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页 家庭中的“定海神针”
- 章节名:家庭中的“定海神针”
- 页码:第44页
1 人一生下来就会哭,笑是后来才学会的,所以忧伤是一种低级的本能,而快乐是一种更高级的能力。 当快乐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你甚至不需要给快乐找理由。因为快乐,所以快乐。 2 这个世界上,真正值得恐惧的事其实很少,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是自己被自己吓着了。 3 会死人吗?不会。那就不值得恐惧。 4 面对想象层面的恐惧,我们可能永远都是失败者。因为,这种恐惧是我们自己制造的,而且会被我们自己不断加工和放大。对付这样的恐惧,最好的办法就是抛开想象,想透一件事情的真实的后果。 5 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却不仅可以使她能够忍受住疼痛,还可以使她的心情迅速地变好。 6 劳作和劳作以后的收获,除了物质的以外,还有无法测量的精神的。对很多人来说,后者可能更有价值。 7 对人而言,成就感可以比身体的疼痛感和一切负性情绪都更本质一些。 8 仅仅想一想这个世界上男人每天要消耗多少吨酒,就会理解“放松”二字对男人是何等重要。最好的缓解压力的方法当然是与人交流。最方便的交流当然是与妻子谈上一谈。 9 外界心理刺激可以改变大脑的物质基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 10 良好的心理刺激也可以是自己给自己的。比如即使在很糟糕的环境下,别人无法对我们施以援手,我们自己也无计可施的时候,我们不管怎样至少还可以给自己一个极其重要的礼物——希望。 希望不是物质的存在,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可以产生实实在在的力量。所以它有时候跟物质的存在也没有什么区别。有人说,用希望这样虚无缥缈的东西来振奋精神,总有的自欺欺人的味道。这些人忘记了,一切精神活动都可能是虚无缥缈的,但并不等于精神活动对人来说可有可无。 11 总是让自己保持希望,就相当于总是给自己的大脑以良性的刺激,大脑就会处在有利于良性情绪产生的状况中,良性情绪会导致良性认知,也会导致良性行为,所以内心有希望的人会心情愉快,看待事物乐观,行为从容而有条理。在这样的精神状况中,又有何事不可为? 希望所起的作用是:让人心情愉快,这可以增加人体的免疫力;使患者能够积极主动配合医生所采取的医疗措施等等。 我不是一个有神论者,但我相信大自然从开始到永远都会照料我们人类,就像是万物都沐浴阳光一样,是我们的心灵沐浴在希望的阳光之中。 有希望就可能拥有一切。或者说,即使我们什么都没有,只要我们有希望,那我们就不是真正的穷人。 12 父母可能犯的错误主要有两个:一是跟孩子太疏远。疏远有两种,一种是空间上的,指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没有让孩子跟自己生活在一起;还有一种是心理上的,虽然跟孩子生活在一起,却对孩子缺少必要的照顾和关爱。从后果上看,两种疏远没有什么差别。 13 六岁之前,是一个人的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跟父母的分离,其坏的影响怎么估计都不会过分。孩子对这样的分离还不可能产生清晰的理性判断,但她会感觉到,她最信任、最依赖、最需要的人离开了她,把她“抛弃”了。这种感觉会很深地种植在她心中,使她不能够再相信任何亲密的关系。成年以后,在她有可能跟一个人发展成亲密关系的时候,内心害怕被抛弃的恐惧感就会被激活,使她逃避这种关系,以免重蹈覆辙。 14 人对独立的需要是很强大的,特别是成长中的孩子,独立是他们内心最强烈的的愿望。过近的距离,显然会扼杀孩子的独立性。或者换句话说,过近的距离,会使父母对孩子的爱变成对孩子的控制,爱和控制会成正比例地增长,爱得越多,控制得也越厉害。孩子不可避免地会在这种控制中受到伤害。 15 不犯“错误”的父母是不存在的,如果一个成年人把自己的问题完全归罪于父母,那是在推卸责任,是在对自己犯比父母当年所犯的错误更大的错误,也是在抛弃此时此刻的成长的机会。 16 除了爱情之外,友情也可以发展得很亲密。从情感的本质来说,友情跟爱情很相近,只是前者没有肉体上的“亲密”而已。一个成长得很好的人,会同时拥有和享受这两种情感,使自己的情感生活既深沉厚重又绚丽多彩。 引自 家庭中的“定海神针”
169人阅读
立志成为勉强家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1页 序
1.我从来没有如此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时时刻刻避免给别人添麻烦的人,即使是在心理咨询...
-
第44页 家庭中的“定海神针”
-
第63页 将生活建立在磐石之上。
1 很多情况下,你跟他在一起,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就已经足够了。如果他做了什么很错的...
> 查看全部3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