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页 第三章 知觉:看到什么就是什么
- 章节名:第三章 知觉:看到什么就是什么
- 页码:第73页
3.1 知觉历程 在我们有限的感官经验外,有太多的事情正在进行着,以至于我们所谓的现实其实只是真实世界的一小部分。 选择。因为我们身边的信息量超出了我们所能处理的限度,所以知觉的第一个步骤便是选择我们要注意的主题。以下因素可解释我们为何注意某个主题,同时忽略其他部分:刺激的强度、重复的刺激、动机。 组织。从环境中选择信息后,我们必须用有意义的方式组织这些信息。我们所使用的知觉基模塑造了我们与人沟通和理解别人的方式。 刻板印象。在我们选好一种分类的组织基模后,我们便使用那套基模来归纳和预测。 符合刻板印象的三个特征:通常以容易辨认的特征将人分类;把一组特征诸于某一类的全体成员;将一组特征用于该类型的任何一个成员。如果我们陷入这种刻板印象,我们便会寻找单一事件或行为,来支持我们这些不正确的信念。 为了去除来自刻板印象所造成的沟通障碍,一个有效的方法便是去除对别人的分类,给自己一个只把对方视为一个个体的机会,而不要一味假定“他拥有被你归入的类群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断句。不同的断句,会造成各式各样不同的沟通问题。 诠释。在我们选择和组织我们的知觉后,我们以某种方式对其加以诠释,使之具有特定的意义。以下有几种因素能够影响我们诠释的方式: 交情深浅,那些和我们有交情或者我们想要和他建立关系的人,总是比其他人让我们看的顺眼;过去的经验;对人类行为的假设;态度,我们持有的态度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别人的行为;期望,期望塑造你对外界刺激的诠释;资讯;自我概念;关系的满意度,同一个行为在彼此关系好坏不同时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意义; 协商。到目前为止,我们都聚焦于讨论知觉的三个元素:选择、组织和诠释,这都发生在我们这些个体的心中。但是知觉并不是孤立的活动,很多感受发生在两人之间或一群人中,他们互相影响彼此的知觉,并且想要达成共识的知觉。这个过程被称为协商。 3.2影响知觉的因素 生理因素:感官。年龄。健康。疲劳。饥饿。生理循环。心里挑战。 文化差异。 社会角色:性别角色。职业角色。 自我概念。最后一个影响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如何与人互动的因素便是自我概念。大多数研究显示:高自尊的人比较有可能对别人有较高的评价,低自尊的人可能对别人有较低的评价。你个人的经验可能支持下面的说法:低自尊的人常常愤世嫉俗、认为别人心怀不轨,而高自尊的人常常从正面的观点看别人。正如一位作家所言:我们别人身上发现的特质,是我们无意识投影在别人身上的影像。当我们一位我们正在往窗外看,也许连我们自己也不知道,我们实际上是在看镜子。 3.3知觉的倾向 对人严厉,对己仁慈 我们评价自己时往往比评价别人更为宽容,会试图说服自己和别人“我的本意是善良的”。我们倾向用最宽容的条件裁断自己。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倾向称为自利的偏误。当别人遭遇不幸时,我们常将问题归咎于对方个人因素,而自己遭遇不幸时,我们就将问题归咎于外在因素。 强调别人的缺点 我们偏向留意别人的负面印象甚于正面印象。(所以简历里不要写缺点!) 最明显的最有力 我们容易被显而易见的事件所影响。 先入为主 留恋于第一印象,根据自己的第一印象进而给人贴标签是知觉过程中无可避免的一部分,这些标签是产生诠释的方式之一。 心理学家提出光环效应来说明对于具有某个正面特质的人,我们是如何将所有的正面印象都住加诸到他身上的。尤其是由于第一印象往往来自生理上的外貌吸引力,我们很容易将正面特质归属到“长得好看”的人身上。 “你永远没有第二次机会重塑第一印象。” 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低自尊的人会猜想别人以不利于自己的方式看待自己,高自尊的人会猜想别人以对自己有利的方式看待自己。 3.4知觉检核 如果我们一厢情愿第认定给我们对事物的解释就是事实,恐怕会产生很多严重高度人际困境。就像大多数人一样,我们也不喜欢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原因草草下结论。即使你的诠释是正确的,然而义正言辞、一针见血的评论很可能让对方产生防卫。 知觉检核的要素 知觉检核完整的程序包括三个部分:描述你注意到的行为。列出关于此行为至少两种可能的诠释。请求对方对行为诠释的澄清。 知觉检核是帮助你正确了解别人的一项工具,它并不假设你的第一印象是正确的。因为它的目的是相互了解,所以这个迈向沟通的检核需要彼此协力合作。除了得到更精确的知觉外,这个检核借着维护对方的面子来减少对方的防卫。知觉检核采用更谦恭的途径表达或暗示:“我知道没有其他线索的帮助,我不够格对你下判断。”而非直接说:“我知道你在想什么。” 知觉检核的考量 知觉检核不是一种处处皆有效的机械共识。它有下列决定因素: 完整性。有时知觉检核不需要囊括前面所列的所有部分就能奏效。 非口语的一致性。只有当你非口语的行为反映出你口语所表达的开放态度时,知觉检核才能成功。 文化支配。知觉检核这种有话直说的方式,在低语境敏感文化中奏效的机会最大。另一方面,高语境敏感文化中“以和为贵”可能优先于“把事情讲明白”、在高语境敏感文化中的沟通者采用间接的方式了解彼此,较有可能视知觉检核这类坦白方式为潜在的窘境。 保留颜面。除了澄清意义之外,知觉检核有时能以一种保留颜面的方式使我们在跟别人讨论问题的时候不至于直接威胁或攻击对方。 3.5同理心与沟通 同理心的定义 同理心是从某个人的角度来体验世界,重新创造个人观点的能力。也许我们不可能完全体会到另一个人的知觉,但若付出足够的努力,我们的确可以更了解世界对他的意义。 它包含三个面向:第一,同理心包含获得知觉——一种采用另一个人观点的尝试,这需要终止你的论断,将自己的意见放在一边,同时试着去了解对方。第二,是同理心的情感面向,使我们更贴近地去体验别人的感受,去感受他们的恐惧、喜乐、伤心等感觉。同理心的第三个面向是真诚地关心对方的福祉,不光是和对方有一样的想法和感受,而是更进一步,真实地关心他们的福祉。 枕头法:建立同理心的工具 知觉检核是澄清潜在误会的一个好用又简单的工具,但是有些议题太复杂、太严重,以致难以使用这个技巧。 枕头法即从每一个不同的观点看议题,几乎总是能得到有价值的洞察。 立场一:我对你错。当我们再看一个议题时,这是我们通常会采用观点观点。我们立即从我们的立场,看到我们的对以及别人的错,而对方恰好和我们的立场相反,这一个立场毋庸赘述。 立场二:你对我错。这是你转换视角,尝试用最强而有力的相反论点,来解释对方如何以不同的观点看此议题。除了认出对方立场的长处外,这也是唱反调的人挑毛病的方法之一。 立场二的目的是找到方法,以理解其他人为什么用你原先无法苟同的方式行事。 立场三:双方都对,双方都错。从这个立场,你承认了彼此的长处和弱点。如果你在立场二里表现的不错,很清楚的,双方都有优点和缺点,用更公平的方式看待此事能让你比较不会吹毛求疵,也比较了解对方的观点。 立场四:这个议题不重要。这个观点将帮助你了解到,这个议题并非如同你想象的重要。虽然起初很难将某些议题看做无关痛痒,但是大部分的事情思考一下后,就会发现它不像我们所原先认为的那么重要了。我们很容易为了争辩一个议题而越陷越深,以致忘了在其他方面两人的观点是非常接近的。 结论:四个立场都具有真理 在了解这四个立场后,最后一步就是认识到每一个立场都有些优点,虽然逻辑上不能存在一个既对又错、既重要又不重要的立场。你自己的经验将显示:你探索过的立场都有些真理,而第五个立场与大部分人带进议题的“你对我错”的观念非常不同。在你从五个立场看过这些议题后,你也许已经发现了新的思考模式,这些思考方式也许未必能够改变你的想法,甚至不能解决手边的问题,但它们可以增加你对别人立场的容忍度,并因此改善沟通的气氛。 3.6摘要 发生在世界上的许多事情超过人所能理解的范围,我们靠着这四步骤的过程将环境的信息赋予意义:从环境中选择某些刺激,将它们组织成有意义的形式,参考过去经验、对人类行为的假设、期望、知识、个人心情来形成我们的诠释,并借由我们与别人分享的叙事来跟别人协商这些资讯。 有很多因素会影响我们如何选择、组织、诠释和协商信息。生理因素、例如五官的性能、年龄、健康都扮演了重要角色;文化背景、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也会影响我们看世界的方式。 要验证我们对别人行为的诠释是否正确,知觉检核是一项很有用的工具。同理心是经验别人观点的一种能力,同理心与同情心不同,同理心比较能接近别人的经验,也不需要赞同或可怜对方。枕头法是增强同理心的方法之一,它包含五种观点看同一项议题。
梦旅乌鸦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49页 第二章 认同:自我的塑造与展现
我曾听过一个80岁的婆婆面熟她年轻时候的话。“当时我还是一个少女的时候啊!”她说,“不会...
-
第39页 第二章 认同:自我的塑造与展现
2.1 沟通和自我概念 所谓自我概念,就是指你对自己所持有的相当稳定可靠的知觉,就好像一面特...
-
第73页 第三章 知觉:看到什么就是什么
-
第105页 第四章 情绪:适时适地传达感觉
4.1什么是情绪? 生理的因素 当一个人有强烈的情绪时,身体会出现许多变化。 非口语反应 并非...
-
第137页 第五章 语言:既是障碍又是桥梁
5.1 语言是符号 在自然界中,信号与实物的表征有直接的关联。这并非武断地陈述自然界信号与象...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