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页 卫灵公第十五15·35
- 章节名:卫灵公第十五15·35
- 页码:第167页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引自 卫灵公第十五15·35 仁本身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词汇,在论语中你可以找到各种各样出自不同人口中的“仁",那么民众之仁与君子之仁一吗?很显然是有差别的,仁在普通民众那边应该只是我们平常所谈及的道德,是一种泛化的潜意识和先验的概念。而在君子那里则更强调个人自身对于伦理或者人格的标识。 钱穆《论语新解》:此章勉人为仁语。人生有赖于仁,尤甚于其赖水火。蹈水火,有时可以杀人,然未有蹈仁道而陷于死者,则人何惮而不为仁。或疑杀身成仁,此非蹈仁而死乎?不知此乃正命而死, 非仁有杀身之道也。庄周讥以身殉名,此则惟生之见,而不知生之有赖于仁矣。 钱穆认为这是一句勉励人的话,但我认为要普通百姓将仁上升到要死要活的高度是不是有点不切实际或难为他们了。在我看来,民众的所需要的”水火“远要比仁来得实际,在某些时候也更加的迫切。但我无意否认仁对于民众的重要性。就好比你说我靠道德活着,那是喝高了,但说道德甚于水火,程度有点高了。当然普通民众如果能达到仁的自我认识,很大一部分程度是后天的社会大环境影响的,但是如果达不到,不应该对其过于苛责,民众不能像君子那样尽善尽美,但是瑕疵是允许的。民众首先需要的是底线的道德,次而是水火,在次是仁。当然当底线伦理与水火发生冲突时,我个人认为应当选择底线伦理。
望求菩萨来电话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115页 先进篇第十一10·20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首先来看一下孔子对于善人的阐述,他分别在述而...
-
第166页 卫灵公篇第十五15·29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杨伯峻在注释里面提到,郑皓在《论语集注述要》说:此章最不烦解...
-
第167页 卫灵公第十五15·35
-
第180页 阳货篇第十七17·5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 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子曰:“夫...
-
第30页 八佾篇第三3·19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钱穆《论语新解》:...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