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道 第八节-第十节 金刚乘/上师、灌顶及象征/次第与证悟
- 章节名:第二章 道 第八节-第十节 金刚乘/上师、灌顶及象征/次第与证悟
第八节 金刚乘 金刚乘常让人误解,因其教法与修行方式常使用看来野蛮而怪异的行为。金刚乘与密续的教法无法公开修行,因其珍贵只传给一小群上等根器的特别弟子,传法也很秘密。金刚乘配合人们烦恼的修行,使其被认为是善巧方便的法门,但因某个法门符合自己情绪就以它为道是错误的,以为修行金刚乘便能放纵情绪、胡乱作为更是错误。 佛法的直接教法直指究竟结果,而间接教法先导向立即结果再到究竟结果,由老师根据弟子的实际情况善巧方便。为了炫耀的教导不会使受教方受益,伟大的老师不会因自己知道什么就教什么,而在特殊时机教导需要知道的东西,从而引导别人究竟成佛。大乘与金刚乘目标相同,即成就完全的佛果。一般而言两派见解相同,但成就果位的方法不同,金刚乘被认为是果乘(舍去趋近实相的间接方便,直接跳到修行中心修空性或无分别),大乘则是因乘(教导成佛的因——正见、正定和正行是成佛的根本)或体性乘。若把佛法分为声闻乘、缘觉乘、大乘,则金刚乘归为大乘。事实上金刚乘包含并利用大小乘的一切法门,根本没有不是大乘行者的金刚乘行者,因为必须受菩萨戒才能进入金刚乘。金刚乘弟子如能同时修行三乘就更好了。 小乘外相要求最严格,必须坚守戒律,无论当事人动机为何,不善的行为就绝对不善。而大乘只要动机正确,任何行为都能成为善行(如过分纵容,这会变成极危险的法门,因真正动机常难辨认),但对于利用什么行为作为成佛之道还是有限制的。小乘与大乘根本不同的地方在于菩提心,即希望引导一切众生成就圆满佛果的心。金刚乘除了不伤害众生及发菩提心外,还加上其它东西。只修大乘的弟子,以善心向乞丐布施水便圆满了修持;而金刚乘弟子在布施时,要通过观想把水转化成特殊的东西如本尊坛城,并把乞丐转化成坛城中的本尊或佛,布施的行为因此成为对如来的供养,这就成了净观,看待一切如已成佛般。据空性原则,任何众生都非二元对立都没有实质,所以可被观想成任何东西。由于供养对象决定功德大小,向如来献供就能积累更多功德。这也是以佛果为修道的方式,把任何众生都观想成本尊,便能成就平等心(不允许任何偏好,有偏好就有成见即二元对立)。在大小乘中,佛是老师,法是佛陀的道,僧是法器或法的持有者。虽佛不受人崇拜(“依法不依人”),但仍是众生追求圆满的模范。金刚乘弟子除了上述技巧,有时也把自己观想成本尊或是佛陀。也就是说,大乘的修行方式是用因趋向果,而金刚乘则把因果放在一起,果即是因,果即是道。另一方面,大小乘强调心的训练,而金刚乘强调认识心性。 金刚乘除认识调伏自心外也调伏身体。其它乘主张身体是因缘的产物,是无常也是痛苦;而金刚乘认为一切是心,只要我们能改变对身体的觉知,就能让行者此生即身成就圆满佛果。 金刚乘一般分四部密续——针对四种不同心态弟子的不同方法: - 事部密续(本尊在前面给你加持) - 行部密续和瑜伽部密续(本尊几乎就像个朋友) - 无上瑜伽部密续(你就是本尊)。 从事部到无上瑜伽部,行为限制越来越少,修行也越来越困难。 金刚乘分四部密续的传统理由是印度四种种姓的差别: - 最高种姓婆罗门或称老师/祭司(对于好坏垢净等严格区分,正代表事部密续鼓励的巨大二元分别。) - 次高种姓武士 - 再次商人 - 最低种姓首陀罗,包括农夫、妓女、鞋匠等(对任何事物都无法太过挑剔,最适合无上瑜伽密续。) 第九节 上师、灌顶及象征 净观是金刚乘与众不同的特征,是最基本的修行。它不意味要把不净的现象变清净(无二元对立,清净了净与不净的判断取舍,与垢净无关),也不是假装顺利欺骗自己,“净观”就是真实的情况。 大小乘喜欢说:你自己的智慧是最好的老师。金刚乘的说法类似,提到三种上师:外上师、内上师、密上师。内上师和密上师的意思都是以自心本性为师,因为究竟上并无实存的外、内神明,你所感受的都是自心。但由于本性具有虔诚心的反应,内上师会化现出一位外上师,告诉你要做什么不做什么,外上师如同镜子。三种上师一样重要,但修道期间外上师最重要,在金刚乘中尤然,因为金刚乘以善巧方便把一切事物包括上师转为修行之道。 佛教中所有教派和法门的目的,都在于让你发现自己本具的神圣性(非从宗教或超自然概念衍生出)或清净性——因其不受任何幻觉和投射的染污。证悟就是认识你的无限性。 如果我们足够诚实,就会承认自己最基本的感觉并非神圣而是不安全。各种起伏不定的情绪让自己感觉真实并活着,而朋友、情人、敌人对我们是必要的,因为他们扮演了各种情绪的客体。“自我”创造了比较系统,永远倾向有人比我们好、可以做我们的模范。金刚乘的善巧方便利用这种习气准许你几乎可以崇拜你的上师,并有不同方法以上师为道来修行:如把自己的心和上师的心相融合、灌顶等。 为了能进入金刚乘道,通常必须从具德上师处接受灌顶,接受的灌顶仪轨由弟子的心理与烦恼状态决定。灌顶的目的和世俗利益完全无关,真正的功能在于助缘,使特定的因能产生特定的果,就像阳光水分帮助种子发芽一样。给予灌顶的人,必须从他自己的上师处得到过同样灌顶,并修过所灌的这个本尊或密续的法。了悟或灌顶证悟的相续非常重要。 在灌顶方便上,金刚乘常使用水、宝冠、铃、杵、土等器物,但事实上我们现象里的一切物质都能用作灌顶物质。灌顶方便还有真言(一些字与音节的特殊组合)和手印(象征性的姿势与动作)。金刚乘灌顶也运用三摩地(观想、专注和其它)。如灌顶上师和弟子都认识到双方具有佛性,并明白灌顶所用物质并非幻觉所认为的状况而是本性为空、能转化成任何事物,加上金刚乘工具和方法的帮助,便会产生很有成果的灌顶。 第十节 次第与证悟 “观想自他成为本尊”是金刚乘最微妙的修行法门之一,金刚乘不去粉碎自我,而是用一个更具吸引力的东西取代,软化既存习性的坚固与僵化。 一般认为心创造了身体,所以大部分佛教修行都只放在心上,而金刚乘却同时修炼身心。修身的一种方法是本尊观,由于要把自己想像成一位很大的蓝色本尊、三面六臂六角,仍受二元对立束缚。另一种方法“收摄”更实际,是关于脉、轮、气、明点的教法,因为这些确实存在我们体内。客体身体愈精细时越能被主体心感受到,身心间的分别也就越少。身体内除了粗重形相外,还包括由脉、轮、气、明点所组成的微细身,微细身推动心且制约贪、瞋等烦恼。收摄与大乘修行不同的地方在于:心不是单独的,它有可骑的马“气”、有可走的路“脉”。气和脉比心粗重很多,所以可能是最“真实”又最能触及的修行法门,这也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善巧方便。 成佛就是了悟实相,从很少的证悟到完全证悟都有,即证悟有等级差别,由情绪和其它干扰净化程度(成就程度)决定,可分为五道与菩萨十地。
茶泡fan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二章 道 第六节 止观
佛教一切宗派修行都包含止观技巧,止观是一切其它禅修技巧的基础。"止"使专注范围变窄、心不...
-
第二章 道 第七节 慈、悲、菩提心以及菩萨道的善巧方便
慈、悲、菩提心的修行,能像"止"一样让心平静,像"观"一样让人了悟心的本质。"止观"法门认为...
-
第二章 道 第八节-第十节 金刚乘/上师、灌顶及象征/次第与证悟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