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页
Leslie Shaw
读过 我者与他者
- 页码:第93页
按上述诸点,可知蒙古的统治,政权与行政系统,两者都未 建构为一定的运作体系。蒙古在各处的政权完全不能主动地掌握 全局。蒙古的文化资源浅薄,不足以凝聚融合多元的广土众民。 相反的,各地的蒙古统治者,都分别消融在当地文化的族群内。 历史上曾有过一些大帝国,正如蒙古帝国一样,迅速崛起, 却不能持久。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帝国,在他死后,即分裂为几个国家,亚历山大的功荣,虽然及身而止,但是地中海东岸及中东一带的“泛希腊化”,却是在这些地方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拿破仓的帝国,也是倏兴倏灭,然而整个中欧及东欧都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各地纷纷出现民主 的民族国家。蒙古铁骑所至,将许多族群与国家,降服为蒙古臣 民。蒙古不断扩张,将无数“他者”,收纳于大汗九麾白旗下。蒙 古的“自我”群体,应可在扩张过程中,继长增高,日益丰富。 然而,历史上竟未见有深远的蒙古烙印,只见蒙古的“自我”,分 别消融于许多“他者”之中。 我以为蒙古的发展,不是以“我者”吸纳“他者”,而是类似 于化学反应中的触媒剂(催化剂),将许多曾经接触的因素,引发为互动与交换。蒙古的狂飆,将欧亚大陆联为一体,欧洲、中东与东亚三个自足的世界,经过蒙古的强力干涉,连结于同一格局之内。在这一大格局内,三个区域的商品,分别运销各处。在美洲 大陆尚未纳入世界经济网络时,蒙古征服留下的水陆道路网,无 疑已将所谓“旧世界”结合在一个经济网络之中,亦即今日全球 化的前奏。 没有这样一个新的跨洲格局,亚洲西部与东部的人口,未必 有大批的移动。中国多了许多族属来源复杂的“回民”,他们很多 是蒙古从中亚与中东签军或商贾的后代。今日阿富汗与巴基斯坦 一带,曾有蒙古西征大军后代的蒙兀儿帝国。今天伊斯兰世界,尤其蒙兀儿旧日领土之内,君主 称为“汗”,也是由东方带进去的名号。 文化的交流方面,蒙古大军将使用火药的知识从中国带往欧 洲,又将阿拉伯人石炮的拋石机带回东方。两者合并,成为火 炮,世界的战争方式从此进入热武器的境界 马可•波罗等曾经来过东方的欧洲人,向欧洲的知识分子介绍了东方的事物,欧洲人耳目一新,激发了对西方制度的反省, 终于有了启蒙运动。这是西方以“他者”映照“自我”的划时代 大事。可惜东方并没有进行类似的反思。 凡此一切,不胜枚举。蒙古大军,摧枯拉朽,在欧亚大陆, 激发了巨大的变化。蒙古的“自我”,没有凝聚许多“他者”的核心,却促成了这些变化。因此,蒙古飙起的作用,是触媒剂的催化,不是冶炼的熔铸。在催化过程中,许多分散出去的蒙古人, 却消融于当地的文化之中,不再记忆,也不再认同蒙古的自我。 引自第93页
55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