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轴心期
- 章节名:轴心期
- 页码:第13页
自轴心期以来世界历史的结构: 1,轴心期终结了古代文明,开启帝国时代。 轴心期其实是承上启下的。承上者,轴心期的哲学家都有复古倾向;启下者,轴心期哲学家的政治上的期望在帝国时代得以实现。但其实轴心期哲学家流行的思想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内在变化:因为轴心期的思想文化已经不具有活性,而帝国则将这种不具有活性的思想文化承袭并维持之,以营造出稳定的政治环境。 ●所以,私认为,社会转型的模式是:本时代的思想文化产生:前时代的思想文化变化(复古/创新)→本时代的政治架构产生:前时代的政治架构调整以适应新的思想文化→本时代经济形态产生:以适应本时代政治架构→本时代经济形态变化:在本时代政治架构(社会)稳定的基础上得以发展→本时代社会结构(阶级)变化:以适应本时代的经济发展→本时代政治架构变化:以适应本时代已发展的经济形态→本时代思想文化变化:以适应本时代已变化的政治架构→更新的思想文化产生(复古/创新):即后时代的思想文化。如此循环往复。 ●这样一来就清晰了,简言之,经典学说中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路径并没错。只是,这是个进程并不完整。它只涉及了正常的发展进程,而当时代进入社会转型期时,这个正常的发展进程就开始逆向运转。 2,轴心期之后的每一次社会转型都会回顾轴心期的思想文化。 这也很好理解,因为轴心期是人类认识到历史的开端,也就是上面社会转型模式中的最初产生的思想文化。按照上面的循环来看,就是一个循环的完成而已。 3,轴心期所产生的新文明不断蚕食着该文明空间周边的古代文明,将更多的空间纳入新文明进程之中。 考虑到工业文明的巨大扩张力,私认为,扩张性、排他性是文明的固有属性。 4,不同轴心期产生的不同文明相遇时,可互相理解。 这是当然。之前也有说过,轴心期前后的人类几乎可以算是不同的物种。同类之间当然能相互理解、交流。论据可参照近代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碰撞(存在对话与冲突)。而不同类之间就会高下立现,例子就是西方对黑非洲的殖民。 ●另外,作者所举的“科学能传遍全球并要求全体合作”之意见,带有明显的欧洲中心论观点。“科学”本就是西方认可的,只不过仰仗强大的西方文明将这一概念推广至全球,并非大家自愿认可。而且这也不符合文明的排他性。
逍遥野老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11页 轴心期
的确,轴心时期(公元前800-前200年)是人类思想飞跃的时代,也可以说是后世思想之源。而历史...
-
第13页 轴心期
在轴心期之后,各个文明无一例外,政治上都进入了世界性帝国阶段,思想上却在延续着轴心期的...
-
第13页 轴心期
-
第15页 轴心期
对轴心期论点的审查 1,轴心期存在吗? 拉索尔克斯(Lasaulx)《历史哲学新探》认为,欧亚世界...
-
第30页 世界历史纲要
作者认为人类的世界历史纲要有四次飞跃: 1,史前的普罗米修斯时代,人成为人。 2,古代文明...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