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
原作名: Make No Law: The Sullivan Case and the First Amendment
译者: 何帆
出版年: 2011-7
页数: 356
定价: 32.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301188736
内容简介 · · · · · ·
1960年,因为一则批评性广告,警察局长沙利文以诽谤为由,将《纽约时报》告上法庭,并申请巨额赔偿。两审失利后,几乎被各地政府官员相继提起的索赔逼至绝境的《纽约时报》,奋起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在“《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中力挽狂澜,宣布“对公共事务的讨论应当不受抑制、充满活力并广泛公开”,维护了媒体、公民批评官员的自由。《纽约时报》资深记者、两度普利策奖得主安东尼•刘易斯,以翔实史料、生动笔触,系统回顾了这起新闻自由史上的里程碑案件,并循此为线,串接起美国人民争取言论自由的司法抗争历史,完美展现了霍姆斯、布兰代斯、汉德、沃伦、布伦南、布莱克、韦克斯勒等伟大法官和律师的形象。
作者简介 · · · · · ·
关于作者:
安东尼•刘易斯(Anthony Lewis),1927年3月生于纽约,毕业于哈佛学院。曾任《纽约时报》周日版编辑(1948-1952)、驻华盛顿司法事务报道记者(1955-1964)、伦敦记者站主任(1965-1972)、专栏作者(1969-2001),目前是《纽约书评》专栏作者。1955年、1963年两度获普利策奖。刘易斯曾在哈佛大学执教(1974-1989),并自1982年起,担任哥伦比亚大学“詹姆斯•麦迪逊讲席”教授,讲授第一修正案与新闻自由。著有《吉迪恩的号角》(Gideon’s Trumpet)、《十年人物:第二次美国革命》(Portrait of a Decade: The Second American Revolution)、《言论的边界: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简史》(Freedom for the Thought that ...
关于作者:
安东尼•刘易斯(Anthony Lewis),1927年3月生于纽约,毕业于哈佛学院。曾任《纽约时报》周日版编辑(1948-1952)、驻华盛顿司法事务报道记者(1955-1964)、伦敦记者站主任(1965-1972)、专栏作者(1969-2001),目前是《纽约书评》专栏作者。1955年、1963年两度获普利策奖。刘易斯曾在哈佛大学执教(1974-1989),并自1982年起,担任哥伦比亚大学“詹姆斯•麦迪逊讲席”教授,讲授第一修正案与新闻自由。著有《吉迪恩的号角》(Gideon’s Trumpet)、《十年人物:第二次美国革命》(Portrait of a Decade: The Second American Revolution)、《言论的边界: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简史》(Freedom for the Thought that we Hate: A Biography of the First Amendment)。刘易斯的妻子是马萨诸塞州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玛格丽特•马歇尔,两人现居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
关于译者:
何帆,1978年生,湖北襄樊人,现为最高人民法院法官。著有《大法官说了算:美国司法观察笔记》(法律出版社,2010)、《刑事没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刑民交叉案件审理的基本思路》(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译有《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上海三联,2010)、《大法官是这样炼成的:哈里•布莱克门的最高法院之路》(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作为法律史学家的狄更斯》(上海三联,2009)、《玩转民主:美国大法官眼中的司法与民意》(法律出版社,2011)。主编有“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传记译丛”。曾为《南方周末》、《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看历史》杂志专栏作者。
译者豆瓣地址:http://www.douban.com/people/frankhe/
目录 · · · · · ·
致 谢
第一章 “关注他们的呐喊”
第二章 蒙哥马利的反击
第三章 南方的忧伤
第四章 初审失利
第五章 媒体噤声
第六章 自由的含义
第七章 言者有罪
第八章 “人生就是一场实验”
第九章 伟大的异议者
第十章 “三天过去了,共和国安然无恙!”
第十一章 向最高法院进军
第十二章 “永远都不是时候”
第十三章 最高司法殿堂上的交锋
第十四章 批评官员的自由
第十五章 “这是值得当街起舞的时刻”
第十六章 判决背后的纷争
第十七章 连锁反应
第十八章 “舞已结束”
第十九章 重绘蓝图?
第二十章 乐观主义者
判例索引
· · · · · · (收起)
喜欢读"批评官员的尺度"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批评官员的尺度"的人也喜欢 · · · · · ·
批评官员的尺度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批评官员的尺度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80 条 )
> 更多书评180篇
-
整本书最让我醍醐灌顶的一句话: "Law can never make us as secure as we are when we do not need it. Those freedoms which are neither challenged nor defined are the most secure." (24回应)
2011-08-26 04:42 61人喜欢
-
一本好书,读罢此书是一场理性精神的洗礼,是一次寻访理性的旅程。也许法律制度是不同的,文化源头是不同的,但是我想对理性的追求是人类共有的美德。 书中这句话:我们反对一种思想,或者我们判断一种思想是否为真理,不应该期待所谓权威的声音,而应该将其放到“思想市场”中去竞争,通过多元化的思想来不断进行修正,真理不是来自于某一特定方面,而是来自于多元化思想竞争产生的趋同效应。 给我感触最多。更为复杂的对于言.. (8回应)
2011-09-16 16:21 14人喜欢
一本好书,读罢此书是一场理性精神的洗礼,是一次寻访理性的旅程。也许法律制度是不同的,文化源头是不同的,但是我想对理性的追求是人类共有的美德。书中这句话:我们反对一种思想,或者我们判断一种思想是否为真理,不应该期待所谓权威的声音,而应该将其放到“思想市场”中去竞争,通过多元化的思想来不断进行修正,真理不是来自于某一特定方面,而是来自于多元化思想竞争产生的趋同效应。 给我感触最多。更为复杂的对于言论自由的论证我现在记不起太多,但是这段关于思想自由的原则性表述我觉得最为重要。建议大家都看看这本书,不仅是搞传媒的还是法律的,所有类型的读者都可把这本书当作一本人性启蒙书,一本哲学书,你会受益良多。8回应 2011-09-16 16:21 -
林下 (林下荒苔道韫家)
发现这本书的目录是最好的纲要,收藏之,顺便回顾。 ———————— 第一章 “关注他们的呐喊” “社论式广告”的来源形形色色,形式五花八门。人们万万没有想到,1960年3月29日刊出的这则名为“关注他们的呐喊”的广告,会在种族议题外,掀起一轮更大的争议,不仅成为对新闻自由的巨大考验,并经而演变为美国言论自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 第二章 蒙哥马利的反击 霍尔在《广告报》上,发表了一篇气势汹汹..2012-09-14 18:17 7人喜欢
发现这本书的目录是最好的纲要,收藏之,顺便回顾。————————第一章 “关注他们的呐喊”“社论式广告”的来源形形色色,形式五花八门。人们万万没有想到,1960年3月29日刊出的这则名为“关注他们的呐喊”的广告,会在种族议题外,掀起一轮更大的争议,不仅成为对新闻自由的巨大考验,并经而演变为美国言论自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第二章 蒙哥马利的反击霍尔在《广告报》上,发表了一篇气势汹汹的社论:“世界上有两类说谎者,一类主动撒谎,一类被动为之,这两类说谎者在3月29日《纽约时报》的整版广告中,粗鲁地诽谤了蒙哥马利市。”他叫嚣道:“谎言,谎言,谎言,这就是些一心想募款的三流小说家捏造出来的故事,好欺骗那些偏听偏信、自以为是,实际上却屁都不知道的北方佬。”————————第三章 南方的忧伤“那些从未感受过种族隔离之苦的人,很容易轻言‘等待’”,马丁•路德•金写道,“但是,当你目睹暴徒对你的父母滥用私刑……当你试图向六岁的女儿解释,为什么她不能像电视广告里那样在公园嬉戏玩耍,却怆然词穷……当你驾车远行,却发现没有一家旅店愿意让你留宿,而你不得不蜷在车上夜复一夜……当你日复一日被‘白人’和‘有色人种’这样的标签字眼所羞辱……你就会了解,‘等待’为什么对我们那么艰难。”————————第四章 初审失利沙利文的律师读到“黑人”一词时,故意读成“黑鬼”,还说自己这辈子都这么念这个词。法庭上,白人律师都被冠以“先生”头衔。黑人们却被称作“格雷律师”、“克劳福德律师”、“西伊律师”。仅仅因为肤色不同,他们居然连“先生”这样的敬语都享受不到。更令人寒心的是,法官对这些传统置若罔闻。————————第五章 媒体噤声内部人士透露:“《纽约时报》当时正被内部罢工和业务亏损折腾得焦头烂额,要是输了这些官司,报纸肯定会完蛋。”对于《纽约时报》根据宪法第一修正案提起的上诉,阿拉巴马州最高法院用一句话直接驳回:“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不保护诽谤言论。”只要每家法院都认同上述观点,《纽约时报》将永远无法胜诉。————————第六章 自由的含义1797年,乔治•华盛顿即将卸去总统之位,告老还乡,费城《曙光报》发文称:“此人是我国一切不幸的源头,今天,他终于可以滚回老家,再不能专断擅权,为害美国了。如果有一个时刻值得举国欢庆,显然就是此刻。政治邪恶与合法腐败,将伴随华盛顿的黯然离去而退出历史舞台。”政治漫画家对华盛顿也毫不手软,有人甚至把他的头像安在一头驴身上。————————第七章 言者有罪共和党人批评联邦党人偏好中央集权和英国政体,骨子里渴望着皇权专制。联邦党人则认为,共和党人就是一群雅各宾派,一旦得势,必回推行法国式的恐怖政治。1789年,第一夫人阿比盖尔•亚当斯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亲法集团,也就是共和党人,正孜孜不倦地在全国“播下邪恶、无神论、腐败、和造谣惑众的种子”。————————第八章 “人生就是一场实验”1919年,年轻的汉德法官再次致信霍姆斯,认为只有“直接煽动”不法行为的言论方可追惩。他说:“既然案件发生时,正赶上民意沸腾,这种情况下,让陪审团来判定某种言论的‘倾向’,恐怕效果不佳……据我所知,1918年的社会气氛就是如此”。对此观点,声望正如日中天的霍姆斯大法官颇不以为然。然后,五十年后,最高法院在“布兰登伯格诉俄亥俄州案”中,正式采纳了汉德的观点。————————第九章 伟大的异议者霍姆斯大法官风流倜傥,对美酒佳人一向来者不拒。内战期间,他明知战事残酷,却投笔从戎,三度负伤。他认为社会改革运动难成大器,却支持改革者们放手一试。布兰代斯大法官向来不近烟酒,一生致力于推动社会改革。霍姆斯习惯撰写简短有力,却含义模糊的判决意见。布兰代斯则喜欢长篇大论,分析各种社会问题。两位性格迥异的大法官,在那个特殊时代,成为言论自由最坚决的捍卫者,和最高法院最伟大的异议者。————————第十章 “三天过去了,共和国安然无恙!”在最高法院,明尼达州助理司法总长詹姆斯•马卡姆援引霍姆斯大法官1907年在“帕特森诉科罗拉多州案”的判决意见,认为第一修正案只禁止“对出版的事前限制”。他话音刚落,九十高龄的霍姆斯大法官突然插话:“写那些话时,我还很年轻。现在,我已经不这么想了。”————————第十一章 向最高法院进军多年之后,韦克斯勒回忆道:“接下这个案子前,我对诽谤法没什么了解。做案件背景分析期间,当我意识到必须由被告来承担举证责任时,我受到极大震撼。那种感觉我至今记忆犹新,实在令人措手不及、惊惧不已。或许因为陪审团在这个问题上一直比较温和,过去,我一直以为诽谤法只是纸上谈兵,根本没有在这个国家适用过。”————————第十二章 “永远都不是时候”“公民自由联盟”提交的“法庭只有”意见书提出,连广告言论都要追惩,恰恰说明对政治自由的打压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意见书写道:“就算这是一起诽谤案,可是,《纽约时报》仅仅因为一则政治广告,就涉嫌诽谤,被判巨额赔偿。如果连报纸都会因广告中的无心之失而付出惨痛代价,还有哪个异议团体敢借助出版,表达他们对公共事务的看法?”————————第十三章 最高司法殿堂上的交锋沙利文的律师纳奇曼认为,《纽》不做回应,就表示默认。首席大法官沃伦因在“布朗诉教育局案”中推动废除校园种族隔离,近十年来,被南方人以各种方式恶毒谩骂、讥讽。他笑着说:“在最高法院,至少有一个成员,这些年被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攻击谩骂,并指责他诽谤。如果她认为自己没有做这样的事,是不是必须回信说明,或者承担五十万美金的判罚?”————————第十四章 批评官员的自由雨果•布莱克大法官将意见草稿提交其他大法官传阅时,附了封亲笔信给布伦南大法官。他说:“您当然明白,除了我保留的立场和我的协同意见,我认为您在‘《纽》案’中的表现十分出色,在保障思想传播的权利方面,您不仅恪尽职守,还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第十五章 “这是值得当街起舞的时刻”后人多对这样一个问题充满好奇,如果沙利文当时的索赔金额没有那么高,《纽》是否会不断上诉?这场官司会被最高法院受理么?大法官们是否还会为此重新界定第一修正案的含义?在本案二十周年纪念研讨会上,一审代表《纽》出庭的埃里克•恩布里谈及本案赔偿金额时,调侃纳奇曼说:“这起案件能进入最高法院,罗兰居功至伟,如果他当时只向我们索赔5万美金,我们才懒得把官司打到那儿去呢。”————————第十六章 判决背后的纷争周一一大早,哈伦大法官就致信全体大法官,信中说:“亲爱的兄弟们:我已经通知布伦南兄弟,现在希望他兄弟也知道,我已撤回自己在这起案件中的单独备忘录,并无条件地加入多数意见。”————————第十七章 连锁反应福塔斯大法官单独提出异议意见,他指出,越是发布对政府官员不利的报道,媒体越是应承担“查证真伪的义务”。末了,他意味深长地总结道:“公务员也是人啊!”————————第十八章 “舞已结束”经此一役,《电讯报》斗志丧尽,从此放弃报道政府的不法行为,并要求记者给任何采访对象发函前,必先征求编辑意见,甚至销毁了所有日后可能引发诽谤诉讼的信函、便条。一次,有人向《电讯报》爆料说,当地一位警长涉嫌滥用职权,编辑不仅放弃这一选题,还语重心长地告诫记者:“这次还是让别人冒险去吧。”————————第十九章 重绘蓝图?《好色客》的律师艾伦•艾萨克曼回答,在华盛顿时代,也有人在漫画中把他画成一头驴。斯卡利亚大法官回应:“这个我不介意。我想,华盛顿也不会介意。但本案情形要过分得多,这可是说你和你母亲在洗手间乱伦啊。”艾萨克曼说:“我们这里讨论的是格调高低的问题吗?就像您之前说的,没有人会因此相信杰瑞•福尔韦尔乱伦过。”以政治漫画嘲弄公众人物或政客,本来就是美国延续至今的一项古老传统。————————第二十章 乐观主义者“五角大楼文件案”中,政府无法说明文件刊出后会导致何种危险,被法庭驳回禁令申请。默里•格法因法官在裁定中写道:“国家安全并非自由堡垒内的唯一价值。安全必须建立在自由体制的价值之上。为了人民的表达自由和知情权等更为重要的价值,政府必须容忍一个不断找茬的新闻界,一个顽固倔强的新闻界,一个无所不在的新闻界。”————————好长长长长长。回应 2012-09-14 18:17
-
一本好书,读罢此书是一场理性精神的洗礼,是一次寻访理性的旅程。也许法律制度是不同的,文化源头是不同的,但是我想对理性的追求是人类共有的美德。 书中这句话:我们反对一种思想,或者我们判断一种思想是否为真理,不应该期待所谓权威的声音,而应该将其放到“思想市场”中去竞争,通过多元化的思想来不断进行修正,真理不是来自于某一特定方面,而是来自于多元化思想竞争产生的趋同效应。 给我感触最多。更为复杂的对于言.. (8回应)
2011-09-16 16:21 14人喜欢
一本好书,读罢此书是一场理性精神的洗礼,是一次寻访理性的旅程。也许法律制度是不同的,文化源头是不同的,但是我想对理性的追求是人类共有的美德。书中这句话:我们反对一种思想,或者我们判断一种思想是否为真理,不应该期待所谓权威的声音,而应该将其放到“思想市场”中去竞争,通过多元化的思想来不断进行修正,真理不是来自于某一特定方面,而是来自于多元化思想竞争产生的趋同效应。 给我感触最多。更为复杂的对于言论自由的论证我现在记不起太多,但是这段关于思想自由的原则性表述我觉得最为重要。建议大家都看看这本书,不仅是搞传媒的还是法律的,所有类型的读者都可把这本书当作一本人性启蒙书,一本哲学书,你会受益良多。8回应 2011-09-16 16:21
-
不居 (躺到长椅上,关掉世界的声音)
如果霍姆斯和布兰代斯只是以华丽辞藻来抗议那个时代的偏执、狭隘、不宽容,除了杰出的文学造诣,他们将不会被人铭记。但是,他们所做的远不止这些。他们的异议意见,最终被人接纳,成为人们遵循的法律,这在我们的宪法历史上,绝对属于特例。霍姆斯和布兰代斯关于言论自由的观点,最终逐步说服了全国人民,以及最高法院。十七年后,最高法院推翻了“施维默案”的判决。布兰代斯在“惠特尼案”和霍姆斯在“艾布拉姆斯案”中的意...2018-12-04 09:52
-
不居 (躺到长椅上,关掉世界的声音)
布兰代斯:那些为我们争得独立者深信,国家的终极目的,是协助人们自由、全面地发展;在政府内部,民主协商的力量,应超过独裁专断的势力。建国先贤们珍视自由,将之视为目标与手段的统一。他们深信,自由是幸福之本,而勇气则为自由之本。他们也相信,自由思考,畅所欲言,是探索和传播政治真理不可或缺的途径。如果没有言论自由和集会自由,所谓理性商讨,防止有害学说的蔓延传播。自由的最大威胁,是思维僵化、消极冷漠的民...2018-12-04 09:45
布兰代斯:那些为我们争得独立者深信,国家的终极目的,是协助人们自由、全面地发展;在政府内部,民主协商的力量,应超过独裁专断的势力。建国先贤们珍视自由,将之视为目标与手段的统一。他们深信,自由是幸福之本,而勇气则为自由之本。他们也相信,自由思考,畅所欲言,是探索和传播政治真理不可或缺的途径。如果没有言论自由和集会自由,所谓理性商讨,防止有害学说的蔓延传播。自由的最大威胁,是思维僵化、消极冷漠的民众。参与公共讨论是一项政治义务,更是美国政府的立国之本。建国先贤们承认,有制度存在,自然有违法风险。但他们也清楚,社会秩序不能单靠惩处违法来维持;禁锢思想、希望和想想会招致更多危险;恐惧会滋生更多压迫;压迫会引发更多仇恨;仇恨必将危及政府的稳定。保障安全的万全之策,在于保证人们能够自由讨论各种困境及解决方案。纠正坏主意的最好办法,就是提出一个好主意。正是因为相信公共讨论中蕴含的理性力量,建国先贤才放弃了钳制言论的立法——借助武力的讨论无疑是最坏的讨论形式。他们也认识到,即使是多数人的统治,也可能滋生暴政,所i才制订了宪法修正案,进一步保障言论自由和集会自由。
回应 2018-12-04 09:45
论坛 · · · · · ·
中文书名很标题党 | 来自耶斯特洛夫斯基 | 3 回应 | 2018-04-14 |
《言论的边界》也有这个案例的简介。 | 来自一步一生 | 4 回应 | 2018-04-14 |
有关本书案例“《好色客》诉福尔韦尔案”的疑问 | 来自讲不清楚 | 3 回应 | 2015-10-28 |
欢迎大家多提批评意见 | 来自盒饭 | 70 回应 | 2015-08-25 |
作者Anthony Lewis去世 | 来自hotshotdebut | 2 回应 | 2013-10-30 |
> 浏览更多话题
在哪儿买这本书 · · · · ·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Vintage版 1992-9-1 / 53人读过
- 商周版 1999-2 / 10人读过
- Random House版 1991-8-13 / 6人读过
- 未知出版社版 2011-4-20 / 1人读过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新周刊深夜读书2011 (プロテイン)
- 刘瑜老师《美国的民主》课程里推荐的书目 (李文思顿)
- 凤凰网读书每周十大好书(2011B) (引子)
- 【书】所谓知识的另一种 (自娱者小五)
- 豆瓣8分以上优质图书 (akira@66日语)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批评官员的尺度的评论:
feed: rss 2.0
24 有用 熊阿姨 2011-10-14
新瓶装旧酒,跟《言论的边界》有大量重复内容,不过是把重点放在了沙利文一案上,把过去顺序的事情插叙着讲出来。在美国最高法院运作形式上放了大量笔墨,中国人读起来必然隔膜。并不适合像宣传的这样广泛推广,之所以成为畅销书,主要是译者的名气大,加之中文标题讨巧。
3 有用 恪彥 2012-07-03
"我国曾对一项原则作出过深远承诺,那就是:对公共事务的辩论应当不受抑制、充满活力并广泛公开,它可能包含了对政府或官员的激烈、刻薄,甚至尖锐的攻击"(P181)...是什么让公仆们,对公众的抨责,感受到最多只是"麻烦",而不是畏惧呢?难道是因为我们的宪法没有赋予公众如此权利嘛?
1 有用 mOco 2015-11-29
以沙利文案为切入点,其实是梳理了对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保护的历史脉络。信息量巨大,有点囫囵吞枣。对沙利文规则(禁止政府官员因针对他的职务行为提出的诽谤性虚假陈述获得损害赔偿,除非他能证明:被告在制造虚假陈述的时候确有恶意,即被告明知陈述虚假,故意为之;或玩忽放任,罔顾真相)的反思值得琢磨。
1 有用 Astro 2014-06-09
ps :很喜欢盒饭老师的翻译。看这本书的时候,他刚好在公众号说要来重庆出差,我大半夜看到的就爬起留言要请他吃饭。严肃、冷峻、不苟的盒饭法官毫无意外滴——当没看见。 但我们乱聊了聊其他,也挺好的:)
1 有用 安提戈涅 2017-11-02
任何一种今人视之“政治正确”的观念,都经历了漫长时间中的不断讨论与修正。以涉及到南方种族问题的诽谤案为线索,串起了美国宪政史上大珠小珠般的案例,言论自由的尺度与定义便在当下的语境中更新演化。大法官的文书写得慷慨漂亮,极具思想性。而一个隐含的参考尺度是英国,美国的宪法历程是弑父的。
0 有用 暖曦。 2019-02-16
就对新闻媒体批评官员、公众人物或公民是否有免责权,规避诽谤的判例,可大概看出言论自由的限度很大程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力量程度。
0 有用 蔗 2019-02-14
了解美国的言论自由演进尚有帮助,指导自身实践则还差点意思
0 有用 梅勒斯 2019-02-13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0 有用 墨菲斯 2019-02-06
以前读过作者的另一部作品《言论的边界》,里面列举了很多与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言论、出版自由条款相关的案例,看得我有些消化不良。本书与之相比,案例虽有减少,但都花了相当的笔墨描述,加之本书围绕着沙利文案的前后始末细细解读,终于让我有些搞懂了言论、出版自由条款的运用以及各种变化。媒体、报业的自由和一定程度的免责是人民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的保障,也是整个国家民主的根基,它们是历史发展前沿的瞭望... 以前读过作者的另一部作品《言论的边界》,里面列举了很多与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言论、出版自由条款相关的案例,看得我有些消化不良。本书与之相比,案例虽有减少,但都花了相当的笔墨描述,加之本书围绕着沙利文案的前后始末细细解读,终于让我有些搞懂了言论、出版自由条款的运用以及各种变化。媒体、报业的自由和一定程度的免责是人民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的保障,也是整个国家民主的根基,它们是历史发展前沿的瞭望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也不可过分夸大它们的价值或者给予不可控的自由,将其视为与政府抗衡的人民武器,因为它也有恶的一面。个人受诽谤后的权利救济与言论自由这组矛盾也是书中讨论的问题。自由与风险同在,美国对自由的容忍度有多大,它所承担的成本与投资风险也相应增加。但能够容忍多元化的声音才是社会力量的体现。 (展开)
0 有用 小葱酱 2019-02-06
太精彩了!甚至有几部分让我动容到想哭的程度。伟大的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就像腰封上说的那样,这本书讨论了言论自由和个人名誉的尺度问题,主题有两个,“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若自由无约束,则自由无意义”。这本书能够理性,不片面地看待问题,可以给他一个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