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页 革命
- 章节名:革命
- 页码:第207页
革命的真正目标本应是建立一个真正的公共领域,在这个领域中能够实现真正的自由。但贫困问题,以及由贫困问题带来的同情,对革命动机的无限制的探究,使的革命走上了歧途。“革命最终失去的是对从暴政下解放出来和自由地去建立公共领域的区分。”
因此,现代革命见证了最极端的社会形式——大众贫困,和最极端的政治形式——从头开始建立一个共和国一个阿伦特所说的新秩序社会之间的对抗。这里存在着两种强大的、特征鲜明的人类品质之间的真正悲剧性的冲突。一边是感情,比如同情,虽然在公共生活里找不到一席之地,但显然是完整的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另一边是对自由的追求,让行动的和言说的人在公共领域里聚在一起的能力。在阿伦特看来,如果我们要成为我们所是的“谁‘,这种能力就是基础。 革命在现代世界的命运非常有力地表明,哲学与科学在为我们指示走出困境的道路方面是失败的,它们甚至加重了这种困境。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阿伦特与马克思思想上的妥协在《论革命》中结束,该书强化了她的一个贯穿始终的观点,即对资产阶级社会中的那些加强必然性束缚、破坏自由的力量而言,马克思主义不但不是一种挑战,而是一种坚决的支持。 革命理论不能从概念上把握它要解释和证明的现象,……政治哲学无法阐明新的经验,……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雅典伯里克利时代之后,那时“行动的人和思想的人分道扬镳,思考开始彻底从现实、尤其是从政治事实与经验的束缚中摆脱出来”。 引自 革命 但现代科学的工具理性却将人自身最终也包括进去,意识形态被作为观念的“科学”来左右革命活动的倾向,这种科学认为历史过程具有不可避免性,历史事件会根据观念的决定论逻辑而展开。
因此,所有现代革命都存在一个可悲的缺陷,即革命以后的思想无法牢记革命的精神、自由、行动及公共领域的精神。与思想的健忘相一致,革命又不能建立持久的制度以证明真正政治的这种精神,这就加剧了思想的健忘。……必然按照自己的形象来塑造自由,对必然性的私人关切侵犯了公共领域。 革命本是最能够意识到自己是以建立自由为基础的,但最终却最容易受到市场需要所造成的那个基础之败坏的伤害。 引自 革命 自由和市场需要是那样截然对立的吗?
62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