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章节名:1
马歇尔·麦克卢汉1有一句著名的警句:“媒介即信息。” 他认为,深入一种文化的最有效途径是了解这种文化中用于会话的工具。 我年轻时研究过《圣经》,在其中我获得了一种启示: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 我们对语言的了解使我们知道,语言结构的差异会导致所谓“世界观”的不同。人们怎样看待时间和空间,怎样理解事物和过程,都会受到语言中的语法特征的重要影响,所以,我们不敢斗胆宣称所有的人类大脑对于世界的理解是一致的。 在制造分秒的时候,钟表把时间从人类的活动中分离开来,并且使人们相信时间是可以以精确而可计量的单位独立存在的。分分秒秒的存在不是上帝的意图,也不是大自然的产物,而是人类运用自己创造出来的机械和自己对话的结果。 ……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漠视日出日落和季节更替。 引自 1
我们认识到的自然、智力、人类动机或思想,并不是它们的本来面目,而是它们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的内容。 引自 1
我们可以说我们对于法律事实的理解存在共鸣的冲突:一方面,人们仍然相信口头语言的威力尚存,只有口头语言才可以代表真理;另一方面,人们更愿意相信书面文字的真实性,尤其是印刷文字。 对于真理的认识是同表达方式密切相联的。真理不能、也从来没有,毫无修饰地存在。它必须穿着某种合适的外衣出现,否则就可能得不到承认,这也正说明了“真理”是一种文化偏见。 我的观点仅仅是说:一种重要的新媒介会改变话语的结构。实现这种变化的途径包括:鼓励某些运用理解力的方法,偏重某些有关智力和智慧的定义以及创造一种讲述事实的形式,从而使某个词语具有某种新的内容。 我说的只是以电视为中心的认识论污染了大众交流和相关活动,而不是说它污染了一切。 引自 1
62人阅读
tian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序
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年》中预言人们将会遭受外来压迫的奴役,失去自由,我们的文化成...
-
1
-
没看懂的地方 理解能力硬伤啊
我认为,任何一种媒介都有共鸣,因为共鸣就是扩大的隐喻。不管一种媒介原来的语境是怎样的,...
-
4
从16世纪的伊拉斯谟1到20世纪的伊利莎白·爱森斯坦,几乎每个探讨过阅读对于思维习惯有什么影...
> 查看全部6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