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页 第四章第三节
- 章节名:第四章第三节
- 页码:第307页
就此分析,邓彰贤的背后有官方色彩的义勇,何玉成的背后有乡绅色彩的社学,林福祥的背后则是家族色彩的水勇,唯独韦绍光的背后似乎一无所有,只是一些自发的农民,尽管广东省文史馆的调查提及参战的打石工人、丝织工人时,都指明了他们的“行会”组织。但是,从广东省文史馆的�可看见一些迹象,当时参战的一些农民,后来为天地会的大小首领。 由此可以概略地分类:官府的义勇,乡绅的社学,农民(下层民众)的会党。所谓义勇,即团练,是官府不出资不征调的由乡绅控制的保卫乡里的武装。当官府将组织义勇的责任和权力交付乡绅时,乡绅原先组织的社学(或其他组织)立即便获得了义勇的称谓。关于这一点,在后来的广州反入城斗争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义勇也罢,社学也罢,其主要成员为农民(或下层民众)。当义勇社学会党三方都在发展时,一个农民就有可能同时兼有三种身份。会党虽属下层民众的秘密组织,为官府所极力压制,但其首领亦有中上层人士,某些人就是乡绅。因此,会党与社学之间也摆脱不了干系。有些表面上由乡绅组织的武装,实际上就是公开化的变相的会党。这在后来的红兵起义中有突出的表现。 由此可见,把上述三类组织界线分明地化分开来是很困难的。实际上,当这些组织(尤其是官府压制的会党)进行抢劫、与官兵械斗、为外国人提供劳务或食物、从事鸦片走私、甚至仅仅不愿与官府合作时,即刻又成为官府指责的“汉奸”。 就三元里民众抗英的具体情况来看,组织能力当属士绅为最强,各种长红、檄文也出自他们的手笔。他们的公开活动,也不会引起官府的疑惧,反而得到了事后的承认和赞许。作为秘密组织的会党,此时尚无挑大梁唱大戏之可能。但是,当何玉成的“柬传”能在一天之内于“南海、番禺、增城连路诸村”生效时,人们也不免怀疑,何氏的“怀清社学”能有这么大的号召力?有无会党的暗中操作?要知道,当时的天地会(三合会)是一支遍及中国南方的地下军! 引自 第四章第三节 可以参见《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第二,三章中关于清末中南部民兵和地方武装的组织与结构的分析
85人阅读
翳生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307页 第四章第三节
-
第600页 读后思考
除了全书的主旨和观念以外,吸引我的是作者对整个清代官僚制的描述 按照钱穆先生的说法,清代...
> 查看全部2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