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 1
- 章节名:1
- 页码:第1页
douqu 思维导图:http://book.douban.com/annotation/17135081/  第一篇阅读的层次 第一章阅读的活力与艺术 这本书是为了那些想把读书的主要目的当做是增进理解能力的人而写。 我们为了理解一件事,并不需要“知道”和这件事相关的所有事情。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理解力的阻碍。换句话说,现代媒体正以压倒性的泛滥资讯阻碍了我们的理解力。媒体经过太精心的设计,使得思想形同没有需要了(虽然只是表面上如此) 习惯寻找影评书评来代替答案,仿佛这些主观看法都有“标准答案”一样。宁愿浪费时间在寻找资讯中,也不愿自己独立思考。怕错,怕自己的看法没有别人的犀利,全面,深刻。 主动的阅读 本书的目标是提醒读者: 1. 阅读是一件多少主动的事。 2. 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 阅读的艺术在尽可能掌握住每一种讯息的技巧 阅读的目标:为获得资讯而读,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 只有一种方式是真正在阅读,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为止。这是让一本书向你既有的理解力做挑战。学习——理解更多的事情 有些书读一遍是绝对不够的,不要去计较和攀比读书的速度,读了多少本书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知乎:大学两年读了大概 200 本书,为什么感觉读书的价值还是没有体现出来呢?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244284 为获得资讯而阅读 针对读得懂的东西 不能增进我们的理解性 运用记忆力 知道了!记住了!知道作者在说什么!我原来只满足于这一层面 为增进理解而阅读 针对必须要读的东西 透过阅读的活动提升了自己,被启发 锻炼理解力 条件:1.一开始时不平等的理解程度。2.把不相等的理解力克服到一定程度之内 知道为什么!能解释了!懂作者为什么那么说! 为娱乐而阅读 作者已经不屑说了 但正是我们大部分人阅读的目的 阅读就是学习:指导型的学习,以及自我发规型的学习之间的差异 蒙田: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 Sophomores 错误:认为读得多就是读得好,必须要区分出各种不同的阅读形态: 经由指导的学习——辅助性的自我发现学习 阅读与倾听是同一种艺术——被指导的艺术 自我发现的学习——阅读自我或世界的学习 只有我们知道如何去读时,我们才可能真正读懂。 思考在这两种学习中都会出现,但是方式不同。思考只是主动阅读的一部分,一个人还必须运用他的感觉和想象力。 阅读的艺术包括了所有非辅助型自我发现学习的技巧:敏锐的观察、灵敏可靠的记忆、想象的空间,在这当然就是训练有素的分析 老师的出席与缺席 阅读是跟一位缺席的老师学习 只有当我们知道如何去读时,我们才可能真正读懂 如果你追寻的是一种解释,你就必须去理解它,否则没有人能向你解释清楚  第二章阅读的层次 阅读的规则:努力越多,效果越好 阅读的层次是渐进的 第一层次:基础阅读elementary reading——“这个句子在说什么” 第三章 技术性问题,大部分速读课程着眼点 第二层次:检视阅读inspectional reading——“这本书在谈什么”"这本书的架构如何”“这本书包含哪些部分”“这是哪一类的书“ 第四章 强调时间,在一定的时间之内完成一项阅读的功课 略读,预读 系统化略读skimming systematically的一门艺术 学习到光是书的表象所教给你的一切 有限的时间里内,最好也是最完整的阅读 第三层次:分析阅读analytical reading——针对性的系统问题 第二篇(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章) 无限的时间里,最好也是最完整的阅读 弗兰西斯·培根: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和消化的 第四层次:主题阅读syntopical reading(比较阅读comparative reading)第二十一章 能够架构出一个可能在哪一本书里都没提过的主题分析。  第三章阅读的第一个层次:基础阅读 1970年代是”读书的年代” ,原因: 1.美国在继续推行全民教育 2.阅读教育的本身弃了变化:ABC教学法,发音法,视觉法,默读理解。折中教学法eclectic approach,个别阅读教学法individualized reading approach, 语言经验教学法language experience approach, see-say, look-say, look-and-say 学习阅读的阶段 1.阅读准备阶段 reading readiness 认知能力 2.读一些简单的读物——看图识字等 3.快速建立字汇的能力,功能性读写能力functional literacy 4.精练和增进前面所学的技巧 消化他的阅读经验——从一本书所提出来的一个观点转化为另一个观点,在同一个主题上,对不同的作者所提出来的观点做笔记 阅读的阶段与层次 更高层次的阅读与高等教育 大学的文凭应该代表着一般大学毕业生的阅读水平,不但能够阅读任何一种普通资料,还能针对任何一种主题做个人研究(主题阅读) 阅读与民主教育的理念 我们一定要比一个人人识字的国家更进一步  第四章阅读的第二个层次:检视阅读 两种步骤: 检视阅读一:有系统的略读skim或粗读pre-read 1.先看书名页,然后如果有序就看序 2.研究目录页:对基本架构做概括性的理解 3.如果书中附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 4.读一下出版者的介绍 -> 可以判断是想要更仔细地阅读这本书,还是根本不想读下去了 5.挑几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 6.把书打开翻翻,念几段,有时候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随时寻找主要论点的讯号,注意主题的基本脉动。不要忽略最后两三页,有些作者会整理重要观点。 准备要了解这本书的架构 检视阅读二:粗浅的阅读 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考。如果你让自己在一碰上困难的地方就停住,最后就可能对这本书真的一无所知了。在你努力去了解哪些细微的重点时,就会错过作者说的那么清楚的一些大原则。 是阅读者想要了解全书内容的第一个必要步骤。 阅读的速度 如果不知道阅读的规则,不懂得运用心智的力量来做这件事,无论读得多块,也不会获得更多。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寻找什么。 逗留fixate与倒退regress 这些习惯浪费而且降低了阅读速度。头脑和眼睛不一样,在一瞥可以掌握一个句子或段落——只要眼睛能提供足够的资讯。 用双手训练眼睛:手指顺着一行一行移动,强迫眼睛跟着手部的动作移动。 理解comprehension的问题 理解力是回答书本内容一些简单问题还要多一点的东西 没有经过分析阅读,你就没法理解一本书 检视阅读的摘要 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慢到该慢到不值得,快到该快到有损于满足和理解。  第五章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 如果你的阅读目标是获得利益——不论是心灵或精神上的成长——你就得保持清醒。这也意味着在阅读时要尽可能地保持主动,同时要要做一番努力。 把一本好书当做是镇静剂,完全是极度浪费。 主动的阅读基础:一个阅读者要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 核心:在阅读时提出问题来——在阅读的过程中,你自己必须尝试去回答的问题 四个问题(对论说性或非小说类的书特别有用):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主题,核心议题—>关键议题) 2.作者详细说了什么,怎么说的?(想法、声明与论点)运用规则五~八 3.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做自己的判断)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如果不真正起身接触好书,把自己提升到同样的层次,它们只会让你厌倦自己。并不是起身的本身让你疲倦,而是因为你欠缺有效运用自我提升的技巧,在挫败中产生了沮丧,因而才感到厌倦。 如何让一本书真正属于你自己 你必须读出言外之意,才会有更大的收获。写出言外之意 笔记的重要性: 1.保持清醒 2.主动的阅读是一种思考,而思考倾向于用语言表达出来——讲/写。多和被人交流,练习讲故事的能力 一个人如果说他在想什么,却说不出来,通常是他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 3.帮助你记住作者的思想 方法: 1.画底线 2.再加一条线 3.给强调的部分花星号或者其他符号 4.编号:一连串的重要陈述 5.记下其他相关论点的页码,比较参照 6.关键字/句子圈出来 7.空白处做笔记 试着将全书的大纲写出来,表现出智力上对这本书的所有权 三种做笔记的方法: 自己读书的经历和误区:舍不得勾画,从不重温,读完不总结反思理提纲,不交流,以本数和速度衡量能力。我去 我现在做笔记的主要原因是为了便于重温,不要看了就忘 检视阅读笔记的重点是全书的架构——结构笔记structural note-making 分析阅读关于这本书的准确性和意义——概念笔记conceptual note-making(作者的观点,主题阅读也应该做概念性的笔记) 辩证笔记dialectical note-making ——针对一场讨论情境的笔记,从相同主题书籍摘要出来 培养阅读的习惯 习惯是第二天性 知道一项艺术的规则,跟养成习惯是不同的。习惯要照着规则练习。 世界上没有最终的,不可打破的规则。但基本规则不变。 由许多规则中养成一个习惯(鼓励读者) 阅读和滑雪一样,除非你对每一个步骤读很熟练之后,你才能将所有不同的步骤联系起来,变成一个复杂却和谐的动作。  第二篇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 第六章一本书的分类  书籍分类的重要性 分析阅读规则一:一定要知道自己读的是哪一类书,而且要越早知道越好。最好早在你开始阅读之前就先知道。 1. 虚拟的小说类 2. 论说性的expository: 主要内容是由一些观点、观点、假设、推断所组成,并且作者多少表示了这些主张是有根据的,有道理的。传达知识,说明性的书。可以历史从哲学中分类出来,也可以将这二者从科学与数学中区分出来。 从一本书的书名中你能学到什么 首先,用心读书名以获得一些基本的资讯,不要连书名都记错了。 心中要有个分类的标准。要知道这个种类的书到底是在谈些什么? 基本分类原则: 实用性vs. 理论性作品 我们一定要超越“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进而明白“如果我们想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利用它”。这也就是知与行的区别。理论性的作品是在教你这是什么(分析讨论),实用性的作品在教你如何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或你认为应该做的事。任何一本书告诉你要做什么,或如何去做,同时说明做了会有什么奖赏,不做会有什么惩罚的书,不论我们是否同意他的结论,都是实用性的书。 质疑某件事的有效性是理论,而质疑任何事的目的,却是实用。 要学习去怀疑一切。在书本分类上,要有怀疑心。没有绝对的界限分明的分类规则,要自己学会判断。 理论作品的分类 历史:口述的故事,是一些发生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事件的知识。纪实Chronotopic 科学:寻求定律或通则,事情是如何发生的。 哲学:追求一般的真理 如果一本理论的书所强调的内容,超乎你日常、例行、正常生活的经验,那就是科学的书,否则就是一本哲学的书。哲学家嗦提出来的事实或观察,不会超越一般人的生活经验。科学家会从他特殊经验的结果做举证,哲学家却会以人类的共同性作例证。 哲学家和科学家论证问题的方式也不通,要有能力在这些不同种类的论证中,看出来是哪些关键的词目或命题构成了其间的差异。  第七章透视一本书 掌握一本书的架构。任何一本值得读的书,都会有一个整体性与组织架构。 分析阅读的第二个规则:使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最多几句话(一小段文字)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整体性) 发现这本书的主题或重点。书要有更接近完美、更具有渗透力的整体内容。 分析阅读的第三个规则:将书中重要篇章列举出来,说明它们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的架构。(复杂度) 明白部分如何通过有机关联组成整体。拟大纲 结构与规划:叙述整本书的大意 《奥德赛》《汤姆琼斯》《罪与罚》《尤利西斯》《伦理学》《国富论》《物种起源》《论人类悟性》等例子 驾驭复杂的内容:为一本书拟大纲的技巧 一份说明清楚的摘要会指出全是最重要的构成部分。 作者给出了一个乱七八糟的纲要,理想的标准,将各个部分的秩序和关系整理出来 = = P77 一些针对《纯粹理性批判》莎士比亚亚里士多德(阿奎那)的注释比原著还长,可以看看。。 除非遵循规则三,否则就没法运用规则二。证明是“如何”,又“为什么”这么说。 阅读与写作的互惠技巧 读者是要“发现”书中隐藏着的骨架,而作者则是以制造骨架为开始,但用艺术手法添加血肉。 血肉:为纲要做进一步详细解释,解读(read out),为全书增添了必要的空间与深度。 作品应该有整体感,清楚明白(纲要区隔),前后连贯(有序排列不同重点)。 发现作者的意图 第四个规则: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借此用另一个角度来了解和各个全书和各个重要部分,能和规则二三产生前后呼应的效果。将问题整合出优先级,重要性。 意识谬误(intentional fallacy):认为自己可以从作者所写的作品中看透他的内心。 自我提问 分析阅读的第一个阶段 完成前四个规则,一次性。第一阶段的目的是掌握结构大纲。  第八章与作者找出共通的词义 跳过,不感兴趣 分析阅读第二阶段:(诠释内容【语言】和讯息【思想含义】) 规则五:找出重要单字,透过它们与作者达成共识。  第九章判断作者的主旨 句子与主旨 主旨:声明他准备依照某种模式来做事的意图。 规则六:将一本书最重要的句子圈出来,找出主旨主张。 规则七:知道为什么他认为我们该被说服,以接受这样的观点。(找出论述,重新架构这些论述的前因后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张) 将一本书的各个部分细分出来,就可以找到主旨和论述。然后你再仔细分析一个论述由哪些主旨,甚至词义而构成。完成这两个步骤,你就可以说是真正了解一本书的内容了。 主旨和论述是逻辑、思想、知识的单位。 找出关键句 在整个论述中,阐述作者判断的部分。 阅读的一部分本质就是被困惑,而且知道自己被困惑。怀疑是智慧的开始。为感到困扰的句子而停留。 讨论的规则是要帮助理解一本书,而不是满足你的好奇心。 找出主旨 文字所表达的意思与句子所阐述的主旨之间的不同: 1.后者所牵扯的内容比较多 2.复杂的句子通常要说明的不只一个主旨 “用自己的话来说”,是测验你懂不懂一个句子的主旨的最佳方法 (中国的语文教材还是不错滴) 主题阅读中,不同作者经常会用不同的字眼述说同一件事。 测试你是否了解主旨: 1.翻译 2.举出与主旨有相关的经验 “口语主义”(verbalism)是不肯用分析阅读的人最容易犯的玩弄文字的毛病,只是记忆和背诵内容。(很多人这点都还做不到好吗?!) 找出论述 如果可以,找出书中说明重要论述的段落。但是,如果这个论述并没有这样表达出来,你就要去架构出来。你要从这一段或那一段中挑选句子出来,然后整理出前后顺序的主旨,以及其组成的论述。 做笔记,做编号,做标示 读者的义务:如果这本书有一些论述,你应该知道是些什么论述,而且能用简介的话说出来 1.记住所有的论述都包含了一些声明。其中有些是你为什么该接受作者这个论述的理由 2.区别出两种论述的不同之处: 以一个或多个特殊的事实证明某种共通的概念,用实验来证实主张(归纳法) 以连串的通则来证明更进一步的共通概念,用推论来证实主张(演绎法) 3.找出作者认为哪些事情是假设、能证实的或有根据的、不需要证明的自明之理。 找出解答 规则八:找出作者的解答。确定作者以解决了那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未解决的。在未解决的问题中,确定哪些是作者认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分析阅读的第二个阶段 重温以上四个规则  第十章公正地评断一本书 主动的阅读不会为了已经了解一本书在说些什么而停顿下来,必须能评论,提出批评,才算真正完成了这件事。 受教是一种美德 培根:阅读时不要反驳或挑毛病;也不要太相信,认为是理所当然;更不要交谈或评论。只要斟酌与考虑。 塞万提斯:没有一本书会坏到找不到一点好处。没有一本书会好到无懈可击。 受教或是能学习是一种极为主动的美德,一个人如果不能自动自发地运用独立的判断力,他根本就不可能学习到任何东西。或许他可以受训练,却不能受教。因此,最能学习的读者,也就是最能批评的读者。 光是努力,并不足以称得上受教。读者必须懂得如何判断一本书,就像他必须懂得如何才能了解一本书的内容。  第十四章如何阅读想象文学 阅读想象文学的问题比阅读论说性作品的问题更为困难。 人们无法说出喜欢小说的原因: 1.人们可能是好的小说读者,却不是好的评论者 2.评论式的阅读依赖一个人对一本书的全盘了解,有些人只阅读了表象,而没有深入内里 3.要分析美丽,比美丽本身困难多了(从美学进行分析) 读想象文学的“不要” 论说性作品 文学作品 目标 传达知识 塑造出我们活着的真实世界 阐述经验本身 逃避到一个更深沉、更伟大的真实里。满足我们平时未曾接触的部分自我。 强调 运用判断与推论(理智)来理解 运用感官和想象来体验 方法 经常保持警觉,抓住信息 带着活力的热情,打开心灵,接纳故事 写法 无言外之意的解说 尽量使用文字的多重意,增加丰富性与渲染力 目的 教导我们基本的原理 在想象中创造出来的经验中学习,得到衍生的意义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557795#1396596 知乎:你有读小说的习惯吗?你觉得读小说有什么用呢?  不要抗拒想象文学带给你的影响力。既然阅读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的规则是达成某种深沉的经验为目标,则规则应该尽可能去除我们体验这种感受的阻碍。 不要去找共识、主旨或论述。那是逻辑的。作者在后面“改良”了方法 不要用适用于传递知识的,与真理一致的标准来批判小说。好故事的“真理”就是一种写实,一种内在的可能性,或与真实的神似。 考验哲学书籍:与大家共通的经验作对照——这是它的灵感起源,也是它存在的唯一理由。但是诗不一样。 阅读想象文学的一般规则 复习阅读论说性作品的三组规则: 1.找出作品的整体及部分结构,拟大纲(架构性) 2.定义与诠释书中的共识、主旨与论述(诠释性) 3.评论作者的学说,以赞同或反对的意见完成我们对他的作品的理解(评论性) 应用到想象文学中: 1.架构性 (1)分类。写作上的差异,带给读者不同的感受。 (2)抓住大意。情节代表的是整本作品的大意,而整本作品才是经验本身。这就像对论说性作品做一个逻辑上的总结,就代表了对书中的论述做个总结。 (3)发现各个部分如何架构起来的。明白故事的起承转合。 2.诠释性 (1)共识:熟知每个事件和人物的细节 (2)主旨:在作者创造的世界中如同亲临其境,运用同情心和洞察力,找出其间的关联性。 (3)论述:情节性的披露等动态的联系。情节是故事灵魂。 提醒:1.不要太仔细验证这些规则 2.没有故事叙述的抒情诗也可以使用这个规则,就算最简单的诗里也有开始,过程和结束。 3.对于小说,我们不该反对或赞成,而是喜欢或不喜欢(要说出原因),我们主要关心的是它的魅力。在评价前,要真正努力过并欣赏作者才行,欣赏作者借着你的情绪与想象力,为你创造的一个世界。客观指出书中某些事件造成你的反感。(反感这个没法客观啊)越能明白指出诗或小说带给你喜悦的原因,你就越了解这本书的优点是什么。懂得阅读方法的人,文学品味都很高。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