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原为作者上世纪80年代初编写的讲课教材。1982年北京全国高校训诂学教材编写经验交流会给予好评。此次为最新修订单行本。该书的独创性与实用性强,多年来被一些高校和地方作为文科学生和成人教育的教材。全书共十章,书末附训诂学参考文献要目与俗语词研究参考文献要目,富有指导性与参考价值。
目录 · · · · · ·
· · · · · · (收起)
喜欢读"训诂学"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训诂学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训诂学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 条 )
> 更多书评 8篇
-
《红楼梦》引「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以喻贾府,校订出版小组注「百足之虫,指马陆、蜈蚣一类节肢动物。这类动物被截成几段后仍会活动,故称死而不僵」,是以「僵硬」释「僵」,郭在贻先生以为不妥,广征文献,尤以「僵树自立」一条,认为「僵」当释为「倒下」,诚然「僵」有此意,以「倒下」喻贾府之衰落也似更为贴切。但是节肢动物终生爬行,何来「倒下」与「不倒下」之说呢🤔存疑
2020-04-02 20:18:19 1人喜欢
-
未及细读,把书翻了一下,这本书先介绍了训诂学是什么,然后重点讲了训诂的方法,最后介绍了训诂学史。 不专业地说,训就是解释理顺,诂是说古代书籍文字,训诂学就是搞清楚古书讲什么内容的一门学问。训诂学最主要的是弄清楚字词的意思,其次也关注语法、修辞等影响语义理解的问题。对于需要看古籍的人来说,训诂是应当掌握的技术。书中作者虽然区分了训诂的条例、态度、忌讳和方法,实际上讲的都是方法。 训诂的条例包括形训...
2013-11-26 21:13:29 1人喜欢
未及细读,把书翻了一下,这本书先介绍了训诂学是什么,然后重点讲了训诂的方法,最后介绍了训诂学史。 不专业地说,训就是解释理顺,诂是说古代书籍文字,训诂学就是搞清楚古书讲什么内容的一门学问。训诂学最主要的是弄清楚字词的意思,其次也关注语法、修辞等影响语义理解的问题。对于需要看古籍的人来说,训诂是应当掌握的技术。书中作者虽然区分了训诂的条例、态度、忌讳和方法,实际上讲的都是方法。 训诂的条例包括形训、声训和义训三个,方式有互训、推原和义界三种。形训就是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来解释字义,比如诂为言古;声训是用声音相同的字来释义,比如一些通假字;义训是用现在常用的同义词来解释古义。互训是用同义词来互相解释(如果从逻辑学定义角度讲,这是循环定义,但是解释是为了说明白,不存在循环定义的顾虑);推原是根据发音推断字的来源;义界是阐明词义的界限对概念内涵做出阐释(和逻辑学中的属加种差定义法有相似之处)。 作者自己将训诂方法概括为八个:一是据古训,二是破假借,三是辨字形,四是考异文,五是通语法,六是审文例,七是因声求义,八是探求语源。据古训就是用查字典、辞书和古书注解来了解字的意思,对非专业人士阅读古籍来说这个最常用;破假借就是要能看出有些是通假字来,类似于上面提到的声训;辨字形就是上面说的形训;考异文就是通过分析不同版本用字的差异来辨别推断;通语法主要是指要弄明白意动用法词类活用等语法现象帮助理解语义;审文例是说要明白复语、对偶等用法,会根据上下文判断意思;因声求义和探求语源不再解释。训诂中要注重证据,宁可存疑也不要臆断或者强解,尤其避免望文生义。 《尔雅》是第一部系统的训诂专著。两汉随着经学昌盛训诂学大兴,杨雄、许慎、郑玄、刘熙是其代表人物,其中许慎《说文解字》一书最富盛名。魏晋南北朝到隋唐,训诂开始为一切古籍解释服务,经部十三经注疏部分在此期间成书。宋代道学兴起崇尚主观,训诂学讲究实事求是不受待见,元朝尚武轻儒,明代学风空疏,训诂学日趋衰落。清朝政治氛围严肃,文人在古书中逃避现实,推动了训诂学的复兴。其中,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一书后世引用颇多。
回应 2013-11-26 21:13:29
-
未及细读,把书翻了一下,这本书先介绍了训诂学是什么,然后重点讲了训诂的方法,最后介绍了训诂学史。 不专业地说,训就是解释理顺,诂是说古代书籍文字,训诂学就是搞清楚古书讲什么内容的一门学问。训诂学最主要的是弄清楚字词的意思,其次也关注语法、修辞等影响语义理解的问题。对于需要看古籍的人来说,训诂是应当掌握的技术。书中作者虽然区分了训诂的条例、态度、忌讳和方法,实际上讲的都是方法。 训诂的条例包括形训...
2013-11-26 21:13:29 1人喜欢
未及细读,把书翻了一下,这本书先介绍了训诂学是什么,然后重点讲了训诂的方法,最后介绍了训诂学史。 不专业地说,训就是解释理顺,诂是说古代书籍文字,训诂学就是搞清楚古书讲什么内容的一门学问。训诂学最主要的是弄清楚字词的意思,其次也关注语法、修辞等影响语义理解的问题。对于需要看古籍的人来说,训诂是应当掌握的技术。书中作者虽然区分了训诂的条例、态度、忌讳和方法,实际上讲的都是方法。 训诂的条例包括形训、声训和义训三个,方式有互训、推原和义界三种。形训就是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来解释字义,比如诂为言古;声训是用声音相同的字来释义,比如一些通假字;义训是用现在常用的同义词来解释古义。互训是用同义词来互相解释(如果从逻辑学定义角度讲,这是循环定义,但是解释是为了说明白,不存在循环定义的顾虑);推原是根据发音推断字的来源;义界是阐明词义的界限对概念内涵做出阐释(和逻辑学中的属加种差定义法有相似之处)。 作者自己将训诂方法概括为八个:一是据古训,二是破假借,三是辨字形,四是考异文,五是通语法,六是审文例,七是因声求义,八是探求语源。据古训就是用查字典、辞书和古书注解来了解字的意思,对非专业人士阅读古籍来说这个最常用;破假借就是要能看出有些是通假字来,类似于上面提到的声训;辨字形就是上面说的形训;考异文就是通过分析不同版本用字的差异来辨别推断;通语法主要是指要弄明白意动用法词类活用等语法现象帮助理解语义;审文例是说要明白复语、对偶等用法,会根据上下文判断意思;因声求义和探求语源不再解释。训诂中要注重证据,宁可存疑也不要臆断或者强解,尤其避免望文生义。 《尔雅》是第一部系统的训诂专著。两汉随着经学昌盛训诂学大兴,杨雄、许慎、郑玄、刘熙是其代表人物,其中许慎《说文解字》一书最富盛名。魏晋南北朝到隋唐,训诂开始为一切古籍解释服务,经部十三经注疏部分在此期间成书。宋代道学兴起崇尚主观,训诂学讲究实事求是不受待见,元朝尚武轻儒,明代学风空疏,训诂学日趋衰落。清朝政治氛围严肃,文人在古书中逃避现实,推动了训诂学的复兴。其中,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一书后世引用颇多。
回应 2013-11-26 21:13:29 -
歪楼的帖子。 是这样,最后有个书目,书目的最后一页,提到姜亮夫先生某本著作,提到「上海出版公司」,一直未详原委。前几天某贴讲人民文学出版社建置的,提到这个: 还曾有将上海出版公司并入人文社的计划,郑振铎曾在书信中写道:“‘上出’能改为国营,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合并是一大喜事!想来股东方面是不会有意见的。问题只在股本的计算问题。如何计价?决不能算得太多,其实全部捐献也是好的,只怕不合‘政策’,政府不予...
2016-03-31 20:07:01
歪楼的帖子。 是这样,最后有个书目,书目的最后一页,提到姜亮夫先生某本著作,提到「上海出版公司」,一直未详原委。前几天某贴讲人民文学出版社建置的,提到这个: 还曾有将上海出版公司并入人文社的计划,郑振铎曾在书信中写道:“‘上出’能改为国营,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合并是一大喜事!想来股东方面是不会有意见的。问题只在股本的计算问题。如何计价?决不能算得太多,其实全部捐献也是好的,只怕不合‘政策’,政府不予接受耳”。但由于其他原因,尤其是分别在上海、北京两地,上海出版公司后来并入上海文艺出版社。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49360
回应 2016-03-31 20:07:01
-
粤若稽古三万言”之病。這種做法,我們認爲是不可取的。 我們是講訓,而非訓詁學史,從訓詁學的角度而言,不妨採取截斷衆流的辦法,即是從繳繞紛雜的舊説中,揀取最切要最易爲讀者所接受的一種説法,加以交代即可。 《説文解字》一書對訓二字的説解以及清代學者段玉裁對《説文》訓詁二字的注解《説文》言部:训,説教也。从言,川聲。”段玉裁注云:“説教者,説釋而教之,必順其理。引伸之凡順皆日訓。 《説文》言部:“,訓故...
2021-03-28 14:14:40
粤若稽古三万言”之病。這種做法,我們認爲是不可取的。 我們是講訓,而非訓詁學史,從訓詁學的角度而言,不妨採取截斷衆流的辦法,即是從繳繞紛雜的舊説中,揀取最切要最易爲讀者所接受的一種説法,加以交代即可。 《説文解字》一書對訓二字的説解以及清代學者段玉裁對《説文》訓詁二字的注解《説文》言部:训,説教也。从言,川聲。”段玉裁注云:“説教者,説釋而教之,必順其理。引伸之凡順皆日訓。 《説文》言部:“,訓故言也。从言,古。”段氏注云:“故言者,舊言也,十口所識前言也。訓者,説教也。訓故言者,説釋故言以教人,是之謂 訓故者,順釋其故言也。 引自第1页 古语义学 正如近人黄侃所説 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語言解釋語言,初無時地之限域,且論其法式,明其義例,以求語言文字之系統與根源是也。”(《文字聲韻訓詁筆記》頁181)今人齊佩瑢也説:“研究前人的注疏,歴代的訓詁,分析歸納,明其源流,辨其指歸,其樞要,述其方法,演爲統系而條理之。更進而温故知新,評其優劣,根據我國語文的特質提出究古語的新方法,新途徑,這便是训诂 系统性 独创性 实用性 从经学附庸的旧框子里解放出来 回应 2021-03-28 14:14:40 -
《红楼梦》引「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以喻贾府,校订出版小组注「百足之虫,指马陆、蜈蚣一类节肢动物。这类动物被截成几段后仍会活动,故称死而不僵」,是以「僵硬」释「僵」,郭在贻先生以为不妥,广征文献,尤以「僵树自立」一条,认为「僵」当释为「倒下」,诚然「僵」有此意,以「倒下」喻贾府之衰落也似更为贴切。但是节肢动物终生爬行,何来「倒下」与「不倒下」之说呢🤔存疑
2020-04-02 20:18:19 1人喜欢
-
训者,顺也;詁者,故也,从言提示都与语言有关,所谓「训诂」,也就是顺释古代语言,以当代语解释绝代语,如贾谊《过秦论》中有“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一句,「谁何」一词颇为费解。「陈利兵而谁何」,「而」充当一个承接连词,前面有充当动词的「陈」,一般来讲,连词「而」后也当有动词与之对应,于是乎就有人将「谁何」的「何」解释为「呵」的通假,两字都属歌部,古音相近,但是就此打住,不管...
2020-04-01 17:20:19
训者,顺也;詁者,故也,从言提示都与语言有关,所谓「训诂」,也就是顺释古代语言,以当代语解释绝代语,如贾谊《过秦论》中有“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一句,「谁何」一词颇为费解。「陈利兵而谁何」,「而」充当一个承接连词,前面有充当动词的「陈」,一般来讲,连词「而」后也当有动词与之对应,于是乎就有人将「谁何」的「何」解释为「呵」的通假,两字都属歌部,古音相近,但是就此打住,不管「谁」了;此外,郭预衡先生编写的散文选也有选这篇文章,老先生引李善注「问之也」,解释为「盘问」,语意是通了,可是「谁何」与「盘问」究竟是如何挂上的钩,却不了了之。郭在贻先生考察《说文》,酺攵部「敦」字下云「怒也,诋也,一曰谁何也」,又言部「谁,谁何也。」将「谁何」与「敦」联系了起来,也就是将「谁」与「敦」联系了起来,「谁」是禅母微部字,「敦」是端母微部字,禅母属于章组,按照古音章组归端,「谁」「敦」古音相同,可以通借。「谁何」可以置换为「谁」,「谁」又可以充当「敦」的借字,而「敦」本义为责问,放到这句话中,也就是设置精兵来盘问(过往行人),也就说得通了。
《过秦论》前前后后也见过四五次了,似乎从没注意过「谁何」的不通🤷♀️一字一句,皆有学问啊~
回应 2020-04-01 17:20:19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中华书局 (2019)9.3分 14人读过
-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暂无评分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各领域入门书籍推荐(科学松鼠会合力打造) (姬十三)
- 各学科领域入门书籍 (征羽)
- 自我通识教育 (锟斤拷)
- 科学松鼠会的各学科领域入门书籍推荐 (glassheart)
- 【学术】北大中文系教材及参考书目1 (茶茶)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训诂学的评论:
feed: rss 2.0
90 有用 筱堂 2013-12-29 13:08:06
从前读书贪多务得,往往一目十行,鲁莽灭裂。求其音义,叩之故训,恍兮惚兮,茫茫然也。殆所谓走马观花、耳学肤受而已。行年三十,始悟己非,后知后觉,诚不敢辞。善哉清儒汪中之论曰:“读书十年,可以不通”,辄恐其犹不在不通之列也。今取在贻先生此书细读一过,如入宝山,受益良多。其尤著者,则在沉潜往复、朴实无华之治学精神是也。诗云: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又曰: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请从今日起,字斟句酌,十目一行,驽... 从前读书贪多务得,往往一目十行,鲁莽灭裂。求其音义,叩之故训,恍兮惚兮,茫茫然也。殆所谓走马观花、耳学肤受而已。行年三十,始悟己非,后知后觉,诚不敢辞。善哉清儒汪中之论曰:“读书十年,可以不通”,辄恐其犹不在不通之列也。今取在贻先生此书细读一过,如入宝山,受益良多。其尤著者,则在沉潜往复、朴实无华之治学精神是也。诗云: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又曰: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请从今日起,字斟句酌,十目一行,驽马奋蹄,或可少赎前愆乎?十三年十二月廿九日筱堂记于长沙望岳楼书窗下。愿得此生常负曝,读尽人间未烧书。 (展开)
18 有用 钟螺 2016-08-28 01:43:45
觉得训诂有点类似于编程,理论能力和工程能力是分开的……书是很好的书,也很简明,书末的书目非常感人了。
10 有用 半隐 2008-10-12 23:37:23
以丰富的例证为胜,足见老一辈训诂学家扎实的为学之基;详述汉魏六朝以来访俗语词的研究是其特出之处,值得一读;但就一部训诂学教材而言,似未为最佳的结构与写法。含简要的训诂学史,且有对各时期训诂学要籍、尤其是俗语词研究著作的简介;附录的训诂学和俗语词研究参考文献要目尤为详尽而有用。
6 有用 秦桑 2015-03-12 12:52:30
又学习一遍,书目好用。里面有一处给李剑国先生的书纠错,神奇的是,李先生的书再版以后,居然原样改了。严肃认真!
0 有用 雲生 2007-09-22 01:42:37
我那点训诂小知识,还是从郭氏学来的
0 有用 桃源望断 2022-05-17 12:03:01
纠正了很多错误。
0 有用 Bobo_alcazar 2022-04-25 20:16:58
第二徧讀完,仍是走馬觀花。 此書所錄「舉例」皆精妙,當置於案頭,隨時細細閱讀一則,方有收穫。
0 有用 SSa 2022-04-20 04:08:34
略读 几无所得
0 有用 yyyyyy 2022-04-11 11:31:31
附录很有用。
0 有用 玄寂 2022-03-27 23:42:04
翻了一遍训诂学,前面关于训诂学术语那里可以看看,千万别用错术语,否则不如不用。 后面的书目极好。俗语词部分(第九章)可以暂时略过。第十章随便翻翻,记住里面第七部分的书目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