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 概要:训诂方法小结
- 章节名:概要:训诂方法小结
- 页码:第1页
未及细读,把书翻了一下,这本书先介绍了训诂学是什么,然后重点讲了训诂的方法,最后介绍了训诂学史。 不专业地说,训就是解释理顺,诂是说古代书籍文字,训诂学就是搞清楚古书讲什么内容的一门学问。训诂学最主要的是弄清楚字词的意思,其次也关注语法、修辞等影响语义理解的问题。对于需要看古籍的人来说,训诂是应当掌握的技术。书中作者虽然区分了训诂的条例、态度、忌讳和方法,实际上讲的都是方法。 训诂的条例包括形训、声训和义训三个,方式有互训、推原和义界三种。形训就是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来解释字义,比如诂为言古;声训是用声音相同的字来释义,比如一些通假字;义训是用现在常用的同义词来解释古义。互训是用同义词来互相解释(如果从逻辑学定义角度讲,这是循环定义,但是解释是为了说明白,不存在循环定义的顾虑);推原是根据发音推断字的来源;义界是阐明词义的界限对概念内涵做出阐释(和逻辑学中的属加种差定义法有相似之处)。 作者自己将训诂方法概括为八个:一是据古训,二是破假借,三是辨字形,四是考异文,五是通语法,六是审文例,七是因声求义,八是探求语源。据古训就是用查字典、辞书和古书注解来了解字的意思,对非专业人士阅读古籍来说这个最常用;破假借就是要能看出有些是通假字来,类似于上面提到的声训;辨字形就是上面说的形训;考异文就是通过分析不同版本用字的差异来辨别推断;通语法主要是指要弄明白意动用法词类活用等语法现象帮助理解语义;审文例是说要明白复语、对偶等用法,会根据上下文判断意思;因声求义和探求语源不再解释。训诂中要注重证据,宁可存疑也不要臆断或者强解,尤其避免望文生义。 《尔雅》是第一部系统的训诂专著。两汉随着经学昌盛训诂学大兴,杨雄、许慎、郑玄、刘熙是其代表人物,其中许慎《说文解字》一书最富盛名。魏晋南北朝到隋唐,训诂开始为一切古籍解释服务,经部十三经注疏部分在此期间成书。宋代道学兴起崇尚主观,训诂学讲究实事求是不受待见,元朝尚武轻儒,明代学风空疏,训诂学日趋衰落。清朝政治氛围严肃,文人在古书中逃避现实,推动了训诂学的复兴。其中,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一书后世引用颇多。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