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怀疑者
- 章节名:孤独的怀疑者
*传统文化&国民性批判 鲁迅对于奴役现象异常敏感:想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代,坐稳了奴隶的时代。 立人:追求个体精神的自由,不是为着群体的利益,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 伪道学:自以为掌握了真理,以绝对的正确性树立文化思想上的权威 对底层人民:理解的同情,不对其理想化,庸众。 *为人生的文学 “中国人向来因为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骗,由此也生出瞒和骗的文艺来,由这文艺,更令中国人更深地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甚而至于已经自己不觉得。” 真诚,直面人生的文学。揭示病态社会中底层人民悲剧的文学。 “发表一点,酷爱温暖的人物已经觉得冷酷了,如果全露出我的血肉来,末路正不知要到怎样。我有时也想就此驱除旁人,到那时还不唾弃我的,即使是枭蛇鬼怪,也就是我的朋友,这才真是我的朋友。” *“寻什么乌烟瘴气的鸟导师!” 鲁迅与胡适:胡适在北大是中心人物,他是想做导师和国师,热心政治活动,与权力关系暧昧,对中国未来的制度建设颇有一套理论;而鲁迅是北大的边缘人物,也从来没想过去做什么年轻人的导师,他作为独立的知识分子颇有自知之明,因为他确实不知道中国的未来要怎么走,只知以真诚面对这一切。 “要前进的青年们大抵想寻求一个导师。然而我敢说:他们将永远寻不到。寻不到倒是运气;自知的谢不敏,自许的果真识路么?凡自以为识路者,总过了‘而立’之年,灰色可掬了,老态可掬了,圆稳而已,自己却误以为识路。假如真识路,自己就早进向他的目标,何至于还在做导师......青年又何须寻那挂着金字招牌的导师呢?不如寻朋友,联合起来,同向着似乎可以生存的方向走。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问什么荆棘塞途的老路,寻什么乌烟瘴气的鸟导师!” “我自己也正站在歧路上,——或者,说得较有希望些:站在十字路口。站在歧路上是几乎难于举足,站在十字路口,是可走的道路很多。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狭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负责。然而向青年说话可就难了,如果盲人瞎马,引入危途,我就该得谋杀许多人命的罪孽。 ” *革命 共党作为惟一反抗当局的势力,鲁迅是很重视的,但也非常警惕,合作可以有,但不能妥协到丢了自己的独立人格。同时鲁迅对革命也是看得非常透彻的,他大抵也知道共党上台后他的命运。 “革命,反革命,不革命。 革命的被杀于反革命的。反革命的被杀于革命的。不革命的或当作革命的而被杀于反革命的,或当作反革命的而被杀于革命的,或并不当作什么而被杀于革命的或反革命的。 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革革……。 ” “我觉得革命以前,我是做奴隶;革命以后不多久,就受了奴隶的骗,变成他们的奴隶了。” “记得在日本留学的时候,有同学问我在中国最大有利的买卖是什么,我答道‘造反’。” 鲁迅对冯雪峰说过:“你们来到时,我要逃亡,因为首先要杀的恐怕是我。” “其实革命并非教人死,而是教人活的。” *黑暗意识 《野草》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倘使我得到了谁的布施,我就要象兀鹰看见死尸一样,在四近徘徊,祝愿她的灭亡,给我亲自看见;或者咒诅她以外的一切全都灭亡,连我自己,因为我就应该得到咒诅。但是我还没有这样的力量;即使有这力量,我也不愿意她有这样的境遇,因为她们大概总不愿意有这样的境遇。”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 “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 “他终于在无物之阵中老衰,寿终。他终于不是战士,但无物之物则是胜者。”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再也没有什么值得期待,只是,无论如何得往前走!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