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页 论摄影
- 章节名:论摄影
- 页码:第78页
正是这种永远无法满足的摄影欲望缩短了我们在柏拉图所说的洞中——即我们这个世界上的囚禁期限。 引自 论摄影 ——P63
照片可能是构成并深化我们称之为“现代”的这一环境里所有实物忠最神秘的一种。照片其实就是被捕捉住的体验,而照相机则是人的知觉处于获取状态时最理想的武器。 引自 论摄影 ——P64
摄影就是对拍摄对象的占有,它意味着摄影者使自己与一个类似于知识——因此类似于力量——的世界发生某种关系......比起印刷字,照片似乎是一种更危险的脱离现实世界、把它转化为精神实体的形式,它是人们拥有的关于过去和现在的世界面貌的大部分知识来源。 引自 论摄影 ——P64
尽管照片是对事物的真实再现这一推断使所有的照片都具有权威性、吸引力和诱惑力,但从某种角度来看,摄影者的工作仍然是在艺术与真实之间进行着不易觉察的交换。 引自 论摄影 ——P65-66
与本雅明的论断相反,恰恰是摄影的“工业化”使它成为艺术。“工业化”使摄影者的活动产生了社会实效,反对这些实效的力量激发并增强了摄影者把摄影作为一门艺术而进行的个性化实验中的自觉意识和审美力。 引自 论摄影 ——P67
近年来,摄影在群众中已经具有和性、跳舞同等的普及性——这意味着,与其他任何一种大众艺术形式一样,大多数人并未把摄影作为艺术活动来实践。它主要被用作一种社会仪式、一种抵抗焦虑的手段和一种表现权利的工具。摄影最早的一个广为流行的用途,是记录家庭成员或其他群体的成员所取得的成就。结婚照在结婚典礼中的地位变得与宣誓同等重要就已经有至少一个世纪了......每个家庭都有一套能显示它的各种社会关系的照片。通过这些照片,每个家庭确立了自己的形象......当摄影成为一种家庭生活仪式时,欧美一些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的家庭结构也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在规模较大的传统家庭的底座上凸现出患有幽闭恐惧症的核心家庭。摄影随之而来,成为巩固面临危机的家庭生活的一个象征性手段。 引自 论摄影 ——P67
照片能使人们在想象中拥有飘渺的过去。同样地,它也能使人们拥有并不属于自己的空间。因此,摄影与影响最广的现代活动之一——旅游发生了密切的联系......摄影能证明一个人的经历,但也能否定它——把经历转变成为一张照片,一个纪念品而已。 引自 论摄影 ——P68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最狂热的摄影者永远都是那些被剥夺了过去的人。 引自 论摄影 ——P68
当事者无法拍照,拍照者无法干预。相机随处可见的事实有力地说明了时间是由一些有趣的、值得拍摄下来的事件组成的。反过来,这一事实又使人产生这样的感受:任何事件,无论符合道德标准与否,只要已经开始,就应当让它进行下去,并最终完成,以便能使另外一样东西——照片——出现。事件虽然结束,照片依然存在。这样,事件就被赋予靠别的方式永远无法拥有的不朽(和重要性)。当活生生的人在那儿自杀或杀害别的活生生的人时,摄影者正在相机背后创造另外一个微笑的世界——那个永存的影像世界。 引自 论摄影 ——P69
摄影与窥淫一样,是在巧妙地——往往也是明显地——鼓励正在进行的事情继续进行下去,不管是什么事情......“我一直把摄影当成一件下流的事情——这也是我最喜欢它的原因之一。”戴安.阿布斯(Diane Arbus)这样写道,“我第一次拍照时觉得自己非常变态。”......或许摄影的变态之处就在于这些幻想表面上看合乎情理,而实际上却并不恰当。 引自 论摄影 ——P70
照相机与汽车一样都是作为掠夺性武器——尽可能自动化、随时可以使用的武器——出售的......相机不能杀人,因此它给人的感觉是虚张声势——如同一个男人幻想着两腿之间夹着的是一杆枪、一把刀子、一件工具。但是,摄影这种行动仍然带有某些掠夺性的特点。拍摄人物便是一种侵犯——摄影者在相机后面观察着拍摄对象,而拍摄对象却无法看到自己;摄影者所了解到的拍摄对象的某一面是他本人永远无法了解到的。拍摄人像是升华了的谋杀,正如相机是枪的升华。摄影是适合在悲伤、恐惧的时候进行的软性谋杀。 引自 论摄影 ——P71
人们或许将学会用相机而不是枪支来满足自己的进攻欲望,这样做的代价就是一个充斥着无数照片的世界......当我们感到恐惧时,我们开枪;当我们怀旧时,我们便拍照。 引自 论摄影 ——P72
摄影是挽歌式的艺术,是衰老的艺术。摄影者所尝试表现的任何主题都会引起人们的伤感,每张照片都让人联想起死亡。摄影便意味着置身于他人(或其他事物)的生老病死、脆弱悲伤、无常多变的生存状态当中。照片把这些时刻抽取并凝固,以这种方式证明岁月无情,如流水一样冲刷走了一切......照片带给人们的那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与因阻隔反而增强爱意的人之间的思念之情相吻合。 引自 论摄影 ——P72
欲望没有历史,它由各种各样的欲望原型构成;从这个意义上讲,欲望是抽象的。可是道德情感却与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历史的面貌一直是有形的,各种历史情况一直是具体的。 引自 论摄影 ——P73
即便当今发生的某一事件具有拍摄价值,揭示这一事件的实质的仍然是意识形态(从广义角度上讲)。照片永远无法构成——或更恰当地说,创造——一次事件。没有政治气候,人们便无法识别那些表现历史上的杀戮事件的照片的主旨。 引自 论摄影 ——P74(照片与权力)
随着时光的流逝,美学上的距离感似乎已成为人们观看照片时的体验的一部分。时间最终会把大多数照片——甚至包括那些业余水平的照片——定位在艺术这一水准上。 引自 论摄影 ——P76
在一个由照片统治的世界中,所有的界线都是任意指定的。任何事物都可以和其他事物分离开来。唯一必要的就是对被拍摄对象进行各种各样的解释......现实变得渺小和“易于操纵”,同时也变得晦涩难懂。这是一种否定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世界观。关于照片,下面的说法可能最有道理:“这只是表面。请思考——或者感受、或者仅凭直觉猜想——它背后隐藏的东西,以及这样一张照片揭示的现实”严格地讲,人们永远无法理解照片的内涵,人们仅仅被诱导着对照片进行幻想和猜测。 引自 论摄影 ——P77
世界的真实情况并不体现在它的影像中,而是体现在它的运转过程中。世界是在世界背景中运转的,因此对世界的阐释需要时间。只有叙述才能使我们了解世界。 引自 论摄影 ——P77
通过摄影认识世界的局限性在于,尽管摄影能激发人们的良知,但它却无法成为最终意义上的道德知识或政治知识。就其本身而言,静止的照片传递给人们的知识将永远停留在感情用事的水平上——无论是愤世嫉俗的感情还是人道主义的感情。这样的知识将永远是廉价的知识——形式上的知识,形式上的占有,形式上的强奸,形式上的智慧。照片强烈地影响了我们的思想感受,它使我们觉得世界比实际上更容易接近。摄影给本已拥挤的世界又增添了一个照片的世界,因此她无形中削弱了我们这个世界的价值,削弱了人们对世界产生新鲜感受的可能性。 引自 论摄影 ——P77-78
对美好事物的热情追求、对深入事物表象以下进行探索的不倦兴趣、对世界进行挽救与颂扬的强烈渴望——所有这些都是我们从照片中获取快乐时所表现出的美好情感。然而,一同表现出来的,还有一些别的、令人生疑的欲望。 引自 论摄影 ——P78
69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