”的现象也表明中国没有大地主,而是孙中山所说的那样,中国最真实的情况不过是只有小贫和大贫之分而已。中国是“自由买卖,诸子平分,没有世袭”。与欧洲的长子继承制完全不同。而且,以他对革命与社会主义的路径分析,“耕者有其田”可能只是权宜之计,政府最终有可能将一切土地社会化,即收归国有,而国家(政府)变成独占全国土地的大地主。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农民的这种用脚投票很多具有逃难的性质。而这种用脚投票的传统在中国历史上也并不少见。 一个多世纪以来,上溯到更遥远的年代,无论农民所为何由走出乡村,最真实的理由也许只有一个,那就是每个人都有逃避灾祸、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而且,他们也有这方面的动力。 由于认识上的局限,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央政府反复强调失业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问题,所以不顾一切追求“全民就业”,到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中国政府很快宣布彻底消灭了失业现象,以至于在以后的19年间取消了关于城镇登记失业者的统计和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公布。 由于大量的非正常死亡已经发生,考虑到不可能继续挖夺农民的口粮,中央政府决定精简城市人口以减少商品粮的供应。这些措施主要包括:一是鼓励职工返乡,三年间有近2000万人转回到农业生产,也就是上文提到的2000万人迁出城市, 只不过由于不能公开否定“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之三面红旗,这项涉及几千万人的大精简在当时执行得非常低调,没有作任何公开的宣传报道。二是开辟新的生产服务部门,使得城镇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有所发展;三是限制农民进城,劳动部门规定凡在城市的企业、事业单位用人,只能从符合条件的城市青年中招收,1961年之后,要成为国营企业工人一般首先要有城市户口;四是鼓励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962-1966年有万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其中插队的为万人,到国营农场就业的为万人。 反市场的集体化教条主义把农民锁在村里。 对于中国的城乡隔离,秦晖先生写过一篇《南非,中国的前车之鉴》,将中国与南非历史上的暂住证做了简要的比较:“中国的市场竞争力,来源于中国的低自由、低福利、低人权。中国如果不搞全球化,就相当于朝鲜,不可能有什么奇迹;如果不是低人权,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东欧国家,也不会有太大的奇迹——全球化和低人权这两个加在一起,就有了奇迹。中国经济奇迹的终极因素,就是两个:圈地运动,农民工——如果没有这两条,就无法想象爆炸性的城市化和世界工厂地位。”两国有个共同的景观,就是大批的城管在街上巡查,可以将没有暂住证的人抓走。 户口制度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很快在城乡之间建立起一种基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等基础上的全方位不平等,农业人口因此沦为“二等公民”。 对于此时的中国农民来说,这种“政治权利”却是生而未有,连被剥夺的机会都没有。即使有朝一日进城打工,也像是这个国家的临时公民,不得不“暂住”在自己的国家里。 当农民成为被驱赶的一群,只能服从而不能自主选择,所谓“政治觉悟”其实是和他们无关的。 革命的目的不是革命,而是生活本身。任何高蹈理想的政治最终还是要回到可以感知的现实的大地上来。毫无疑问的是,每个人对幸福的体验源于切身感受,而非一堆有关主义与幸福的公式或者推理。 及至年长,有了些阅读与阅历,渐渐了解了那个时代的真实背景以及曾经发生过的饿殍遍野的惨剧,我才知道自留地对于当时的农民来说,更像是一个个搁置在夜航船上的救生圈。
5回应 2011-12-15 20:00:50 -
不打算买这本书来看了,网上只连载了一部分,就说这一小部分的三点感想。 一是文笔尚欠清晰、简洁,不是有力的文字。众多好评中那些看似说圆了的赞美,换个角度想想,未尝不是暗示缺陷。比如:[而在当时,村长就像“中了邪”,村民都像马铃薯一样散落一地,无依无靠、无人组织,三三两两的抗议,也都方生方死,寂寞如烟花。] 二是后面说49前后农民如何获得土地又逐渐失去土地的过程,梳理反而清晰,紧密结合立论。作为新闻人的... (16回应)
2012-01-09 16:35:04 12人喜欢
不打算买这本书来看了,网上只连载了一部分,就说这一小部分的三点感想。 一是文笔尚欠清晰、简洁,不是有力的文字。众多好评中那些看似说圆了的赞美,换个角度想想,未尝不是暗示缺陷。比如:[而在当时,村长就像“中了邪”,村民都像马铃薯一样散落一地,无依无靠、无人组织,三三两两的抗议,也都方生方死,寂寞如烟花。] 二是后面说49前后农民如何获得土地又逐渐失去土地的过程,梳理反而清晰,紧密结合立论。作为新闻人的语态相对成熟,作为写作者或曰创作者或曰作家的语态相对简陋。结构上的碎片化,消减了一部分从抒情散文到客观叙事的生分割裂感。但是再往后,对各种素材的运用就有点失控。作者在序言中的目标很生动、诚恳,可专栏写作始终伤害人啊,素材类型越多,驾驭越捉襟见肘,弄得格局很大的样子,实则架子空空。 三是确定了这本书的定位,流行读物罢,无怪乎登上了那么多榜单。读之前我还假想,那些赞誉、提携的前辈大牛,一定是欣赏作者的田野功夫。毕竟案头工作者多,走访调查者少。但看了连载的这一小部分后,基本没读到什么田野的内容,大部分还是图书馆功夫,但也没沉进去啊。 所以结论是,专栏体害死人。 UPDATE:又看了一下目录和书评,田野功夫应该是铺到比较后面的部分了。先持保留意见吧。
16回应 2012-01-09 16:35:04 -
看了两个小时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睡了一觉。醒来想说,我以前某段时间还痴迷过余秋雨。现在看来我觉得那种人是乐塞。占有社会资源,浪费社会资源。我也想到,最近方舟子盯上韩寒。我也想说无论抄袭是否存在,我还是顶看好韩寒的。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可以最终赢得人的尊重。即使是抄袭,那些犀利的语言,对世事的评论,一个公民的担当通过韩寒的名气让更多人知道不也挺好的吗?
2012-02-02 16:22:22 1人喜欢
论坛 · · · · · ·
怎么有那么多喷子? | 来自行吾 | 5 回应 | 2022-02-24 07:49:35 |
真的被恶心到了 | 来自断章 | 2013-11-26 15:40:17 | |
求此书,人在北京, 淘宝,交换,地铁交易都可。 | 来自佛小FoChaos | 5 回应 | 2012-12-20 17:29:59 |
大家有没看路金波对这书的评价? | 来自心田 | 4 回应 | 2012-03-24 21:27:20 |
喜歡這一小節:“捧着一颗心来” | 来自vagabondish | 4 回应 | 2012-03-07 17:31:21 |
> 浏览更多话题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摇滚穷三代,买书毁一生【第一辑】 (酋长夫人刘球球)
- 新周刊深夜读书2011 (default:)
- 100位文化名人推荐100本好书 (松岛)
- 豆瓣8分以上优质图书 (howhaty)
- 我知道这些书很怪但我爱的难以自拔之二 (Josephine)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一个村庄里的中国的评论:
feed: rss 2.0
5 有用 糖罐子 2011-11-22 18:18:41
“没故乡的人寻找天堂,有故乡的人回故乡”
1 有用 西渚 2012-06-27 10:22:01
最近到处看到讨论农村在消失。其究竟还是土地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城市在消失这个话题谈的都谈不动了。
6 有用 李伟长 2012-06-06 13:01:41
乡村版文化苦旅~
12 有用 · 2012-03-21 13:07:50
给一星是为了综合下过高的评分,实际上可以给三星吧。
28 有用 田挖挖 2015-07-08 06:20:10
作者太忙着掉书袋了,虎头蛇尾,没写出什么实质性内容
0 有用 芒可猫 2022-06-14 16:08:07
@2017-06-01 00:50:16
0 有用 人生密密缝 2022-06-12 14:36:54
为什么不可以煽情?不这样写这书可能就出版不了了
0 有用 天与地之间 2022-05-29 00:12:27
值得推荐
0 有用 Decino 2022-05-26 22:49:34
学好中国历史还是很有必要
0 有用 SINNER 2022-05-21 08:52:54
没有故乡的人寻找天堂,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