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作名: River Town
译者: 李雪顺
出版年: 2012-1
页数: 446
定价: 36.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译文纪实
ISBN: 9787532756728
内容简介 · · · · · ·
《寻路中国》姐妹篇、纪实中国三部曲序曲
奇里雅玛环太平洋图书奖
《纽约时报》、《经济学人》、《纽约客》、《时代周刊》《华尔街日报》、《国家地理》、《华盛顿邮报》联合推荐!
1996年8月底一个温热而清朗的夜晚,我从重庆出发,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涪陵。
涪陵没有铁路,历来是四川省的贫困地区,公路非常糟糕。去哪里你都得坐船,但多半你哪里也不会去。在随后的两年,这座城市就是我的家。
在这里,我有时是一个旁观者,有时又置身于当地的生活之中,这种亲疏结合的观察构成了我在四川停留两年的部分生活。
2001年,也就是这本书在美国出版的时候,一条通往重庆的高速公路通车了,一条铁路也正在修建之中,基本上再也没有人坐船去涪陵了。这座城市正在飞速发展着,在过去的二十年,那样一种转型变化的感觉——接二连三、冷酷无情、势不可挡——正是中国的本质特征。很难相信,这个国家曾经完全...
《寻路中国》姐妹篇、纪实中国三部曲序曲
奇里雅玛环太平洋图书奖
《纽约时报》、《经济学人》、《纽约客》、《时代周刊》《华尔街日报》、《国家地理》、《华盛顿邮报》联合推荐!
1996年8月底一个温热而清朗的夜晚,我从重庆出发,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涪陵。
涪陵没有铁路,历来是四川省的贫困地区,公路非常糟糕。去哪里你都得坐船,但多半你哪里也不会去。在随后的两年,这座城市就是我的家。
在这里,我有时是一个旁观者,有时又置身于当地的生活之中,这种亲疏结合的观察构成了我在四川停留两年的部分生活。
2001年,也就是这本书在美国出版的时候,一条通往重庆的高速公路通车了,一条铁路也正在修建之中,基本上再也没有人坐船去涪陵了。这座城市正在飞速发展着,在过去的二十年,那样一种转型变化的感觉——接二连三、冷酷无情、势不可挡——正是中国的本质特征。很难相信,这个国家曾经完全是另外一种模样,是19世纪西方人眼中“永远停滞的民族”。
2003年,三峡大坝一期完工后,不断上涨的江水将陆续淹没那些江畔之城,这多少令我有些伤感。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正是不断变革的对应面:贫穷、烂路、慢船。
这并不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时期内中国的某个小地方。从地理和历史上看,涪陵都位于江河中游,所以人们有时很难看清她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
在1996年至1998年间,我学会了热爱涪陵。能再次回到长江上的感觉真好,哪怕它的旧时激流只存于我的记忆之中。
“充满着坦率、热情、洞察力和亲历接触,《江城》雄辩地展示了鲜为人知的当代中国。读来精彩。”--哈金(美籍华裔作家,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
“如果你只读一本关于中国的书,那就是这本了。”-- 梅兆赞(英国资深记者、中国问题专家)
“何伟的笔下是真中国,是连一些生活在中国的青年人都不知道或拒绝认识的中国。”--《南方人物周刊》
作者简介 · · · · · ·
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伟,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以及《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的撰稿人。
他成长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哥伦比亚市,在普林斯顿主修英文和写作,并取得牛津大学英语文学硕士学位。海斯勒曾自助旅游欧洲三十国,毕业后更从布拉格出发,由水陆两路横越俄国、中国到泰国,跑完半个地球,也由此开启了他的旅游文学写作之路。
海斯勒散见于各大杂志的旅游文学作品,数度获得美国最佳旅游写作奖。他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中,《江城》一经推出即获得“奇里雅玛环太平洋图书奖”,《甲骨文》则荣获《时代周刊》年度最佳亚洲图书等殊荣。海斯勒本人亦被《华尔街日报》赞为“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
目录 · · · · · ·
第一部 1
第一章 顺江而下 3
城市 28
第二章 有中国特色的莎士比亚 35
插旗山 59
第三章 跑步 65
白鹤梁 104
第四章 大坝 110
乌江 137
第五章 鸦片战争 143
白山坪 166
第六章 暴风雨 174
第二部 197
第七章 暑假 199
神甫 237
第八章 中国生活 244
老板 268
第九章 钱 274
老师 309
第十章 农历新年 316
土地 348
第十一章 又一春 353
长江 384
第十二章 溯江而上 391
致谢 433
回到涪陵 435
译后记 441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想想吧,”我说道,“四个世纪前,莎士比亚爱上了一个女子,并为她写了一首诗。他说要让她的美貌永存——这是他的承诺。现在是1996年,我们在中国,四川,就在长江边上。莎士比亚从没有来过涪陵。你们没人去过英国,也没人见过莎士比亚四百多年前爱过的那名女子。可就在这一刻,你们每一个人都在想着她。” 教室里一片静默。通常,涪陵充斥着车船的喇叭声和建筑工地的喧闹声,可在那一刻,教室里鸦雀无声。在这一刻的静默里,既有崇敬,也有惊叹,我与他们感同身受。之前,我已经把这首诗朗读了无数次。但直到我站在涪陵的这些学生面前,聆听他们思考这十四行诗的奇妙时的静默,才真正地听到了它。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7页 -
如果某位女子跟已婚男人有了风流韵事,人们会说那个女子“偷人”,或者“偷汉子”。但没有“偷女人”这个说法。如果单身男子跟已婚女人有染,人们会说这个女子“水性杨花”。同样,这个词语不会用来指称男人。因此,就连语言都在捍卫男人,使他们的率性而为不受任何指责。中文在其他很多方面更是显示出性别歧视。你如果想把某个女人臭骂一顿,可以骂她是“臭三八”,因为三月八号是国际妇女节。 [...]总体上说,中国百分之六十六的农村劳动力由女性构成。社会学家认为,这种失衡现象正式女性自杀率高居不下——其中又主要发生在农村地区——的原因之一。农村的自杀现象很少因为贫困而引起,事实上,大多还发生在那些相对较为富裕和读书较多的农民身上。亚当的学生简奈尔就是这股潮流的经典案例:她不算穷,受教育机会远甚于其他农村女孩儿。但简奈尔的职业道路极有可能是回到家相当教书匠,对她这样聪明的人来说,这样的职业前景显得非常令人沮丧。我觉得,她对自己的潜力心知肚明,对自己暗淡的前景同样心知肚明:回到乡下当教书匠、早早地嫁人、生儿育女。到头来,她要么承受不了,要么全都承受。 [...]跟中国人生活的诸多方面一样,女性的独立问题已经走到了转折点,但这个过程似乎尤其艰难。 由于受传统的集体思想的影响,每一件事情都变得更为复杂起来。我在涪陵生活的时间越长,也就越惊诧于他们对于个体的看法——在我看来,我在西方社会所见和四川所见之间最大的差异正在与此。对涪陵的人们而言,自我意识大多是外来的,你对自我的认识取决于别人对你的认识。儒学的目的跟这个不谋而合,它严格地根据她与身边每一个人的关系来定位她的角色:她是这个人的女儿、那个人的妻子,同时又是另一个人的母亲,每一个角色都有具体的责任义务。这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相当有用,但这样的和谐一旦打破,她就丧失了自我身份认同,因而很难再把那些东西聚合起来。 [...]集体思维有可能是一种恶性循环——你个人...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303-305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江城"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江城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33 条 )
论坛 · · · · · ·
这一页看得我心肌梗塞 | 来自看书只读序言者 | 4 回应 | 2023-01-29 17:43:55 |
就我觉得这本书读起来,一股BBC滤镜感吗?一边反感... | 来自GeorgeWang | 7 回应 | 2023-01-22 20:01:05 |
删减内容 | 来自椿三十郎 | 9 回应 | 2023-01-16 01:11:59 |
一本外地旁观者的陌生国度游记? | 来自亦坚 | 2022-12-06 00:44:50 | |
何伟在纽约客杂志里写下了他在四川大学接受审查的经历 | 来自鹿川没有粪 | 4 回应 | 2022-12-04 07:26:14 |
> 浏览更多话题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
限时抢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1 )
-
Harper Perennial (2001)9.3分 541人读过
-
久周文化 (2006)9.0分 3052人读过
-
八旗文化 (2012)9.1分 808人读过
-
Harper Collins (2010)9.7分 313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摇滚穷三代,买书毁一生【第一辑】 (酋长夫人刘球球)
- 评分9.0~9.7(1000+人参与评价) (第五顾尘ᕦ)
- 2012这些书值得谈一谈——南方都市报选 (山鬼2.0)
- 看到漂亮的书面就想把这本书收入囊中啊 (心之旋影)
- 新周刊深夜读书2012(上) (default:)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江城的评论:
feed: rss 2.0
75 有用 左胸上的吸盘 2012-07-31 21:16:13
可读性还可以,作者的观察跟译者的翻译赢了分。作者的一些举动老让我想起传教士,我可不会对异国陌生人群的政治观历史观有这么大的兴趣(勾引七八岁小孩让他们谈论政治话题),简单说,就是书可读性还行,但是作者有时候也讨人嫌——你又不操人家,老关心人家的政治倾向干嘛啊,真他妈讨厌
79 有用 邓安庆 2013-06-05 23:18:58
太好看了!写得好,翻译也好。
517 有用 王坏 2012-07-28 13:06:43
没有一个译本比李雪顺本更好的
713 有用 希夷子 2012-03-06 23:28:42
一个温柔的旁观者,纷繁混乱的描述下,隐藏不住悲悯之心
83 有用 Paradox 2015-03-01 23:32:05
阅读老外撰写的有关中国之书籍最有趣的一点便是视角的独特性。很多本国人根本不会注意到的细节,被不同文化的外来者注意并放大,从中发现新的含义。这本书从结构上而言是松散不成一体的,但正是因为他如流水账般的观察记录,使得我们可以回顾世纪之交偏远西部一个落后小城中折射出的国民性。无论经济如何发展,国人的精神世界却滞后了,这是读完整本书后最令人难过的。
0 有用 巫之垚 2023-01-30 04:35:16 德国
作者用亲疏结合的观察视角和高超的叙事技巧将他在涪陵的见闻经历加工、打磨、抛光,让日常生活嵌入文学性的主题,使其变得很具可读性和人文思考。他的观察和写作折射出大量中西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体验中自我割裂的矛盾感,同时也有作为外来者的旁观和疏离,将他对国人复杂性描摹得切实中肯。我个人很喜欢他的写作方式,尤其是在每一章节的后半段穿插对地理景观的描写和历史回溯:白鹤梁、大坝、乌江、白山坪,我的想象力常常追随着他... 作者用亲疏结合的观察视角和高超的叙事技巧将他在涪陵的见闻经历加工、打磨、抛光,让日常生活嵌入文学性的主题,使其变得很具可读性和人文思考。他的观察和写作折射出大量中西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体验中自我割裂的矛盾感,同时也有作为外来者的旁观和疏离,将他对国人复杂性描摹得切实中肯。我个人很喜欢他的写作方式,尤其是在每一章节的后半段穿插对地理景观的描写和历史回溯:白鹤梁、大坝、乌江、白山坪,我的想象力常常追随着他的文字穿过时空隧道抚摸90年代的涪陵。 (展开)
0 有用 bananarepublic 2023-01-29 15:36:36 湖北
“我们在路上交错而过,然后又继续各奔东西。”
0 有用 hellowen 2023-01-29 13:57:16 浙江
大量细节的描写,让我这个本土人从另一视角看到了我们自己的文化特征与优缺点。里面不乏很有趣又讽刺的段落,比如在讲述作者看“爱我中华mv”时的感受,作者写道:“那歌曲的结尾时,特别选了少数民族的代表在长城上载歌载舞,穿着传统服装,唱着他们多么爱他们的中国。每次我看时,我都想:你们的中国修筑了那城墙,为了把你们给挡在外面。”
0 有用 漂流迷宫 2023-01-29 11:13:47 广东
有点意思看看老外怎么看我们
0 有用 乌云典当记 2023-01-28 22:54:51 广东
旁观者,理性客观,一针见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