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坝--公共精神
- 章节名:大坝--公共精神
毛时代为了防止美帝的威胁启动了三线建设工程,把沿岸工厂转移到西南内陆省份。1980年邓小平掌权后取消了这一战略项目。三线建设项目在当时成为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沉重负担,在有些年份,花在这个项目上的经费占到了国家财政预算的50%。从来没有哪个大国如此大规模的队经济结构进行过重组——就连斯大林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无法与之相提并论——有人因此估计,三线建设对中国整个国民经济的破坏程度超过了文化大革命。尽管规模宏大,三线工程的实施和取消却相当隐秘。他们知道那一道道命令来自北京,把上海的工厂迁了过来。这一切都涉及军事,敏感而需要保密。 尽管对这段历史略知一二,我还是觉得人们对三峡大坝工程缺乏兴趣和漠不关心达到了不一般的程度。普通民众对于三峡大坝和下游城市移民的命运完全漠不关心。国外报纸对此项工程刊登了许多尖锐的评论,像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里也有一些愤怒的批评声。然而在大坝将会造成直接影响的涪陵,却看不到任何不快的迹象。在我居住的两年时间里从来没有听到哪个人对三峡工程有过不满。 跟大多数中国人一样,历史教他们学会了坚忍,对涪陵这样偏远地方的人们来说尤其如此。涪陵缺少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社区感。……近代以来的历史教导人们,要尽量少掺和公共事务,同时也伴随着对于公共事务缺乏了解意识……对于当地重大事务,涪陵人没有渠道获取可靠信息,再加上对公开抗议活动的严格限制,使得人们无法参与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他们既不期望,也不主动要求得到这样的信息。这种对公共事务的疏离是如此彻底,恐怕无法简单归咎为“后解放时代”的社会模式…… 涪陵的家庭关系十分紧密。不过这样的集体主义仅限于一些小团体、家庭、朋友和单位之内,这些紧密的社交圈也起到了一定的边界作用:既包容又排他。对于自己熟知的圈子外的人,一般涪陵人很少表现出认同感。e.g.你死我活的排队;公交车上的扒手“只要扒手没有侵犯到你本人,或者你的家人,那就不关你的事”;围观他人受难“那又不是我兄弟、朋友、我不认识他,看他受点罪还挺好玩”。在“群众”或者“乌合之众”的表情里,很难看出别的什么东西,除了那份痴痴的观望:出事了。涪陵人对待三峡工程的消极态度上,因为即将到来的变化对绝大多数人不会形成直接影响,因而他们漠不关心。 这里的小团体很多,也不乏爱国主义,但跟世界上其他地方一样,这种爱国主义的激发,既可能处于心系祖国的真情实感,可能是因为恐惧和无知。你可以操控这种恐惧和无知,告诉人们,尽管大坝可能会破坏江河与城镇,但却对中国意义重大。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