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页 第一章 我是谁?佛教徒,还是荣格心理分析师?
- 章节名:第一章 我是谁?佛教徒,还是荣格心理分析师?
- 页码:第31页
这些心理分析的鼻祖门竭力使他们的个人经验客观化,以示其结论的普遍性,也希望能借此使他们的理论被大众所理解、接受和运用。但是,只要观察者所深深陷入的是其个人的现象,其情形就会与现代自然科学的理想大相径庭。 那么,又为什么需要这种“不科学”的东西呢?有些寻求心理治疗的人问医生:“为什么我三岁时母亲就去世了?”自然科学家会回答说:“因为她得了肺结核。”“当时许多人死于肺结核。”或者说:“当时没有医治肺结核的药物。”但提问者并不买账,他想要知道的是:“为什么年仅三岁,母亲必须得死去,把我孤零零地撇在世界上?”这种现象与自己的关系才是这个人力图把握的,但自然科学家却把个人与现象分开来进行研究。而要妥当地回答这一问题,心理分析师就必须准确地理解这种现象与个体的相互关系。 在现代社会,自然科学与技术的迅速发展,已使人类可以自由地控制、操纵各种物体和条件,以实现我们的种种愿望。事到如今,我怀疑人类是否过于自信、过于看重自身的利益。我们现在认为科学知识可以使我们理解一切,臆想自己能够且应该无所不能,为所欲为,可以毫不迟疑地任意操纵、控制任何事物。由于科学思维的根基是客体与自我的分离,智性思考又凌驾于一切之上,于是我们就注定要成为“关联丧失症”的受害者。事实上,几乎所有寻求心理治疗的人,都是不同程度的受害者。 引自 第一章 我是谁?佛教徒,还是荣格心理分析师?
89人阅读
mi4444d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25页 前言
在首次费伊讲座前夜的晚会上,我发表了一场讲演,开始几句话是这样的:“据称,一个日本人在...
-
第31页 第一章 我是谁?佛教徒,还是荣格心理分析师?
-
第44页 第一章 我是谁?佛教徒,还是荣格心理分析师?
付费就要得到一些东西,要看得见、摸得着的,那个时代就是这样。 (1965年)
-
第46页 第一章 我是谁?佛教徒,还是荣格心理分析师?
伟大母亲的消极原型在日本无处不在,不光是他,而是几乎所有的日本人——当然包括我——都受...
> 查看全部7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