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页 论表现
- 章节名:论表现
- 页码:第78页
P57-60
情趣与意象之中有尼采所指出的隔阂与冲突。打破这种隔阂与冲突是艺术的主要使命,把它们完全打破,使情趣与意象融化得恰到好处,这是达到最高理想的艺术。……《诗经》中比兴两类就是有意要拿意象来象征情趣,但是通常很少完全做到象征的的地步,因为比兴只是一种引子,而本来要说的话终须直率说出。……汉魏作风较《诗经》已大变,但运用意象的技巧仍未脱比兴旧规。就大概说,比多于兴。……在汉魏时,诗用似相关而又不尽相关的意象引起本文正意,似已成为一种传统的技巧。有时这种意象成为一种附赘悬瘤,非本文正意所绝对必须。……(汉魏)时期的诗应用意象的技巧却比《诗经》有进步。《诗经》只用意象做引子,汉魏诗则常在篇中或篇末插入意象来烘托情趣。(举李陵苏武诗为例)这种随时随境用意象比兴的写法打破固定地在起头几句用比兴的机械,实在是一种进步。此外,汉魏诗渐有全章以意象寓情趣,不言正意而正意自见的,这种写法也是《国风》里所少有的。 如果从情趣与意象的配合看,中国古诗的演进可以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情趣逐渐征服意象,中间是征服的完成,后来意象蔚起,几成一种独立自足的境界,自引起一种情趣。第一步是因情生景或因情生文;第二步是情景吻合,情文并茂;第三步是即景生情或因文生情。……就大略说,汉魏以前是第一步,在自然界所取之意象仅如人物故事画以山水为背景,只是一种陪衬;汉魏时代是第二步,古诗十九首、苏李赠答及曹氏父子兄弟的作品中意象与情趣常达到混化无迹之妙,到陶渊明手里,情景的吻合可算登峰造极;六朝是第三步,从大小谢滋情山水起,自然景物的描绘从陪衬地位抬到主要地位,如山水画在图画中自成一大宗派一样,后来便渐趋于艳丽一途了。……转变的关键是赋。赋偏重铺陈景物,把诗人的注意渐从内心变化引到自然界变化方面去。从赋的兴起,中国才有大规模的描写诗,也从赋的兴起,中国诗才渐由情趣富于意象的《国风》转到六朝人意象富于情趣的艳丽之作。 引自 论表现 这两段与我的毕业论文十分相关啊。嗯,在大致判断基本赞同的情况下,我似乎还可以做很多工作嘛…… p78
对于心里一阵感触,如果已经认识得很清楚,就自然有语言能形容它,或间接地暗示它;如果认识并不清楚,就没有理由断定它是“诗意”,犹如夜里看见一团阴影,没有理由断定它是鬼怪一样。水到自然渠成,意到自然笔随。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之类名句,有情感思想和语言的裂痕么?它们像是模糊隐约的情感思想变成明显固定的语言么? 引自 论表现 写了无数次失败的稿子、论文,经历了无数次“为什么我想得挺好的就是说不明白”的纠结以后,终于意识到“说不清楚就是没想清楚”,就是这个理儿是么。 在写读书笔记的时候确实有一个感受,我对某作品的感觉是随着笔记的写出逐渐清晰的,有时候还会写着写着,写出了一个之前完全没想到的东西……
136人阅读
。。。。。。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78页 论表现
-
第207页 陶渊明
P203 渊明诗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即事如已高,何必升华...
> 查看全部2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