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页 莎士比亚和塞内加的斯多葛主义
- 章节名:莎士比亚和塞内加的斯多葛主义
- 页码:第158页
莎士比亚的某些主人公在悲剧性的关头,就采取这种自我表演的姿态。比起其他人来,莎士比亚来这一套格外高明,他是这种自我表演的手法跟戏剧人物的人性,多少取得较大的一致性。 我从不曾读到过哪一段文字,能像《奥赛罗》最后一段伟大的说白那样,可怕地暴露人类普遍的弱点。照我的看法,奥赛罗这一段话,是为了要“鼓起自己的劲头来。他企图逃避现实,他不再想到苔丝德蒙娜了,他是在想他自己。在所有美德中,最难做到的,莫过于谦卑了。要把自己往好里想,这颗心怎么也死不了。奥赛罗采取了一种美学上的、而非道义上的姿态,把自己戏剧化地衬托在他的环境里,成功地把自己转变为一个令人感动的悲剧人物。他瞒过了观众,但首先是人性的动机瞒过了他自己。 要是你把莎士比亚笔下几个主人公的死亡——我并不说所有主人公,对于莎士比亚的整个著作,你很难找出几条可以全部适用的总的原则来——跟像马斯顿、查普曼这样一些明显受到塞内加影响的剧作家,他们笔下主人公的死亡比较一下,你会发现,彼此多么相似。 在文学上,塞内加是罗马斯多葛主义的代表者;在伊丽莎白时代的戏剧中,罗马斯多葛主义是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最初的斯多葛主义,尤其是罗马的斯多葛主义,自然是一种适用于奴隶的哲学,所以基督教很早就把它吸收到自己的教义中来。 一个人若是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和自己合而为一的话,他就不会去跟宇宙合而为一。对于那些生活在一个冷漠的、敌对的、过于空寂的世界上的人,斯多葛主义就是他的避难所。斯多葛主义的姿态恰巧跟基督教的谦逊处于相反的方向。 伊丽莎白时代的英国,一切条件跟罗马帝国时代截然不同。但那时一个混乱瓦解的时期,在那样一个时期里,任何一种心理姿态,只要似乎能让人有所依靠,人们也急于采取了。塞内加的自高自大的姿态,蒙恬的怀疑派的姿态,马基雅维利的嘲讽的姿态,都在伊丽莎白时代的个人主义中得到了类似的融合。 某人的影响跟某人本人是两码事。正由于这个道理,伊丽莎白时代的主人公,比起塞内加笔下的主人公,更是个斯多葛主义者,具有更多的塞内加风格。塞内加追随希腊传统,希腊传统不是斯多葛主义的,他发展了大家所熟知的主题。在他的悲剧里,人物的情感姿态和希腊人之间纵有巨大距离,也是隐而不现的。 希腊悲剧里的宿命论、塞内加悲剧里的宿命论,以及伊丽莎白时代悲剧里的宿命论,这三者间有着程度上的微妙的差别。它们中间存在着贯穿性,但假使从远处看去的话,它们中间又有着强烈的对比。 在我看来,莎士比亚既不是一个到底的怀疑主义者,像蒙田那样;也不是一个到底的犬儒主义者,像马基雅维利那样;或是什么道地的听天由命者,像塞内加那样;他是为了戏剧效果运用所有这些东西。 所谓“思考”的诗人,只是说他能够表达跟思想等值得情感。但他未必对思想本身感兴趣。 一旦我们进入了荷马、索福克勒斯、维吉尔,或者但丁、莎士比亚的世界,我们不由得认为:我们正在领会一些,可以由理智来表达的东西,这是由于每一种精确的感觉都通向理智的方程式。 恰好在但丁那个时期,“思想”是有条理、是强有力、是美丽的,而它又集中在一个最伟大的天才身上。但丁的诗篇背后有个靠山,跟但丁本人同样伟大、同样可爱的圣托马斯的思想。莎士比亚背后却是远不及莎士比亚本人的那些人的思想。其实,思考不是他们的本份,那种思想在他们当时所具有的相对的流通价值,和他们不得不使用的作为感情表达的媒介,都是无关宏旨的。 诗句背后的哲学伟大或不伟大,主要的是,他们各自用完美的语言表达了人类的某种永恒的冲动。 诗人从他自己的感情出发。但丁的谩骂、他个人的牢骚,他的思乡病和不胜今昔之感,他把本人的动物欲望变为带有永恒性、圣洁性之物的大胆意图,都可以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一一较量。莎士比亚同样也投入一种挣扎——唯有这种挣扎构成诗人的生命——要把他个人的、私下的痛苦转变为丰满的、奇异的,变为众生相的、非个人的东西。……伟大的诗人在写他自个儿的时候,就是在写他的时代。 诗歌提供了“慰抚”,奇妙的慰抚。 引自 莎士比亚和塞内加的斯多葛主义
163人阅读
一粒麦子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123页 伊丽莎白时代的塞内加翻译(三)
十四音节诗行和幕间插入的短剧的松散的韵律不适合高度拉丁化的词汇;这种韵律只适合于一种包...
-
第131页 伊丽莎白时代四位剧作家
阿切尔先生成功地使人们了解到,伊丽莎白时代戏剧一切戏剧上的缺点。但使他的分析失效的是他...
-
第158页 莎士比亚和塞内加的斯多葛主义
-
第176页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一个多层体,它代表了一系列人物的努力,其中每一个都尽力利用前人的成果来完...
-
第185页 本●琼森
琼森最直接的吸引力是针对思想层面的他的情感抒发以全诗的思路来实现,而非单个诗句。并非许...
> 查看全部17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