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第一篇
- 章节名:国富论第一篇
耗费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断断续续的读完了国富论的第一篇,用郭大力和王亚楠两位老前辈的标题就是《论劳动生产力改良的各种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一招来分配给人民各阶级的自然秩序》。。。。汗,民国时期的语言现在读起来确实很拗口,再加上亚当斯密的“英文古文”,和实习出差的间断,使得这一篇的阅读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没有形成体系化的思考,只是抓住了斯密思想的零星闪光点。哎,没办法,对于这种大部头的书断断续续的阅读效果确实不好。但有闪光点总算还是有所收获,姑且瞎白活两句吧。 斯密的论述,从劳动分工开始。在分工的深化之前的原始社会,人类以个体或家庭为单位,生产自身生存所需要的所有物质资料,大到房屋、粮食,小到衣服,针线。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素质、技能、智力的不同,所以擅长的生产活动也有差别,身体强壮的人可能擅长建筑,心灵手巧的人擅长针线,懂的气候变化的擅长播种。但是,当这些人从事自己不擅长的活动时,生产的效率就大大地收到了限制,整个社会的生产水平也就停滞不前。有了劳动分工后,情况就有了改变。所有社会成员都可以从事自己最擅长的生产活动,并且,由于反复地操练同一生产,在学习曲线的作用下生产效率因此大大提高。斯密用那个经典的制针的例子印证了这一现象。分工之后,个人单位时间内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得全社会的生产效率也随之提高,再加上工业革命以来,机器的改良和有组织的管理,全社会的物质财富较之以往极大地丰富。 但是,个人生产的只是自身擅长的一种产品,但是其他的生活必需品都必须仰仗别人生产。商品交换应之产生。每个人将自己生产的产品中除满足自身需要的那部分之外,用作换取其他生活必需品,通过这一交换过程,使得个人生产效率的提高成为了全社会的福祉。而交换,就需要确定交换物品的价值。交换初期的主要形式是物物交换,每一物品都可以成为其他物品的价值尺度。但是,如此一来价值尺度的不统一性给交换进程添了不少的麻烦,因此,经过长期的改良和实践,货币成为了最终的交换等价物。 接下来,斯密开始论述产品、劳动、价格、需求、供给、生产力发展等等要素之间的关系,具体内容由于太过复杂,且间断的阅读没能深刻地把握其精髓,因此在这不做叙述,留待下次阅读更深入地把握之后在详细阐述。其实主要的还是那些与需求供给曲线相类似的东西(什么产品或劳动供给增加,价格下降等等)。斯密认为,商品的价格应该能够补偿劳动工资、资本利润以及土地的地租,而生产力的变化、法令政策的改变等多重因素都会影响商品的价格,商品价格的变化反过来也会对其产生影响。具体章节包括《论商品价格的构成部分》、《论商品的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劳动工资论》、《资本利润论》、《论劳动与资本因用途不同工资和利润亦不均等》、《土地地租论》 在土地地租论一章,斯密花了大约90也的篇幅,对土地地租和银价变动做出了阐释。斯密认为“一切社会状况的改良,都有一种倾向,直接或间接,使土地的真实地租腾贵,使地主的真实财富增大,使地主对于他人之劳动或劳动生产物,有更大的购买力”。例如,在原始社会,谷物的生产水平较低,大批的田地荒芜或被用于放牧,因此,使得谷物的价格较为腾贵。此外,家畜的攻击过剩使得其价格低贱。高价格使得生产谷物不仅能够支付农民的工资,农业家的利润,还能偿付地主的地租。在地租的驱使下,更多的地主大片的开耕荒地,并投入财务改良农业生产。随着农田的开垦,用作畜牧的土地减少,在加上这些土地草质的低劣,使得家畜的供应量不足以满足市场的需求,肉类的价格也因此上涨。而价格的上涨使得地主愿意将更多的耕地用于畜牧。“假若价格的优越程度,超过了这限度,则必有更多的谷田,该做农场;假若价格的优越程度,没有达到这限度,则用作牧场的土地,一部分又必该做谷田。” 依我看来,在土地地租论中,最有趣的论述是本章小结。在小结中,斯密提到“年产物的全价格,自然分解为土地地租,劳动工资,及资本利润三部分。这三部分,构成三个阶级的人民的收入,一有地租生活,一由工资生活,一由利润生活。此三阶级,是构成文明社会的三大主要基础阶级”。 “第一阶级即地主阶级的利益,与社会一般利益,密切相关,不可分离。促进社会一般利益之事,亦必促进地主利益,妨害社会一般利益只是,亦必妨害地主利益”。想想古代的帝王,谁何尝不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呢,国泰民安,则不但可以青史留名,还可以保住锦衣玉食的生活,民生凋敝,则未免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然而,正如曹刿所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地主)不用劳力,不用注意,更用不着任何计划与打算,就自然可以取得收入,这一阶级所处地位安乐稳定,自不免于懒惰,懒惰,不但使他们无知,并使他们对于一切公法的结果,不能用思想来预料或理解”。多少帝王像是被冷水煮的青蛙,丧失了危机意识,忘却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千古定律而丢掉了大好河山。“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第二阶级即由工资生活的阶级的利益,也同样与社会利益密切相关。”但是,普通的老动者作为个体,力量微不足道,一方面“当社会实富入于停止状态时,劳动者的工资,马上就会低落,只够他们抚养家族,维持种类。。。。。。劳动者在繁荣社会不能享受地主阶级那样大的利益,在甩尾社会却要蒙受任何阶级所经验不到的痛苦”,另一方面“劳动者的利益,虽然于一般利益密切相关,但他们没有了解一般社会利益的能力,更没有理解本身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切”。确实,贫民百姓的眼中最重要的还是油盐酱醋,什么家国天下,总归还是口头上喊喊,整天埋头工作,挣取足够供养一家的收入,就是我们生活的全部。怎样使“小民”的眼界放宽,不在整天着眼于蝇头小利,能够把组织甚至国家的利益与自身的利益结合起来?德鲁克在《工业人的未来》一书中提到的功能社会可谓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在一个功能社会中,所有的员工在组织中都拥有相应的身份和地位,而不再是“被社会放逐的人”,因此,人们不在是为了工作而工作,为生计而工作,他们有了更宽广的视野,有了对组织乃至国家的忠诚与责任,社会中迷茫、怨恨的情绪逐渐消除,整个社会“虽不完美,但至少看起来可以忍受”。在读了斯密的论述后发现伟人的思维往往不谋而合。 “第三个阶级,及赖利润生活的人。资本使用者的规划和设计,对于劳动各种重要作用,加以制驭指导,但他们这一切规划设计,却以利润为目标。。。。商人的利益,常常在若干方面,和公众利益相异。。。扩张市场,缩小竞争,无疑是一般商家的利益,可是前者对于公众虽十分有利,后者却与公众利益相反”。的确,资本投入者(现在时企业管理者)拥有另外两个阶级没有的见识、能力,他们依靠勤勉努力,创造者极大的财富。然而,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使得“第三类人”往往做出一些违反道德,违反公共利益的事情。试想,唯一的“明白人”带领着一群盲者走向火坑,这是怎样的罪恶,这是怎样的悲剧。当良心和道德已经可以折换成金钱,整个人类的文明体系也将面临崩塌。“社会责任”、“管理者的合法性基础”,德鲁克给出过解决问题的良药,尤其在“机构性社会”和“员工社会”,一个企业的宗旨,一个社会的普世价值,需要管理者这一新型群体来守护。伟人在这一问题上又一次不谋而合。“经济学家不讲道德”,屁话!
天干物燥123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国富论第一篇
-
国富论第二篇
第一章 论资财的划分 1. 资本可用来生产、制造或购买物品,然后卖出去以取得利润。这样使用的...
-
国富论第三篇 诸国民之富的进步
“按照自然的顺序,进步社会的资本,首先是大部分投在农业上,次之,投在制造业上,最后,投...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