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这本书是作者过去几年给一些期刊报纸写的专栏文章结集,其中主要是给《南方人物周刊》的文章。全书中以讲故事的形式,把“美国的民主”这样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拆解成点点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去描述。
作者简介 · · · · · ·
刘瑜,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讲师。现任教于清华大学政治系,担任副教授。
目录 · · · · · ·
权力制衡篇
选谁都差不多
哪怕只增百分之一的税
比道德制高点更高的
所谓秘诀
动什么,不能动宪法
君让臣下,臣可以不下
耳朵上的记号
咱们美国工人有力量
金融危机里的左中右
公民社会篇
至少还有记忆
就这样被你笑话
怎样保护弱势群体
对你骂骂骂不完
从问题到议题
他人瓦上霜
哗众取宠主义
大学向左,草根向右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当美国要建柏林墙
控制石油的什么
敌人的权利
民主现实主义
美国大选贵不贵
福利—平等篇
他人眼中的刺
美国的“社会主义”
民主请客谁买单?
建设世界一流中小学
怎样悼念死者
有病的政治与治病的政治
有钱人该交多少税?
越民主,越低效?
病了你得管
美国的“四项基本原则”
谁有特权上大学
法治-自由篇
不告白不告
你有什么科学依据
你管得着吗
先天下之急而急
自由社会就是责任社会
人物篇
人民公敌在裸奔
你好死,我赖活
“愤青”的下场
敢飞
新保守主义的“哲学王”
“美奸”克拉克
为什么是他
奥巴马的言与麦凯恩的行
奥巴马会成为罗斯福第二吗?
告别布什:新保守主义的兴衰
后记
· · · · · · (收起)
"民主的细节"试读 · · · · · ·
1835年,法国青年托克维尔在参观了一圈美国之后,写了一本书叫《美国的民主》,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的:"我考察美国,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一种合理的好奇心,我的愿望是找到一些我们自己能够从中受益的启示……我承认,在美国,我看到的不仅仅是美国。在那里,我寻找民主的形象本身,它的倾向、特点、偏见和激情,从而了解它的发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恐惧或希望。" 近200年后..
丛书信息
喜欢读"民主的细节"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民主的细节"的人也喜欢 · · · · · ·
民主的细节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民主的细节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87 条 )
-
雪 叁更 (清明在躬,志气如神。)
我总觉得,煽动家和思想家之间的区别,就是煽动家总是特别热衷于抢占道德制高点,而思想家总是热衷于指出道德制高点底下的陷阱。所以煽动家总是在话语的盛宴中觥羮交错,而思想家总是在惴惴不安地担心谁来为这场盛宴买单。 腐败丑闻虽然败坏一个国家的声誉,但是丑闻之所以成为丑闻,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新闻自由在起作用。相比之下,比丑闻更可怕的是潜规则已经变成规则,人们对丑恶已经充耳不闻。 只有当你不知道自己可能是谁... (14回应)2012-05-27 13:33 249人喜欢
我总觉得,煽动家和思想家之间的区别,就是煽动家总是特别热衷于抢占道德制高点,而思想家总是热衷于指出道德制高点底下的陷阱。所以煽动家总是在话语的盛宴中觥羮交错,而思想家总是在惴惴不安地担心谁来为这场盛宴买单。 引自第1页 腐败丑闻虽然败坏一个国家的声誉,但是丑闻之所以成为丑闻,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新闻自由在起作用。相比之下,比丑闻更可怕的是潜规则已经变成规则,人们对丑恶已经充耳不闻。 引自第1页 只有当你不知道自己可能是谁时,才能想清楚什么是正义。 引自第1页 罗素说过:"我是不会为自己的信念去死的,因为我不能肯定自己是对的。"以前我认为需要反复诵读领会这句话含义的,只是那些左翼革命家们;现在我觉得,即使是自由民主的信徒们,也需要咀嚼回味这句话--因为当自由需要用暴力手段进行传播时,这本身似乎正是对自由的背离。失去了自我怀疑精神的自由主义,就像失去了颜色的花朵一样没有光彩。当然对于政治家们来说,这句话应该读作:"我是不会让别人为我的信念去死的,因为我不能肯定自己是对的。" 引自第1页 ==========
事实上,自称"无政府-社会主义者"的乔姆斯基曾说过,他之所以留在美国,是因为美国是全世界"言论最自由的"国家,而苏联这样的"专制国家"倒台,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社会主义的胜利"。 引自第1页 14回应 2012-05-27 13:33 -
五月花号 (无畏)
1.美国政治的制衡机器有多个路径---1.国会,政府,法院三权分立 2.联邦制 3.活跃的公民组织4.媒体和文化产业 5.投票选举本身(带动公众对公共政策的讨论) 制衡的意义---1.促进利益均衡2.提高政治决策的理性成分 2.选谁都差不多并不是毫无意义, 这正是体现了两党为争取民众而政策趋同化的一个体现. 3.财政赤字→提高税率→民众不同意→关闭 “非基本的政府部门” 4.政府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企业裁员→增加失业率→政府禁止裁员→企业...2012-06-20 18:41 108人喜欢
1.美国政治的制衡机器有多个路径---1.国会,政府,法院三权分立 2.联邦制 3.活跃的公民组织4.媒体和文化产业 5.投票选举本身(带动公众对公共政策的讨论) 制衡的意义---1.促进利益均衡2.提高政治决策的理性成分 2.选谁都差不多并不是毫无意义, 这正是体现了两党为争取民众而政策趋同化的一个体现. 3.财政赤字→提高税率→民众不同意→关闭 “非基本的政府部门” 4.政府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企业裁员→增加失业率→政府禁止裁员→企业不雇新员工→年轻非熟练工人的就业机会下降→政府强制雇佣新工人→企业生产成本升高,在世界市场上更没有竞争力→政府推行贸易保护主义→高成本转由本国消费者承担→政府要求企业降低利润率→计划经济 5.2006年12月, 美国司法部在白宫的批准下, 突然以 “工作表现不佳”解雇了8名联邦律师(联邦检察官). 引起了民主党对共和党的攻击. 6.earmark---一般指国会议员各自根据其选区或者集团需要, 插入预算报告中 “相关项目专款” 比如自己选区需要修一条公路, 就加入交通预算草案中; 或者某学校需要某种计算机软件了, 就加入教育预算草案中等等. 7. 工会组织地铁工人罢工, 完全可以使纽约交通系统瘫痪. 由此看出, 工会是一个巨大的力量. 8.美国关于左右的含义与中国不同. 中国左为保守派, 右为激进派. 美国左为激进派, 右为保守派. 9.美国控制石油为哪般?所有权?---美军没有把油田抢到自己名下. 开发权?---美国政府没有必要取悦石油大佬.控制石油产量,左右石油价格?---企业不对政府言听计从. 10.问题是,好的东西, 就可以强加于人么? 伊拉克问题的复杂性在于, 它不仅仅是一个政治难题, 而且是一个道德难题. 如果一个病人拒绝吃药, 你可以出于道义劝他, 甚至强行灌药, 但是灌药的过程中把这人打得遍体鳞伤. 11.Lipset---为什么社会主义在美国失败了---个人主义的立国文化; 工人阶级内部种族文化的多样性; 社会主义政党本身的 “经营不善”; 还有美国的选举制度不利于小党存活. 作者---如果社会主义不止意味着计划经济, 而意味着广泛的福利制度, 那么社会主义在美国实际上是成功了. 12. 美国选举的硬钱与软钱. 硬钱---来自民间的捐赠 软钱---民间力量制作的广告. 美国法律对于赢钱有规定. 13. “不让任何孩子掉队”项目的弊端---国家强制对考试通过率的要求, 有些学校就降低了考试的标准. 14. 美国的医疗制度. 一个美国人生病了怎么办? 有工作的人---公司替他们向私人保险公司买保险. 老人和残疾人---Medicare&Medicaid. 四角关系支起了美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单位, 保险公司, 医院, 个人. 但是依然有问题. 还有4千万人既没有工作, 又不是老人和残疾人. 并且, “大钱治小病”, 医院用病人的账单压保险公司, 保险公司用高昂的价格压病人. 15. 巴菲特的税不如前台工作人员的税, 是因为他有很大一部分的资本收益. 而资本收益体现在对公司的税收上, 为35%, 其实巴菲特已经被征了两轮税. 民主党 ---个人资本收益从15%提高到35%. 共和党---如前所述, 已经被征税征了两次, 再提高税率, 那么将打消企业的积极性. 16. 越民主, 越低效? 民主制度可能会降低 “政策制定”的效率, 但是它往往会因为切合民意而提高 “政策执行”的效率. 欢迎民意的方法, 就是举行公共事务听证会. 17. 正义论---当你不知道自己可能是谁时, 才能清楚什么是正义. 无知之幕. 平权法案的争议---程序性正义还是补偿性正义? 程序性正义的最大问题就是忽视历史经济文化的因素. 补偿性正义的最大问题是矫枉过正. 18. 美国的人均诉讼量是日本的30倍; 美国的年均产品质量诉讼案数量是英国的350倍; 美国民事诉讼费用从2000年到2003就增长了34.5%. 结合上面医院看小病花大钱的例子就可以得知, 美国医生,律师是最挣钱的两个职业. 19. 政府的目的是什么? ---自由主义者---给自由的市场竞争提供一个法律的保障; 儒家知识分子---道德的教化; 社会主义者---通过控制资源的流动来保证社会的平等. 作者最满意的答案---政府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帮助他们自己---不是直接给公众喂饭, 而是通过保护公平竞争的法制来帮助他们自力更生( 实际上说的就是自由主义). 20. 繁文缛节是法制社会的特色. 一个租房办公人员对一个签约者说: “这是含铅涂料信息, 公平住房标准, 关于户外吸烟的法律, 防滑防摔的警告, 杜绝公众场合发飙的禁令, 以及住房合同本身. 21. 新保守主义---既不想废除妇女的堕胎权, 也不想在学校里强加基督教的祷告仪式” 相反, 他们是来自 “纽约的, 从左派转变过来的, 信奉民主自由的受过高等教育的雅皮士. 这些雅皮士的主张---一言以蔽之, “自由民主的原教旨主义”---西方国家不但要 “保卫”自由民主, 而且要 “扩张”自由民主. 自由民主不是康德式的理念, 而是尼采式的意志. 22. 条件已经不具备让奥巴马完成 “罗斯福新政”. 不能征高税, 不能贸易保护主义, 政府就业机会也因为财政赤字问题无法得以开展. 23. 新保守主义的兴起---1. 军备竞赛拖垮苏联 2. 苏联解体, 苏联专制的脆弱性. 3. 第三波民主浪潮. 冷战结束之后, 人们从意识形态的斗争中解脱出来, 虽然仍然有左右之分, 但是都是建立在 “市场经济以及自由民主” 的基础上的. 24. 新保守主义的错误就在于---高估了政治对于改造社会, 改造人性的功效, 而忽略了错综复杂的历史, 落后的经济水平, 分裂的社会结构, 对立的族群认同. 25. 自由至上还是平等至上? 自由至上社会不平等, 平等至上社会不自由. 人心中有一种对平等的恶癖, 那些弱者会试图将强者扯到和他们一样低的位置上, 从而使人爱好奴隶的平等甚于自由中的不平等.
回应 2012-06-20 18:41 -
如果我生病因为交不起钱而被医院拒之门外,如果我的孩子因为交不起学费而上不起学,如果我每天辛辛苦苦工作12个小时还在温饱线上挣扎,如果这些都是普遍而不是个别现象,那么你叫它什么主义都无济于事。如果我的孩子可以免费上学还可以免费坐校车﹑吃午饭,如果我收入低可以住政府盖的房子,如果我失业了可以用政府发的食品券买东西吃,如果我退休了可以按月得到体面的养老金,那么我所置身的制度就是福利制度,你爱叫它什么共... (92回应)
2011-04-10 19:44 297人喜欢
-
symnz (一个考完CPA想做同传的律师)
正是因为两个政党在竞争中都要争取大量的“中间选民”,所以它们的政见日渐“趋中”,最后,两党的政见往往稳定在最大多数选民比较赞同的位置上。而一个上台的政党,代表多数人的利益,这恰恰是民主的含义。 早在1957年,政治学家 Anthony Downs就总结出了两党制下“政党趋中化”的规律。2021-02-22 23:30
-
对于那些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极尽嘲讽之能事,确实是中国社会的奇异景观之一。 制度就像是钱,如果没有人去“花”它,那么它就什么都不是,不过是一堆废纸。而不断“消费”这些“钱”的习惯,则是文化。 固然,领导讲话往往具有神奇的催眠效果,而且人民大会堂的椅子可能格外舒服,但在那个庄严的大厅里,顶着人民代表的头衔,睡得憨态可掬的代表们其实有很多的事情可以做,比如,仔细聆听政府预算报告的细节,并且在可疑的地方说...
2021-02-15 21:16
对于那些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极尽嘲讽之能事,确实是中国社会的奇异景观之一。
制度就像是钱,如果没有人去“花”它,那么它就什么都不是,不过是一堆废纸。而不断“消费”这些“钱”的习惯,则是文化。
固然,领导讲话往往具有神奇的催眠效果,而且人民大会堂的椅子可能格外舒服,但在那个庄严的大厅里,顶着人民代表的头衔,睡得憨态可掬的代表们其实有很多的事情可以做,比如,仔细聆听政府预算报告的细节,并且在可疑的地方说不。
越战之中美国阵亡士兵不到六万,就引起了如此波澜壮阔的文化后果,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死亡成千上百万,我们有几个电影反映那些苦难?与麦卡锡主义时代接近的但迫害程度惨烈得多的中国“反右”,又引起了多少文化上的回音?面对血流成河的土改、镇反、文革、四清,我们的奥利弗斯通在哪里?我们的《晚安,好运》《战争的迷雾》《弗罗斯特/尼克松》在哪里?显然不在《上海宝贝》里,或者《大话西游》里,或者《无极》和《遍地尽是黄金甲》里。权力固然封锁了记忆,但是社会本身、公众本身又有多少回忆的冲动、诉说的冲动、用历史的火炬去照亮未来的黑暗的冲动?对于历史的伤痛,我们习惯于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何必揭历史的伤疤”;对于哪怕映射这一伤疤的文艺作品,我们涂抹着西方结构主义、荒诞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口红的嘴巴又说,“这种宏大叙事是多么的土气”。
观念的市场里,有各种各样极端的声音,但只要没有国家机器的压制或煽动,老百姓的意见,总会通过一番摇摆,回归中庸之道。相反,把牛鬼蛇神死死关进盒子里不让透气,民意反而像个不断升温却没有出气口的高压锅一样,慢慢凝聚越来越危险的压力。
在一个指着总统的鼻子骂都不会关进监狱的社会里,普通人会有更大的安全感,而安全感,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
一个社会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一个政治体系去消化问题、改进制度,而制度的纠错能力又决不仅仅来自于某个部门或者领导的“良知”,而来自于“分权”的智慧:不同权力部门的“分家”,从而使弱势群体多几个安全阀。
回应 2021-02-15 21:16 -
可以看出在人类天生的健忘倾向面前,文化产业主动承担了守护记忆,背负记忆、传承记忆的责任。面对权利社会可能所手无寸铁,但是至少还有记忆。相比之下,中国有多少文艺作品在守护我们的集体记忆呢?越战之中美国阵亡士兵不到六万,就引起了如此波澜壮阔的文化后果,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死亡成千上万,我们有几个电影反映出那些苦难?…………权利固然封锁了记忆,但是社会本身、公众本身又有多少回忆的冲动、诉说的冲动,...
2021-02-06 21:58
可以看出在人类天生的健忘倾向面前,文化产业主动承担了守护记忆,背负记忆、传承记忆的责任。面对权利社会可能所手无寸铁,但是至少还有记忆。相比之下,中国有多少文艺作品在守护我们的集体记忆呢?越战之中美国阵亡士兵不到六万,就引起了如此波澜壮阔的文化后果,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死亡成千上万,我们有几个电影反映出那些苦难?…………权利固然封锁了记忆,但是社会本身、公众本身又有多少回忆的冲动、诉说的冲动,用历史的火炬去照亮未来的黑暗的冲动?
对于历史的伤痛,我们习惯于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何必揭历史的伤疤”;对于哪怕影射这一伤疤的文艺作品,我们涂抹着解构主义、荒诞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口红的嘴又说,“这些宏大叙事是多么的土气”。但是如果对生命和痛苦的漠视可以体现在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里,它同样可以体现到我们对现实的态度里。事实上,当我们的文艺作品用五光十色的豁达、诗意、颓废、华丽、放荡、恶搞,以及最重要的,沉默去包裹怯懦时,它正体现到我们对现实的态度里。
当然《佛罗斯特》《晚安》、《迷雾》的作品集中出现在这几年,绝非巧合。显然,这些作品的编剧导演都或多或少有影射当代政治,尤其是伊战的企图…………也许历史的妙处正在于此,他不仅是关于过去的事件,还可以是关于现实和未来的预言。
回应 2021-02-06 21:58
论坛 · · · · · ·
对比下《美国反对美国》这差距真的不是一星半点 | 来自未知的错误 | 6 回应 | 2021-02-27 |
大多数人不配拥有民主,就看看平时哪些脑残追星族... | 来自liuyun.vip | 2 回应 | 2021-01-25 |
狗屁大学里的那些狗屁文人 | 来自活着便精彩 | 14 回应 | 2020-11-19 |
讲政治真的是很为难的一件事 | 来自董泽 | 1 回应 | 2020-10-23 |
一样烂一样烂一样烂一样烂 | 来自[已注销] | 29 回应 | 2020-06-14 |
> 浏览更多话题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购买二手书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上海三联书店 (2011)8.3分 3520人读过
-
三聯書店(香港) (2011)7.5分 7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民主的细节的评论:
feed: rss 2.0
136 有用 神威 2012-10-20
刘瑜代表作,上帝视角全开选择性失明严重之作,民主好而刘瑜证明的方式非常不好,全书最佳一篇是序言,客观公正的文不超过三成,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林达,但刘瑜真实水平应非如此浅薄,豆腐块的篇幅限制也是此书悲剧的原因之一,此书大火,可见群众之易于蒙骗和市场营销胜过文章出色这一时代特点
24 有用 方方土君 2010-09-08
若不是先看了林达的书,这应该也会是好书。专栏的篇幅无法描绘历史的忧患。 若有时间有心情,还是看林达的那四本比较有用。
70 有用 . 2016-08-30
当你们的民主女神在第一篇就说支不支持同性恋婚姻、给非法移民发放驾照是对她的生活没什么影响的鸡毛蒜皮之事时,反正我是惊讶掉了下巴。民主女神都没有理解作为价值观念与制度的民主(至少女神是这么理解的)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它必须具有一贯性,也就是无论在鸡毛蒜皮还是非常重大的议题上都必须是统一的。问题重点不在于支持还是不支持,而是在于“鸡毛蒜皮”的心态。女神还一边反对着多数人的暴政,一边没有意识到对于少数群体... 当你们的民主女神在第一篇就说支不支持同性恋婚姻、给非法移民发放驾照是对她的生活没什么影响的鸡毛蒜皮之事时,反正我是惊讶掉了下巴。民主女神都没有理解作为价值观念与制度的民主(至少女神是这么理解的)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它必须具有一贯性,也就是无论在鸡毛蒜皮还是非常重大的议题上都必须是统一的。问题重点不在于支持还是不支持,而是在于“鸡毛蒜皮”的心态。女神还一边反对着多数人的暴政,一边没有意识到对于少数群体的鸡毛蒜皮之事的淡漠就是多数人的暴政。重点不在于持什么立场(民主或自由的限度是可以被讨论的),而是在于如此双标。另外大概女神的矫情美国和我亲身经历的以及在各种学术作品上读到的美国不是同一个吧。比如教育和贫困议题那么多学术作品,女神都视而不见么,重点根本不是表面的特权,而是布迪厄阶层区隔式的隐形特权。 (展开)
29 有用 大灰狼 2012-05-21
写出了这个泱泱大国一竿子政治下的道德缺失,拆穿了遍地谎言,以及把美国指控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来进行自我粉饰的西洋镜。遗憾之处是后半本笔锋锐减。
212 有用 Adiósardour 2013-01-14
中国人普遍只具有"权力意识"缺乏"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只懂民主的皮毛,再好的制度要么形同虚设,要么意味着大到惊人的实施成本。刘瑜在本书里大到从美国宪政背景,民主制度的发展变化,小到联邦党与反联邦党的政治立场,大小实事背后的分析,充分的深入浅出的分析了,美国民主的历史和现状,向只懂权利的中国人,剖析出美国民主背后的代价,也可以称作美国人民"自由"的代价。美国政治的两大支柱是联邦党的"精英治国"... 中国人普遍只具有"权力意识"缺乏"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只懂民主的皮毛,再好的制度要么形同虚设,要么意味着大到惊人的实施成本。刘瑜在本书里大到从美国宪政背景,民主制度的发展变化,小到联邦党与反联邦党的政治立场,大小实事背后的分析,充分的深入浅出的分析了,美国民主的历史和现状,向只懂权利的中国人,剖析出美国民主背后的代价,也可以称作美国人民"自由"的代价。美国政治的两大支柱是联邦党的"精英治国"(在政治互动中提炼理性)"充分制衡"(使任何权利的扩张不至于变成专断的权利),以及反联邦党的"平民自治"(为民主制度提供活力)"权力底线"(为权利扩张不断提供基础)。说到底就是通过三权分立,间接选举,限制选举,司法审查等方式把美国的民主设计成的"充分制衡"的机器。 (展开)
0 有用 Tony 2021-03-03
很早就读过,当时就让人失望透顶,不知道为啥分这么高,她另一本也是太虚高了,这几年买的失败的书之一,早就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
0 有用 Fyrsta 2021-03-02
看的第二本刘瑜,第一本是送你一颗子弹,第三本是观念的水位
0 有用 stickyunicorn 2021-03-02
只能算是随笔吧
0 有用 alpaca19 2021-03-01
这本书是我小升初的时候看的,当时应该根本看不懂,但是莫名其妙很多年后我学了这个专业,ps对于刘瑜我讨厌不起来,她的文笔无不展示她的聪明(相比起来周濂的文笔逊色很多)随笔随笔,当论文看有点要求太高啦
0 有用 pp222 2021-02-28
一本初读晦涩,深读有趣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