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页 人生创意学 站在原点看新的可能 第二层
- 章节名:人生创意学 站在原点看新的可能 第二层
- 页码:第5页
当你觉得自己老是被害者时,你就会不自觉地老是吸引各式各样的加害者前来,与你一起演对手戏;如果你老觉得自己被冤枉,你就是一直在吸引误解你的人出现;如果你常觉得自己是被抛弃者,眼前无论是谁,都会不知不觉地变成了想抛弃你的人;如果你常觉得自己被控制,很不自由,就是因为你内在的依赖性,吸引了控制者前来。要去问自己,为什么老是一再吸引这样的人、事、物?自己身上有哪些不自觉的特质与沟通模式,让这样的情形一再发生?自己的负面念头有多么密集,以致这样的状况重复出现?这样的概念称之为吸引力法则(LOA:Law of Attraction,有的译为宇宙引力法则)。 吸引力法则可以帮助你看到自己正在吸引什么样的模式前来,进而去打破、重设自己的模式。 《通灵工作坊——绽放你内在的直觉力与灵性潜能》(The Psychic Workshop)书中亦提到:“在我们了解因果轮回之前,我们只知道加害者是伤害行为的发生因,却不知被害者同样吸引了加害者;更深一层的解释是,双方都在寻找对方,以便学得一课,或是回复平衡,也可能是为了中和一个毁灭性的欲望(通常是无意识的),此一欲望将两人绑在一起。” 引自 人生创意学 站在原点看新的可能 第二层 就像当年李总说的,你的钱包被偷了,除了要怪小偷行为不正,还要怪自己防范不当。你被人强奸了,除了要怪强奸犯自我控制力差,还要怪你穿的太风骚。你的一切在勾引犯罪,在引诱伤害。 你和隐藏的犯罪分子,以绝对的吸引力,互相牵扯着。 所以,你注定要被伤害。 这是我生命中,具象的人,举的具象的例子,关于具象的事实。 如果引申到心理层面。 我想,这应该就是这个被前辈总结出来的传说中的LOA法则吧。 记得高三那会儿,朋友患上了轻度抑郁症。因为高考压力。 那时,在大中国,是不被重视心理疾病的时代。 当然,在这时的大中国,也是不被重视心理疾病的时代。 即使是省会城市的医院,也很难找出一家像样的心理诊所,一个心理咨询师。 她并不相信她去的那家医院,和那个心理医生,以及那个心理医生给开的药丸。 但,她确信她患了疾病,严重的心理疾病 就像我也无比确信我患了被害妄想症一样 我们在病态心理中,心理更加病态 就像长了疮毒似的。不停的否定自己,否定周遭的人或物。否定现在否定未来。逃避,吸引被逃避。压制,吸引被压制。不自由,吸引被不自由。杀了自己,吸引别人杀自己。 她觉着全世界都抛弃了她,于是自闭,于是封锁与周遭人对话的门,整日郁郁寡言,动辄失声痛哭,却不曾与人交流。 殊不知,是她自己先抛弃了世界。 我觉着全世界都加害于我,于是暴躁,易怒,大喜大悲,逢人便躲,极端了,就大吼大叫,如同一只乱吠的狗。甚至自残。 殊不知,是自己一股脑儿的要往悲观的枪口上撞。 我们压力太大了,太大了。 是隐形的LOA法则,让我们在心里的战场上,和死亡互相牵引。 2009年5月8日巫山巫峡小学4名小学生集体服毒自杀 2011年5月,成都九中中学生跳楼,因作弊被发现。 2011年10月24日,安徽两名小学女生在教室内服毒自杀,并留遗言称“怪数学老师”。2008年,初二的我就读的云溪区一中,高二某男生,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因其没有买班主任强制要求购买的资料书,而被当众体罚,羞愤下,跳楼身亡…… 在不正确的教育制度下,我们按病态且不自由的模式,被教育,被灌输知识。承载满满升学压力。我们的一切,被试卷肯定,否定,被成绩,开心,不开心。有人教我们怎么算圆周率,怎么用英文说梦想,怎样建设小康社会,怎么连接正负极电池把电灯点亮, 怎么分析秦始皇统一六朝的客主观原因。却没有人教我们,应该怎样去生活,怎样去做人,怎样在跌倒了之后带着尊严的爬起来。 我不知道,那段时间她是怎么熬过来的。 可我知道, 我是因为我亲爱的家人,亲爱的导师,给予我全部的希望与关怀。 让我看到未来 我才有幸得以熬过那段痛苦的病态高三。 记得,我一度以为离开了一中,离开了高中,离开了大学,就逃开了噩梦。可是,我们一直处于大时代的噩梦中。我们谁也没有办法改变现状,我们承受着这个时代的幸运,也是这个时代社会诸多弊端的受害者。山鸡哥说,但他相信进化论。我也相信。慢慢来,大中国需要时间去改变。负能量与正能量在互相吸引着,正能量无时无刻不在积累着。 大学时,知道了小林宗作,在他的巴学园重新修了遍幼稚园。那时便感叹,如有幸早出生五十年,并且出生在日本,并且能遇到像金子宗作这样的校长先生……好吧,以后我要给未来的Baby每天读一篇巴学园小豆豆的故事 。并且放任他自由的成长,叫他如何学习,如何寻找自己喜爱的东西,并持之以恒。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打破自我的教育模式。我会让他自己决定,要不要加入九年义务教育,要不要选择大学进修,要不要出国游学。 其实,像打破自我模式这种做法 已经无形中,在我过去的三年里,重复过无数遍 只是,呈现的方式不同,思维的角度不同,也没有被方式论和系统化罢了 怎么说呢, 我失败过很多次,趴倒过很多次,也重复爬起来过很多次, 每场失败之后,我在大脑中编造了无数次“如果……那么……”,以制造无数次不同的戏剧化效果的结局。 很多次,我向身边的人表达我的“如果……那么……“他们都会摆一摆手,说,”诶,你想的太多了“ 有时,我会很固执,觉着自己是可以有力量去改变这一切的, 有时,我又会很痛苦,质问自己,是否自己是真的想的太多了。 现在终于了解 其实,想得太多了,一点也不浪费。 因为那是在自省,在改变,在思考,在二次创造的一个过程。 只要我不去执念结局。 是吧, 有时候,打破自己,否定自己, 并不见得是一件坏事。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